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2020-12-23 琴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1984年,小編在貴州苗族地區採訪調查時畫過和拍攝過99種服飾和民族形象。後來又到湖南、廣西、四川、雲南等省區的苗族地區調查,親眼看到和了解到的,加在一起達100多種。為何如此之多呢?一是支系多的原因;二是方言、土語的差別;三是各民族的相互影響;四是地區文化的差異;五是遷徙頻繁等歷史原因。

苗族服飾

由此,形成了其衣裙的長短、色彩的多寡,紋飾風格和部位及佩飾的不同,銀飾、髮髻的多樣等方面。這樣繁多的苗族服飾,能否把它們分為幾大類型?過去有人按俗稱如黑苗、紅苗、青苗、花苗、白苗等將苗族服飾分成若干種,這是不科學的。其中有些稱呼是過去統治者強加於他們的,是帶侮辱性的,現在應該加以糾正。況且俗稱也容易造成混亂,比如同一種服飾的苗族,在貴州俗稱白苗,在雲南則稱為青苗;在雲南稱為白苗,而在貴州又稱為青苗,等等。既然運用舊的俗稱來認識苗族服飾是不可取的,那麼今天如何將這五花八門的苗族服飾進行分類呢?

紋飾風格

小編在實地考察中發現:語言不同的苗族,其服飾亦不同。苗族分湘西、黔東川黔滇三大方言,方言的差別很大。方言下分次方言,次方言下分土語,土語下又分次土語,較為複雜,因而反映在服飾上的千差萬別。經查閱有關苗族語言方面的資料(主要是《苗族語言調查》),又同服飾情況相印證,認為各方言之間苗族服飾的差別,要大於方言內部幾個次方言之間的苗族服飾的差別;而一個次方言內部的幾個次土語之間的苗族服飾的差別又大於一個土語內部的苗族服飾之間的差別。各方言之間的苗族服飾的差別與語言差別是成正比的。語言有差異服裝亦不同;語言差異大,服裝的不同點更多,不管他們相距多麼近,均是如此。

服飾與語言的差別

如貴州臺江縣巫腳鄉的巖板寨與四登寨相距很近,但語言不同,服飾也有差異,類似的例子不少。苗族支系很多,由於歷史上頻繁的遷徙,使各支系交錯分布,因而在語言和服飾上都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和風格。民族語言學家馬學良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談到:「我國許多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的劃分同民族支系的劃分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往往有等同的界限。或則一個支系是一個方言,或則兩個、三個支系是一個方言。所以我們用支系的劃分材料作為劃分方言的參考或印證方言劃分的結論,是個較為可靠和簡便的方法。」馬學良教授的分析,為我們考察。分析、劃分苗族服飾類型提供了較為科學的方法,因為同一支系的苗族之間,服飾肯定是基本相同或大同小異的。

貴州臺江縣巫腳鄉的巖板寨

從地理分布講,各種服飾及其相關的方言、土語往往是縱橫交錯,跨省跨縣的。就同一地區來說服裝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如貴州省的臺江縣有8種,鎮寧縣有l1種,普定縣有7種,大多數的縣不止二三種服飾。所以用行政區劃來歸納今天的苗族服飾,是無法科學地概括其各自的基本特點和風格的。因而小編參照方言,結合款式、風格,來歸納、劃分各類苗族服飾。儘管苗族服飾極為繁縟,但就一個方言區而言,若干種服飾則不論在款式和風格上,都有很多共同的特點,這種共同的特點和風格,就是進一步認識和了解苗族服飾及其工藝的重要客觀依據。

苗族服飾極為繁縟

小編經過多方考查和論證,對苗族服飾的分類基本上以苗族方言區為單位進行,就是講一個方言的苗族服飾作為一個型,這樣就可以把跨省、跨州、跨縣、跨鄉的風格相同的各類服飾歸納起來,然後在這個型裡面按款分式。在款式較一致的方言區,比如海南省的苗族,就只分型而不再分式,而款式十分複雜的方言區,如黔東、川黔滇等方言區,因款式多,就在型下再分若干式。原黔中南苗語區,雖已劃入川黔滇方言區,但因服飾情況比較複雜,又由於黔中南方言群的複雜性,所以單獨列出來,作為一個獨立性。

另外,在苗族服飾的分類中,還有如下的情況,如著相同服飾的苗族,極少或沒有同時操兩種語言的,而說相同語言的苗族,卻著不同的服裝,如貴州清鎮、惠水等縣苗族雖操一個次方言,但服飾有好幾種款式,分式時,則應該歸為一個式。當然分式時,亦應注意其服飾本身的款式、風格等特點,靈活掌握。又如畢節一帶(鴨池河沿岸)的苗族服飾分為兩種,語言方面亦有差異,可是從大局上觀察,二者比較接近,所以列為一個式就可以了。

畢節一帶(鴨池河沿岸)的苗族服飾

苗族不論遷徙多遠,大都保持原來的方言,也保持原來的服飾,如貴州的安龍、貞豐、興仁等縣的苗族,是清代時從黔東南遷去的,有數萬人仍講黔東方言,其服飾依舊保留黔東方言區的特點,為此應歸入黔東型為宜。再有一種類型服飾,跨幾個省、幾個縣,縱橫千裡,如雲南省馬關縣的苗族婦女,上穿大襟衣,下著繡花麻布褶裙的服裝,而從四川南部、貴州西北部到雲南東南部地區的苗族婦女也穿同類服裝,理應歸為一個型。

總括起來,苗族的服飾共分為五型二十三式。五行為湘西、黔東、黔中南、川黔滇、海南。二十三式有湘西型的花保、鳳松、古瀘三式;黔東型的臺江、雷公山、丹寨、丹都、融水五式;黔中南型的羅泊河、花溪、南丹、惠水安清、安寧六式;川黔滇型的昭通、畢節、開遠、織金、安普、江龍、丘北、古藺、馬關九式。型是以有代表性的地區命名的,式是以典型的縣市或特殊地段及兩個以上的縣市(地區)命名的。下 面對各型和式作詳細介紹。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那麼我們對服飾元素進行提煉則需要從中總結相關規律,找出特例,這個特例就是元素所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現民族服飾特性,或對服飾設計運用產生較大啟發。既然挖掘元素可以從範疇以外的地方去獲取,那麼特別的元素也可以不一定與服飾相關,它可以是某種生活用具,也可以是一種工藝技術,或許是一種語言文字,凡是能促進服飾設計運用,或與民族文化相關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被運用。其實提煉元素就是對元素的一個再整理過程,總結規律以此得到能代表服飾特點的元素,同時也是在全面深人對服飾探索後而獲得的讓人們意想不到或不曾注意的元素。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服飾一皮、毛、羽
    而北方少數民族卻形成了狩獵、畜牧、剝皮、去毛、脫脂、鞣製、縫合一系列傳統服飾文化內容。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赫哲諸族居住的地方,出產各種野獸,包括馬鹿、犴、狍子、獐、貂、灰鼠、水獺、狐狸、猞猁、麋鹿、熊,還有各種魚類。他們經常獵取的對象是馬鹿、犴、狍子和魚。僅以狩獵而論,就有「燒山引鹿」、「放火尋角」、圍獵、陷阱、犬捉、夾子、網套、柵欄、地箭、蹲鹼場等方式。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五色衣等苗族服飾特徵
    或許是經濟條件的限制,瑤族社會對宗教「花衣」式樣的要求不像苗族那樣嚴格,常常只將花布、紅布、花被面等材料簡單縫製成衣服,「或袍或衫」, 甚至乾脆把布料略綴合披到身上,意到為止,不拘一格,可以看出,瑤族傳統服飾更多是通過抽象的色彩來體現其母系始祖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枇杷襟衣等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說說枇杷襟衣它是一種較古老的服裝,著該式服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瑤族等。貫頭衣這是一種古老的服裝款式,著此裝的除苗族以外,還有瑤、彝、黎等民族。長袍苗族男子穿長袍,有些地方婦女也有穿長袍的習慣。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湘西型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湘西型服飾主要流行在湘西方言區。湘西型這三個式的服飾款式基本相同,但也有些局部差異。清代時雖然基本上接受了流行的滿漢服飾,現在與當地漢族女裝比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成了該型的民族服裝。它的基本特色,款式為圓領右衽大襟衣,下穿欄杆褲。上衣的身腰和袖口部較肥大,胸前、託肩、袖口等處喜歡繡花滾邊,褲腳較寬,褲簡下面至褲腳一般有三道紋飾及滾邊裝飾。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苗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非常講究穿著,尤其是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款式、花色裝飾獨具特色。那麼,他們過去的服飾如何?是怎麼樣發展到這樣豐富多彩呢?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以方便勞作為基礎的服裝造型
    方便勞作的服飾造型整體上都具有對襟、窄衣短袖、短衣、開衩等特點。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一般衣身、袖筒都較窄,並以七分袖、九分袖為多。窄式的衣服有利於活動,對襟的服裝也常常不系扣,當雙手打開時,前胸沒有系扣帶來的束縛,讓雙手伸展更加自如。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少數民族髮飾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髮飾文化,苗族的角中國為世界文明古國,東發冠帶,向為中華文明的表徵。歷史上各少數民族髮式形制和種類之多,變化之廣,難以窮盡。臀鬟,種類甚多且龐雜,我們將在下一節中加以詳細介紹。談談編發(辮髮)吧,編發,又稱辮髮,即將發三分,相互交錯,隔股編成如草繩狀的辮子,垂之於腦後或兩側的髮式。髮辮有雙辮、獨辮乃至多辮諸種。這種髮式在我國起源甚早,各個歷史時期亦頗為流行,且男女皆然,邊疆的西南、東北、西北等民族地區更為流行。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節日的來源與分類
    一種是中國從古到今(規定個「今」之時限),都過過哪些節;一種是,當今的中國都過哪些節。前一種方法可以說是縱向統計,不論死活;後一種方法可以說是橫向統計,只算當今仍然活著的節日,而不論它的年代是否久遠,也不論它是土生土長的還是引進流入的。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花披肩
    本文乃作劉雲溪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覺得苗族喜披的花披肩,愛穿的百褶裙,據說亦與苗族的先民蚩龍部落有關。披肩、百褶裙是苗族的古裝,也可能是遠古的遺制,在中國56個民族中幾乎皆有之。可是苗族的蠟染百褶裙及披肩更具有獨特的內涵。
  • 彝文研究||【郝雲華】楚雄彝族服飾的種類與文化內涵
    楚雄彝族支系繁多,民族服飾豐富多彩、千姿 百態。本文對楚雄彝族的服飾特徵、社會文化內涵 及民族審美進行粗淺探討。隨著歷史的發展,時至清代受 滿族、漢族的影響,彝族服飾亦發生了巨大變化, 為適應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便於農業生產勞作, 右大襟短衣和長褲,己成為當今女裝的基本款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分男女倶披羊皮」、「衣火草 衣」,而穿貫頭衣、著裙等古老習俗,有些地方仍 保留至今,由此可見民族文化、習俗所具有的頑強 生命力。楚雄彝族服飾的種類就其地區分布大體上 分為三大類型:即龍川江式、大姚式和武定式。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中,由於官祿代代相傳的觀念。吉祥圖案「喜」文化在日常生活和禮儀活動中的應用最廣。」這是目前為止對吉祥文化的最早解釋。吉祥文化根植於本土的民俗習慣,吉祥紋飾是吉祥文化與中國本土的藝術形式和傳統工藝相融合的產物,蘊涵著濃厚的文化寓意,承載著國人對美好事物、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說白了,吉祥就是好兆頭,就是凡事順心。如意,美滿。因此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追求吉祥,趨吉避害的。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飲食文化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原始人類的飲食文化起源於利用火來燒烤食物,懂得熟食。人類不同於動物的飲食方法是飲食文化。飲食文化包涵以下諸方面的內容:吃什麼及怎樣吃;使用什麼炊具、餐具及汲水和儲存水的器具;喝什麼及怎樣喝;使用什麼樣的酒具、茶具;日常飲食;禮儀活動飲食;飲食禁忌;飲食嗜好等,各民族的飲食是由本民族所從事的主要生產部門決定的。同時,也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
  • 這才是中國風服飾,東方傳統文化與全球流行時尚的碰撞融合
    中國風服飾的要點有兩個,一是中國元素為服飾靈魂,也就是服飾要能表現中國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二,也是很多設計師都忽略的一點,那就是順應全球時尚,能夠讓現代人接受的。只有中國元素的堆砌,而不考慮與全球時尚相結合,不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那設計的服裝不叫中國「風」服飾,應該叫中國古代混合服飾。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姓名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姓名是標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係和區別個人的標誌符號。姓名是姓與名兩部分的組合。姓一般是繼承的,並為家族成員所共有,一般與名或字連用。五千多年前,中國便開始採用世襲姓氏。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帽子和蓋頭面紗等特徵
    這種白氈帽是從服飾上識別柯爾克孜族的最鮮明標誌。柯爾克孜人非常喜歡它,將其視為「聖帽」。不用時要把它掛在高處或放在枕頭、被褥的上面,不能隨便亂扔,更不能用它來開玩笑。傳統花帽有「塔什乾花帽」和「安集延小帽」等。「塔什乾花帽」一般色彩對比強烈,火紅耀目,源於中亞名城塔什幹,現以和田製作的繡工精細最為著名。它主要以「納紗」的針法刺繡,通常為婦女和青少年所喜愛。烏孜別克人使用最廣的花帽是維吾爾式「巴旦木花帽」和「奇依曼花帽」兩種。
  • 昆明華邑酒店—雲南民族特色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完美結合
    洲際酒店集團是全世界知名的酒店集團昆明華邑酒店及度假村是洲際酒店集團洞悉中國高端消費者的細膩需求及中國顧客全新的消費觀念,極力打造全新的高端酒店品牌,酒店的設計、裝修、服務 、格局等都是注重融入雲南當地的特色民族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加國際管理文化各方面元素的完美結合
  •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色彩的搭配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如果說苗族服飾藝術的中心命題是歷史與神話,那麼其色彩基調就顯然應該是紅黑兩色了。我們在苗族服飾藝術中看到的那種以紅黑的強烈對比為基調,在此基調上再敷陳五彩,深邃、幽遠、虛幻、斑斕、繽紛、悅目;深沉的哲理感受與愉悅的感官刺激、匯融混合在一起的精彩絕倫的色彩效果,來源於苗家對歷史傳統的承襲和大自然的表現。《漢書》說苗族先民斑衣椎髻;《後漢書》說「三苗」「好五色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