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色彩的搭配

2020-12-26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如果說苗族服飾藝術的中心命題是歷史與神話,那麼其色彩基調就顯然應該是紅黑兩色了。 紅色系暖色,代表光明;黑色為冷色,象徵黑暗;以紅色為主,黑色為輔,這是古代民族對色彩所共同追求的藝術特點,意味著光明戰勝黑暗。我們在苗族服飾藝術中看到的那種以紅黑的強烈對比為基調,在此基調上再敷陳五彩,深邃、幽遠、虛幻、斑斕、繽紛、悅目;深沉的哲理感受與愉悅的感官刺激、匯融混合在一起的精彩絕倫的色彩效果,來源於苗家對歷史傳統的承襲和大自然的表現。《漢書》說苗族先民斑衣椎髻;《後漢書》「三苗」好五色衣服」。

三苗

歷代史籍關於「苗錦」、「織花布條」、「繡花衣裙」的記載不勝枚舉。不過,由於苗族居住的地理環境不同,在「五色」的搭配上亦存在一些差異;川黔滇型昭通楚雄式服飾以紅黑兩色為基調的同時注重突出紅白黑三色的大塊色彩、其他藍、綠、黃諸色則處理成細小的星點,很不顯眼。黔東南型、湘西型服飾則多在紅黑兩色的基礎上,重點施以青綠或墨綠色,視覺上是紅綠兩色對比造成的豔麗明快的強烈塊面,又有對比色黃、白、藍加以調和,頗富節奏感,充滿生命活力,給我們一種五光十色、閃爍不定的感覺,似乎色彩也是動的。

湘西型服飾

苗族服飾藝術的這種色彩表現方式,顯然有其深層的文化內涵。有的學者指出這種簡約的用色觀念,也源於中華民族遠古圖騰時期創立的「五色論」,即青、赤、黃、黑、白,天地萬物都可以用這五色表現。其中紅色代表南方、火焰、太陽、光明,象徵勝利、富貴和吉祥。

苗族喜歡用紅色,認為紅色最美、最神聖、最具有生命力的顏色。苗家女性視紅色為雨後天空上的彩虹和美麗山花,在青山綠水的大山裡,紅色就顯得格外突出鮮明。著名學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指出:一些近代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中,有的認為紅色代表鮮血,是生命的來源和靈魂的寄生處。這大概亦是苗族喜歡用紅色的原因吧!現在黔東南苗族在印染家機布時,仍喜用牛血或豬血塗染以昂其價,湘西苗族過去俗稱「紅苗」,就是因為其衣飾均以紅布做底加繡而得名。

黔東南苗族在印染家機布

苗族喜尚紅色,可能與其祖先一被稱為中國的兵主一蚩尤血染紅旗仍戰鬥不息有關。傳說黃帝與蚩尤戰於逐鹿之野,黃帝擒殺了蚩尤,身首異處,分別葬之。蚩尤旗影響著苗族偏愛紅色的心理,迎合了苗族懷念蚩尤的思想意識,自古而今,蚩尤紅旗,一直飄揚在苗家人的花場上,也一直飄揚在苗族的心中。

《夢溪筆談》引《皇覽。冢墓記》說「蚩尤家在東邵壽張縣闕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祠之,有赤氣如絳,名為蚩尤旗。」

苗族喜尚紅色

然而在五色當中,苗族唯有黃色調較少使用。這在眾多的民族中實屬罕見。蘇聯學者葉●查瓦茨卡婭在《中國古代繪畫美學問題》一書中提出,在中國,黃色的哲學意義是:「莊稼成熟的顏色,象徵的、地上的果實、天地交孕的結果。」所以漢民族十分崇尚黃色。而苗族則多認為黃色沉寂滯重,缺乏鮮活感,不太受重視。這種不使用黃色的色彩觀念首先體現了苗族。

接著強烈的凝聚力和鮮明的個性色彩;其次則可能與封建社會的色彩等級觀念對苗族的影響有關。在封建社會裡,象徵權勢的黃色被奉為五色之首,從東漢開始黃色被專斷為皇帝的御用服色,一般庶民只能穿白衣、青衣、黑衣。過去苗族被列為庶民,其服飾自然不能使用黃色。

苗族服飾色彩搭配

不過,似乎也有例外,貴州赫章、大方一帶「小花苗」的披肩,其刺繡使用的金黃色彩就很突出,勝過了紅、黑兩色,這除了可能沒有受到封建王朝色彩觀念的影響外,更重要的原因則可能與遷徙和鄉土觀念有關,黃色和紅色的穿透力都很強,在遷徙時便於識別隊伍,同時,傳說苗族遷徙前居住在黃河岸邊,使用黃色是為了紀念那片已歷史化的黃土地。

雖然苗族服飾藝術的色彩表達方式所包容的內容還有待於深人揭示闡釋,但從它所提供的視覺樣式看,其基於一種抽象的色彩意識,是肯定無疑的。就刺繡講,它一般不憑直覺的色彩法被動地對自然作機械的模仿,而是按藝人的意願,從豐富多彩的自然界色彩中加以提煉、誇張或換色,在造型規整化的基礎上進行色彩歸納或對比,使自然形象的特徵更集中、更鮮明突出,使色彩富於變化,豔麗多姿。

苗族刺繡披肩

不難看出,苗族服飾藝術在色彩表現方面的藝術追求傾向,與其「」的審美觀照方式、抽象構成的象徵手法本質上是一致的,共同的美學特徵是超越靜觀的模擬。超越視覺的表象結構,不是把可見的東西重複一遍,而是將不可見的東西創造性地表現出來。

從以上較為粗略的分析,已可看出苗族服飾藝術這種超越模擬的藝術圖式,與古代埃及美術和希臘、羅馬美術以靜觀的方式,基於求知的渴望對外部視覺世界所作的精確再現的藝術圖式之間的巨大差別。而在超越模擬這一點上,苗族服飾藝術。又與20世紀的現代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沃爾林所講的「觀看的形式」,它們都為欣賞者的想像和情感的主動介人創造了十分廣闊的空間。正表明它與現代人的審美心態、藝術趣味有諸多相通之處,它因此而獲得了現代觀眾的普遍認同。

參考資料《中國苗族服飾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案研究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藝術手法上,苗族服飾(圖案)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幻像與真像交織,抽象與具象手法並用。苗族服飾的藝術特徵可說是老子「大象無形」說的視覺方式體現。如果你諳熟楚人藝術,如果你欣賞過楚服飾刺繡和帛畫,那麼對苗族服飾你更能感悟到這一點。苗族服飾的這種創造手法,也與苗族文學異曲同工。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湘西型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湘西型服飾主要流行在湘西方言區。湘西苗族婦女擅長剌繡再說說黔東型吧,黔東型服飾主要流行於黔東方言區。在紋飾色調上,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婦女以紅、綠色為主,色彩濃豔。南部地區及貞豐一帶以藍、綠色為主,色彩莊重典雅。婦女均蓄髮挽髻於頂,以布包頭或戴銀牛角。有的地區,如臺江縣施洞一帶苗族婦女的頭飾,盤好髮髻後,在髮髻下沿包一塊花帕,然後在髮髻。上方掙上銀花。
  • 中國-東協服飾展秀:服裝與文化的完美融合
    為期六天的中國-東協服飾展秀上,一百四十多套各國傳統服裝服飾免費向市民展出。讓參觀者感受到東南亞美麗迷人的熱帶文化和風情萬種的民族藝術景致。作為第十二屆亞洲藝術節重頭戲之一的中國-東協服飾展秀10月10日~15日在重慶三峽博物館隆重展出。該展覽集中呈現了中國與東協各國服裝、服飾工藝的發展與成就,展示了各國現代服裝、服飾設計與傳統工藝,並以此編織出一幅彼此交融的錦繡圖畫。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以方便勞作為基礎的服裝造型
    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們用團結和勤勞創造了美好生活以及獨特文化,至今很多地區還保留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勞作習慣,他們的生活與勞作息息相關,方便勞作的服飾造型也就必然與之關聯。談談色彩圖案特點: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色彩搭配非常大膽,鮮明而充滿活力。首先,這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關,雲南地處高原,日照充足,物體在陽光明媚的照射下使得眼睛所感受的顏色十分飽和,因此他們從小就練就了一雙能發現和適應鮮豔色彩的眼睛。
  • 宗教色彩織就的中世紀服飾,浸漬出神性與審美相融的服飾藝術
    服飾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從人類誕生之日起,服飾就已經隨之出現。服飾是一個時代審美特徵的體現,但服飾除了表現審美,更為重要的是其代表的文化內涵。服飾印刻文化印記,而在文化的浸潤中,服飾又帶有不同的風格特點。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貴州黔西等縣的衣袖花
    其紋飾是苗族傳統挑繡工藝。主要流行於貴州黃平、施秉、丹寨、榕江、貞豐、貴定、貴陽等縣市及廣西南丹等縣。黃平、施秉一帶苗族婦女盛裝上的衣背花尤為考究。花紋布局大多為四方連續圖案,紋樣內容多為想像化的花朵造型,純幾何紋樣亦較多,圖案化動物紋樣則很少。色彩多以紫色為基調。在刺繡技法上採用數紗方法以保證圖案的整齊、對稱。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中,由於官祿代代相傳的觀念。吉祥圖案「喜」文化在日常生活和禮儀活動中的應用最廣。」這是目前為止對吉祥文化的最早解釋。吉祥文化根植於本土的民俗習慣,吉祥紋飾是吉祥文化與中國本土的藝術形式和傳統工藝相融合的產物,蘊涵著濃厚的文化寓意,承載著國人對美好事物、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說白了,吉祥就是好兆頭,就是凡事順心。如意,美滿。因此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追求吉祥,趨吉避害的。
  • 「衣以載道,禮傳古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走進義大利
    核心提示:由北京市政協主辦、北京服裝學院參與承辦的「衣以載道,禮傳古今」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展,於義大利當地時間11月26日下午在米蘭但丁街14號舉行開幕儀式。 本次展覽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展品由新中裝、中華傳統手工藝和中式首飾三部分組成。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圓桌|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東方色彩中的視野與觀點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的「2019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近日召開。「中國傳統色彩學術年會」是以中國傳統色彩理論為主題的學術年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發起,今年已是第四屆。為期兩天的學術論壇,中日專家們圍繞色彩觀念、繪畫色彩、服飾色彩、染織色彩、建築彩繪、戲劇色彩、顏料工藝,以及色彩應用等各個方面,展開了多視角、多層次的學術研討。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提煉元素從各層面挖掘的元素
    在文學創作中則主要指文藝創作和語言藝術等棄蕪求精的過程。那麼我們對服飾元素進行提煉則需要從中總結相關規律,找出特例,這個特例就是元素所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現民族服飾特性,或對服飾設計運用產生較大啟發。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枇杷襟衣等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說說枇杷襟衣它是一種較古老的服裝,著該式服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瑤族等。貫頭衣這是一種古老的服裝款式,著此裝的除苗族以外,還有瑤、彝、黎等民族。長袍苗族男子穿長袍,有些地方婦女也有穿長袍的習慣。
  • 中國服飾文化講堂走進南非
    新華社開普敦4月1日電(記者高原)「千年之約」——中國服飾的古典與時尚專題講座1日在南非開普敦大學舉行。中國服裝設計師楚豔介紹中國時尚服裝的歷史淵源和最新發展,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  楚豔通過各種圖片展示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特點及變化過程,從古代服飾到禮制文化,從傳統美學到華夏文明,從服飾的演變到東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從絲綢之路的絢麗多彩到中國的開放包容等,內容豐富多彩,講解細緻生動。  楚豔還就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深化國際文化交流的前景等問題同與會者進行了交流互動。
  • 長發祥大掌柜漫談京劇服飾(雲肩)與傳統文化回歸
    雲肩,在漢族服飾文化中,是一種獨特的服飾款式,裝飾圖案內涵豐富,符號的藝術語言,數字的喻意,文化底蘊哲理深邃;雲肩,又是漢族吸納外來服飾文化,融會貫通,升華入化為自己的民族服飾結晶;雲肩,也是中國服裝史上,平面與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典範。雲肩也叫披肩,多以絲緞織錦製作,大多數雲肩用四個雲紋組成,叫四合如意式,還有柳葉式、荷花式等等,上面都有吉祥命題,例如富貴牡丹、多福多壽、連年有魚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五色衣等苗族服飾特徵
    或許是經濟條件的限制,瑤族社會對宗教「花衣」式樣的要求不像苗族那樣嚴格,常常只將花布、紅布、花被面等材料簡單縫製成衣服,「或袍或衫」, 甚至乾脆把布料略綴合披到身上,意到為止,不拘一格,可以看出,瑤族傳統服飾更多是通過抽象的色彩來體現其母系始祖文化。
  • 色彩之魅與文化之味
    我們生活在色彩斑斕的世界,色彩賦予生活別樣的詩意和想像,同時色彩和歷史、社會、文化、藝術等緊密相連。一部世界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色彩認知的歷史。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有時在乎色彩,也時常忽略色彩。
  • 這才是中國風服飾,東方傳統文化與全球流行時尚的碰撞融合
    中國風服飾的要點有兩個,一是中國元素為服飾靈魂,也就是服飾要能表現中國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二,也是很多設計師都忽略的一點,那就是順應全球時尚,能夠讓現代人接受的。只有中國元素的堆砌,而不考慮與全球時尚相結合,不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那設計的服裝不叫中國「風」服飾,應該叫中國古代混合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苗族服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他們非常講究穿著,尤其是苗族婦女,她們的衣服款式、花色裝飾獨具特色。那麼,他們過去的服飾如何?是怎麼樣發展到這樣豐富多彩呢?
  • 「和服|款式、花紋、色彩,日本服飾到底吸取了哪些」唐文化「?」
    有史料記載,唐朝前後與日本直接的貿易、文化等交往高達13次之多,而且為了顯示盛唐,在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期間,朝廷派專業且對口的人員,向遣唐使們講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農業等各個領域,尤其是中國的先進絲綢技術,無保留的傳授給日本,加快了日本服飾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