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如果說苗族服飾藝術的中心命題是歷史與神話,那麼其色彩基調就顯然應該是紅黑兩色了。 紅色系暖色,代表光明;黑色為冷色,象徵黑暗;以紅色為主,黑色為輔,這是古代民族對色彩所共同追求的藝術特點,意味著光明戰勝黑暗。我們在苗族服飾藝術中看到的那種以紅黑的強烈對比為基調,在此基調上再敷陳五彩,深邃、幽遠、虛幻、斑斕、繽紛、悅目;深沉的哲理感受與愉悅的感官刺激、匯融混合在一起的精彩絕倫的色彩效果,來源於苗家對歷史傳統的承襲和大自然的表現。《漢書》說苗族先民斑衣椎髻;《後漢書》說「三苗」「好五色衣服」。
歷代史籍關於「苗錦」、「織花布條」、「繡花衣裙」的記載不勝枚舉。不過,由於苗族居住的地理環境不同,在「五色」的搭配上亦存在一些差異;川黔滇型昭通楚雄式服飾以紅黑兩色為基調的同時注重突出紅白黑三色的大塊色彩、其他藍、綠、黃諸色則處理成細小的星點,很不顯眼。黔東南型、湘西型服飾則多在紅黑兩色的基礎上,重點施以青綠或墨綠色,視覺上是紅綠兩色對比造成的豔麗明快的強烈塊面,又有對比色黃、白、藍加以調和,頗富節奏感,充滿生命活力,給我們一種五光十色、閃爍不定的感覺,似乎色彩也是動的。
苗族服飾藝術的這種色彩表現方式,顯然有其深層的文化內涵。有的學者指出這種簡約的用色觀念,也源於中華民族遠古圖騰時期創立的「五色論」,即青、赤、黃、黑、白,天地萬物都可以用這五色表現。其中紅色代表南方、火焰、太陽、光明,象徵勝利、富貴和吉祥。
苗族喜歡用紅色,認為紅色最美、最神聖、最具有生命力的顏色。苗家女性視紅色為雨後天空上的彩虹和美麗山花,在青山綠水的大山裡,紅色就顯得格外突出鮮明。著名學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指出:一些近代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中,有的認為紅色代表鮮血,是生命的來源和靈魂的寄生處。這大概亦是苗族喜歡用紅色的原因吧!現在黔東南苗族在印染家機布時,仍喜用牛血或豬血塗染以昂其價,湘西苗族過去俗稱「紅苗」,就是因為其衣飾均以紅布做底加繡而得名。
苗族喜尚紅色,可能與其祖先一被稱為中國的兵主一蚩尤血染紅旗仍戰鬥不息有關。傳說黃帝與蚩尤戰於逐鹿之野,黃帝擒殺了蚩尤,身首異處,分別葬之。蚩尤旗影響著苗族偏愛紅色的心理,迎合了苗族懷念蚩尤的思想意識,自古而今,蚩尤紅旗,一直飄揚在苗家人的花場上,也一直飄揚在苗族的心中。
《夢溪筆談》引《皇覽。冢墓記》說「蚩尤家在東邵壽張縣闕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祠之,有赤氣如絳,名為蚩尤旗。」
然而在五色當中,苗族唯有黃色調較少使用。這在眾多的民族中實屬罕見。蘇聯學者葉●查瓦茨卡婭在《中國古代繪畫美學問題》一書中提出,在中國,黃色的哲學意義是:「莊稼成熟的顏色,象徵的、地上的果實、天地交孕的結果。」所以漢民族十分崇尚黃色。而苗族則多認為黃色沉寂滯重,缺乏鮮活感,不太受重視。這種不使用黃色的色彩觀念首先體現了苗族。
接著強烈的凝聚力和鮮明的個性色彩;其次則可能與封建社會的色彩等級觀念對苗族的影響有關。在封建社會裡,象徵權勢的黃色被奉為五色之首,從東漢開始黃色被專斷為皇帝的御用服色,一般庶民只能穿白衣、青衣、黑衣。過去苗族被列為庶民,其服飾自然不能使用黃色。
不過,似乎也有例外,貴州赫章、大方一帶「小花苗」的披肩,其刺繡使用的金黃色彩就很突出,勝過了紅、黑兩色,這除了可能沒有受到封建王朝色彩觀念的影響外,更重要的原因則可能與遷徙和鄉土觀念有關,黃色和紅色的穿透力都很強,在遷徙時便於識別隊伍,同時,傳說苗族遷徙前居住在黃河岸邊,使用黃色是為了紀念那片已歷史化的黃土地。
雖然苗族服飾藝術的色彩表達方式所包容的內容還有待於深人揭示闡釋,但從它所提供的視覺樣式看,其基於一種抽象的色彩意識,是肯定無疑的。就刺繡講,它一般不憑直覺的色彩法被動地對自然作機械的模仿,而是按藝人的意願,從豐富多彩的自然界色彩中加以提煉、誇張或換色,在造型規整化的基礎上進行色彩歸納或對比,使自然形象的特徵更集中、更鮮明突出,使色彩富於變化,豔麗多姿。
不難看出,苗族服飾藝術在色彩表現方面的藝術追求傾向,與其「一」的審美觀照方式、抽象構成的象徵手法本質上是一致的,共同的美學特徵是超越靜觀的模擬。超越視覺的表象結構,不是把可見的東西重複一遍,而是將不可見的東西創造性地表現出來。
從以上較為粗略的分析,已可看出苗族服飾藝術這種超越模擬的藝術圖式,與古代埃及美術和希臘、羅馬美術以靜觀的方式,基於求知的渴望對外部視覺世界所作的精確再現的藝術圖式之間的巨大差別。而在超越模擬這一點上,苗族服飾藝術。又與20世紀的現代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沃爾林所講的「觀看的形式」,它們都為欣賞者的想像和情感的主動介人創造了十分廣闊的空間。正表明它與現代人的審美心態、藝術趣味有諸多相通之處,它因此而獲得了現代觀眾的普遍認同。
參考資料《中國苗族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