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色彩織就的中世紀服飾,浸漬出神性與審美相融的服飾藝術

2020-12-27 筱芙文史

服飾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從人類誕生之日起,服飾就已經隨之出現。服飾是一個時代審美特徵的體現,但服飾除了表現審美,更為重要的是其代表的文化內涵。服飾印刻文化印記,而在文化的浸潤中,服飾又帶有不同的風格特點。每個時代都有其特點,而在此時代下的服飾也會具有相應的風格。

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期,宗教佔據統治地位。在此背景之下,中世紀的服飾也帶有宗教色彩,具有中世紀時期獨特的審美特徵。不能因為中世紀被後世冠以黑暗之名,就將這一時期的服裝列入美的範疇之外。因為美並沒有標準,並不是五彩繽紛就是美,而黑白構成就是單調。只能說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服飾是帶有不同的文化印記的。中世紀的服飾就是在宗教文化的浸漬之下,形成神性與時代審美相融的藝術風格。

宗教文化

中世紀時期最突出的就是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當時人們的生活都與宗教緊密相關,在宗教思想的影響之下,繪畫、建築等風格都與宗教相關聯。而作為日常必備的服飾自然也受此影響。

中世紀的不同階段服飾也具有不同的特點,男女之間以及不同職業之間也都有一定的差距。在初期的時候,服飾最大的特點就是緊身,不管男女,都是裡面穿著緊身的裡衣,外面再套一件寬鬆的長袍,衣服上都有裝飾的鑲邊。而男性貴族還會穿上筒襪,腿上還會綁上白色的布條。

拜佔庭時期

在拜佔庭時期,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也就是基督教的神學思想佔據主導地位。所以基督教的一些彌撒儀式以及精神符號,比如十字架等都被融入了當時的文化當中。當時的達爾瑪提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服飾,其布料就是被裁剪成了十字形,它是一種平常的服飾。

如果是貴族穿著的話,還會在上面搭配克拉比,也就是兩條紫紅色的帶狀裝飾,因為這種顏色代表著基督的鮮血,所以將其穿著於身上則表示得到了神的庇佑。不過在後期的時候,這種服飾一般都是神職人員的固定穿著,也更加收緊以便於活動。

羅馬式樣

接著就是羅馬式樣時期,在這一階段,服裝基本都是將人包裹住,將人隱藏於布料之下,身體也被頭紗蓋住。人體的形狀得不到展現,所以看起來較為僵硬。樣式也較為單一,男女之間並沒有較大的區別,樣式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當時的典型就是布裡奧,也就是一種寬大的連衣裙,上面繪有很多的裝飾紋樣,領口是倒三角形的樣式,但稍顯寬大。而到了12世紀末,布裡奧開始逐漸收緊腰身,勾勒出女子的體態。布裡奧下擺依舊是比較寬大的,不過它的袖口頗具特色,一般是手臂上部分較為貼合,而前臂又變得寬大。

在這一時期還有一種服飾更為後人熟知,也是就十字軍的裝備。他們的衣服上面都帶有十字紋樣,因為十字軍的東徵就是出於對基督的信仰,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為了獲得心靈上的救贖才踏上了徵程,將代表對基督虔誠信仰的十字紋樣繪製在衣服上面,其實是起到一種提醒和激勵自己的作用。這也就是基督教文化的滲透之下,從而展現出來的服飾特點。

哥德式風格

在中世紀時期,不能不提的就是哥德式服裝,從而要從哥特建築看服裝特點。因為哥特風格起源於哥特建築,其特點就是細長的塔尖直指天空,因為在宗教文化中,神是住在天堂的。所以人們認為教堂越接近天空,則代表與神的距離越近,所以哥德式這種高聳的塔尖就成為教堂推崇的樣式。這也對服裝產生了影響,當時的貴族往往戴著高高的帽子,而腳上穿的都是長長的尖頭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婦女通常會把裙子的多餘部分藏進腰帶間,看起來腹部有些微微凸起。這也與當時的宗教崇拜分不開,因為這樣的形象就是聖母瑪利亞懷有基督時候的樣子,所以婦女崇拜聖母,便特意效仿她懷孕的模樣。

結語

在宗教文化的影響之下,中世紀的服裝也帶有明顯的宗教特點。尤其是早期的禁欲主義的影響之下,人們的穿著一般都趨於保守,服裝都是將人完全包裹住,人體的形態隱藏在此之下。而且人們懷著對基督的虔誠信仰,所以他們便將這種服飾也融入進了宗教的文化。比如服飾的色彩和紋樣被賦予了宗教的內涵,白色是純潔高雅的代表,紅色是代表的基督的鮮血,而藍色是天空的顏色也就是象徵著神聖,而十字架就是對基督的信仰。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世紀的不同階段,服飾也具有不同的特點,但融入宗教文化這一特點卻沒有變化,也就是在此影響之下,服飾也帶有神性與時代的審美特點,從而形成中世紀獨特的服飾風格。

參考文獻

《中世紀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色彩的搭配
    紅色系暖色,代表光明;黑色為冷色,象徵黑暗;以紅色為主,黑色為輔,這是古代民族對色彩所共同追求的藝術特點,意味著光明戰勝黑暗。我們在苗族服飾藝術中看到的那種以紅黑的強烈對比為基調,在此基調上再敷陳五彩,深邃、幽遠、虛幻、斑斕、繽紛、悅目;深沉的哲理感受與愉悅的感官刺激、匯融混合在一起的精彩絕倫的色彩效果,來源於苗家對歷史傳統的承襲和大自然的表現。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信仰仍處在原始宗教階段。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 彝文研究||【郝雲華】楚雄彝族服飾的種類與文化內涵
    從這些服飾中體現 出來的誇張藝術造型和大膽配色,是彝族審美與文化功利性的結合,是情感表達與文化意蘊表達、傳遞的結合。楚雄彝族支系繁多,民族服飾豐富多彩、千姿 百態。本文對楚雄彝族的服飾特徵、社會文化內涵 及民族審美進行粗淺探討。
  • 中國人的服飾之魅力,既有民族性,又有時尚性!
    古羅馬,古希臘的服裝面料主要是羊毛織物和亞麻布,他們喜歡白色和紫色,而在中世紀的西方,則有了更多的名貴的面料,除去來自東方的絲綢,錦緞外,還有天鵝絨,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當時的人們大多追求天堂的色彩,連服飾也充滿了宗教氣氛,文藝復興以後,服飾奢華程度不斷升級,明亮色的織錦緞和天鵝絨中多了閃亮的金銀毛線。
  • 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兩個時期中西女性服飾的造型特點要了解中西方二者的服飾文化,我們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們的服裝造型,尤其是女性服飾,是最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文化開放程度和審美水平。兩個時期女性服飾色彩語言相比較除了服飾造型之外,服飾的色彩是作為服裝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服飾文化的外在表徵,服飾通過色彩語言就可以傳達出人們的身份地位與物質生活。所以,我們若想更深入的了解唐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自然也要從服飾色彩這方面來討論。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花點時間去考慮設計的形狀、形態、質地、色彩、肉體和情緒的衝擊力、功能、材料和工序,以確保你沒有錯失任何可以改善、提高和豐富你最終設計的有價值的機會」。設計元素對視覺藝術作品進行塑造時分為有形外在物象的視覺搭建和無形內在物象的內涵構成,這是具體與抽象的結合,這樣構成的物象具有多方位的真實效果,尤其是對視覺心理能產生很強的感染力。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湘西型服飾
    湘西苗族婦女擅長剌繡再說說黔東型吧,黔東型服飾主要流行於黔東方言區。黔東型服飾,男為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著長褲,扎腰帶,纏頭帕。婦女服飾有交領、右衽、筒袖半體衣;也有大領、對襟、敞胸短衣,內掛菱形胸襯;還有大襟衣,下著百褶裙,個別地區著褲。衣料為自織自染的青色、咖啡色棉布,製作亮布是該地區的特點。服飾工藝方面,刺繡、挑花、蠟染、編織等運用比較廣泛,技藝講究,圖案以動植物花紋和幾何花紋為主。
  • 淺析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與同時期明朝服飾的比較
    在歷史上人文主義只是個概念,它主要復興在文藝時期,它通過學者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重新發現西方人類的的價值之後,才把明朝的崇尚宗教信仰,徹底轉化為發揚理應的場思想文化中。當時這個詞彙再17到18 世紀間,還崇尚著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後期被人們區分,它又重新標誌。成為了人們的思想衝破封建主義的束縛。
  • 峰林深處的藝術瑰寶---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服飾的裝飾圖案凝聚著布依族的文化精髓,每一裝飾圖案或紋樣都投射出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生活中的文化意蘊及那份傳統而又純潔的文化信仰。布依族服飾面料多為自織自染的布料,有白土布,也有色織布。色織布多為格子、條紋、梅花、辣子花、花椒、魚刺等圖案,多達兩百多種。
  • 紅黃黑三色為主的高山族服飾,十分别致的侗族與塔塔爾族服飾
    在中國各民族都有其傳統服飾,特別在一些一些地區,民族文化傳統深厚,不僅在語言上,還是在服飾上,都有著獨特的文化的傳統。一、高山族傳統服飾臺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豔,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繡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
  • 「含蓄美與性感美」,以中法為例看東西方服飾有何審美差異?
    而縱觀同一時期的服裝發展,東方服飾與西方服飾有著本質的區別,東方服飾更注重優雅內斂,而西方服飾則更為熱情奔放。為什麼同樣是人類,但是對於服飾審美的區別有這麼大呢?這還要從東西方的一個最大差異——審美說起。東方人的性格特點,一直是含蓄內斂的。在中國第一次提出審美這個概念的是莊子。莊子認為,自然是審美的最根本依據。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朝鮮族服飾!
    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製,色彩十分鮮豔。年輕女子一般愛穿筒裙、短裙,老年婦女常穿纏裙、長裙。冬天,中老年婦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2008年6月7日,朝鮮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從熱播劇中看宮廷服飾的秘密
    不少人拿這兩部劇中服飾顏色比較,得出了《延禧攻略》中的色彩更耐看、更高級的結論。其色彩素雅溫柔,更符合現代人審美,博得了大眾青睞,於是有人就把這些色彩冠上了「莫蘭迪色」的名頭。   首先要明確一下何為「莫蘭迪色」。它是指法國喬治·莫蘭迪作品中的色調,有人評價說他是20世紀最獨特的藝術家,他一生的創作都是在畫著幾隻瓶子和生活周圍的景色。
  • 服飾中的這些圖案裝飾,原來寓意吉祥如意、富貴平安!
    每一種民族服飾是中國服飾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星辰。民族服飾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了民族的審美追求。民族服飾有著一種天邊的時尚,是少數民族的象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十大少數民族如何在服飾中象徵吉祥如意的吧!
  • 回族服飾從T臺逐步走向市場
    陳繪芳是寧夏銀川芳華時裝演藝服飾設計製作有限公司經理兼服裝設計師。她說,以前公司設計生產的主要是回族職業裝和演出服,但普通穆斯林群眾很難接受舞臺上那些華麗的回族服飾。  10月15日,首屆中國西部(銀川)服裝服飾藝術節開幕。借著藝術節的機會,陳繪芳和她的團隊設計推出了60套回族生活裝。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審美與生活方式是社會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讓中國美給你看」
    而視覺背後,還有些更為深刻的密碼:桑蠶化絲織錦繡的演變印證了中華先民的勤勞智慧;絲線裝扮的萬象世間承載著匠人們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古代織機製造業直至近現代化纖工業的建立與完善,讓人們從「穿得上」到「穿得好」,則烙印著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民本情懷。探討中華美學,更兼談背後的精神符碼,這是央視《衣尚中國》正在做的事。
  • 回族服飾
    回族的民居受其他民族影響較大,服飾也如此,和雜居區其他民族相似。但在聚居區以及舉行宗教活動時,則具有自己素雅、端莊大方的服飾。女子一般蓄髮,挽髻或編辮,上頂一塊白蓋頭。外穿坎肩,下著長褲,繡花鞋或膠鞋,還喜歡在服飾上鑲花邊。服裝色彩隨年齡增加而變深。     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典型標誌就是頭戴白色小圓帽,有的在帽上還繡有阿拉伯文吉祥語。它既有保暖的實用意義,還具有聖潔高尚的含義。上衣一般內穿淺色長袖上衣,外穿坎肩,下著長褲,腳穿布鞋、皮鞋或膠鞋。老年人蓄長鬚者較多。
  • 美輪美奐:古代服飾的圖案,可以有多精美!
    喜歡漢服的小夥伴們,可能更多的是關注傳統服飾的款式、色彩等,但是關於紋樣和圖案的了解,卻非常少。今天我就通過這個節目,帶大家簡單窺探一下各朝各代的紋樣特點。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絲綢起源很早,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絲綢距今已經有5000~6000年的歷史了。
  • 非遺服飾秀「雲夢彝山」的前生今世,看阿牛阿呷如何讓民族服飾藝術...
    在已經開幕的「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中,四川涼山彝族服飾傳承與創新代表人物、彝繡非遺傳承人、原創獨立設計師阿牛阿呷將於10月22日在北京中軸—景山壽皇殿舉辦彝族服飾創新作品發布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