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曾經說過:「潮汕是中國美食的一個特別寶貴的孤島,如果一個中國人說他是美食家卻沒去過潮汕,那他不算是真正的美食家。」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能夠讓閱盡天下美食的大行家都心服口服,潮汕美食到底有什麼別樣的魅力?
記得初來潮汕的時候,第一次和同學上館子,在菜單上點了一個湯叫「酸菜豆腐魚湯」。待到這盤湯端上桌後,我用長湯勺翻了又翻,只看到酸菜和魚,有點疑心店家是不是偷工減料沒放豆腐。於是叫來老闆娘指著湯問:是不是忘了放豆腐?老闆娘一聽便知我們是剛來的外地人,笑盈盈地解釋說:菜都齊了!這種魚就叫豆腐魚,跟豆腐一樣嫩。
我們端詳著這種平生第一次遇著的豆腐魚,在奶白色的湯汁中被切成段狀,長得比豆腐還白。細細品嘗,果然像豆腐一樣嫩滑無比,就連魚骨也綿軟無力,嚼兩下就可以吞下肚子。
原來,豆腐魚裡沒有豆腐,它只是把這種魚比喻成豆腐。在潮汕,類似的還有魚飯,乍一聽讓人以為是魚和米飯製作的食品,其實魚飯非飯,魚飯就是魚。
過去漁民在海上捕獲了很多魚,沒有現代的冷藏技術,怎麼把魚儘可能的長久保存?漁民上岸後,迅速把魚去鱗拋肚,然後擺放碼好在竹籃裡,用海鹽水煮熟,從而延長魚的保存期。這些新鮮煮好的魚,是漁民賴以裹腹的口糧,相當於米飯在農民心中的地位,因而得名——魚飯。
這種用極簡方式製成的魚飯,仿佛能用最快的速度鎖著海的味道,放涼後食用,味道驚為天人。三兩條魚飯,一小碟普寧豆醬,配幾碗白糜(白粥),這是最潮汕的吃法。
無論用哪一種魚做成的魚飯,肉質都緊緻鮮美,吃起來很有「魚味」。類似於廣府人最愛的白切雞,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不加修飾地把走地雞特有的鮮味鎖住,吃起來肉質緊緻、鮮甜有味。
魚飯之所以成為傳承的經典,跟白切雞一樣,關鍵在於好的食材。用來做魚飯的魚,必須要新鮮,捕撈上岸馬上製作,此外,潮汕人吃魚還講究當時、當季。民間創作了漁歌,告訴後人什麼時候吃什麼魚最當時,比如下面這首《南澳魚名歌》。
南澳魚名歌
誰能數得天頂星?誰能數得海魚蝦?
相伴月娘有七星,南辰北鬥出秋夜。
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假金龍。
三月黃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
五月好魚馬鮫鯧,六月沙尖上戰場。
七月赤棕穿紅襖,八月紅魚作新娘。
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蠐腳無毛。
十一月墨斗放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
海蜇頭戴大白帽,烏魚夾身上穿烏襖。
潮菜喜歡吃食材的原味,崇尚用簡單的烹飪方式把食物本來的味道原原本本地表現出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除了簡單製作的魚飯,潮人平日喜歡將新鮮的海蝦、魷魚白灼,蘸點醬油就能吃得有汁有味。
當地有一種配酒佳品叫血蚶,是貝殼類海鮮,當地人用剛燒開的開水泡三兩分鐘,泡至殼口微張,即將開水倒掉,無需任何調味品,直接吸入口中,頃刻間,味蕾無不為之傾倒。
潮人敢於用極簡的方式處理食材,品味食物的本味,底氣源自對食材品質的絕對信心。這就好比總是敢於素麵朝天的女孩子,往往是因為本來就長得天生麗質;而總喜歡濃妝豔抹的,往往是在掩飾著什麼。同樣的道理,如果食材本身的品質不佳,是不適合拿來清煮或白灼的,否則效果如同東施效顰。
能夠把食物原味發揮至極致的,當然還有鼎鼎大名的潮汕牛肉火鍋。說起來有點奇怪,潮汕本地不養牛,所有的牛都是來自外地,但是論如何做出最好吃的牛肉,潮人無愧於天下第一。好比足球起源於英國,巴西人卻把它玩成世界第一,讓人不得不服。潮汕牛肉火鍋選用的牛多來自四川貴州等地,一般選用兩歲左右的黃牛,這些牛運到潮汕後,還要飼養一段時間才屠宰。
潮人對牛的鑽研功夫之深,恐怕庖丁再世也自嘆不如,他們的解牛手法令人嘆為觀止。尋常人眼中的牛肉,在這裡按照解剖位置的不同,有著各種你聞所未聞的名字:脖仁、吊龍、匙仁、匙柄、嫩肉、三花趾、五花趾、胸口朥……每個部位肉質都各有特點,這就是潮汕牛肉火鍋吃出五花八樣口感的奧秘。
在潮汕,每家有名的牛肉火鍋店都有自己的屠宰場,牛肉從開始屠宰到上餐桌,時間控制在3小時,這樣才能保證新鮮度,有時甚至可以看到分割成大塊的新鮮牛肉還在跳動。在牛肉上桌前,切肉師傅的刀工也十分重要,如何順著牛肉紋理切肉?肉片切得多厚才恰到好處?這些細節處處見功夫。
跟麻辣火鍋喜歡在湯底裡堆砌辛辣刺激的味道不同,潮汕牛肉火鍋用清澈見底的牛骨湯甚至是清開水作鍋底,清湯卻不寡味,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吃出新鮮牛肉的本味。鍋底燒開後要轉小火,跟做白切雞時要用「蝦眼水」的道理一樣,這時水溫不到100度,約摸在80度多,這樣的水溫燙出來的牛肉才鮮嫩,不會一不小心就燙得太老太柴。
有的火鍋店還會貼心指導食客燙牛肉的時間,大多數部位的牛肉薄片都是燙8~12秒即可,太久就不好吃了。精確到秒的燙肉時間,讓人驚嘆於潮人製作食物的精細,而是正是這種對待食物的極端認真態度,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潮汕味道。
一個外地人來到潮汕,要把美食嘗個遍,三天三夜都嘗不完。飯桌上酒足飯飽之後,當地人一定會熱情地請你喝上一泡功夫茶。功夫茶是潮汕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潮人可以三日不知肉味,但不可一日不嘗茶味。遊客初嘗功夫茶,可能會對這種味道苦澀的濃茶深深皺起眉頭,覺得真心欣賞不來。其實功夫茶苦澀的味道過後不久,口腔很快感覺到陣陣強烈的回甘。
潮人對功夫茶的這種苦澀似乎有著天生的耐受,別人吃在嘴裡覺得特別苦的東西,他們放進嘴裡卻絲毫看不到覺得苦的表情。除了功夫茶,潮人飯後茶間喜歡生吃一顆橄欖或油柑,這些小水果咀嚼伊始都苦澀無比,但是回甘的味道很快讓口腔齒頰生香。
潮人對功夫茶的鐘愛,似乎是從中悟出了為人處世之道。苦盡甘來的味道,不正暗合著天道酬勤的道理嗎?先苦才能後甜,愛拼才會贏,只要肯吃苦,上天又怎會虧待有心人。
潮汕人多地少,自古就有很多潮汕人討生活求發展,漂洋過海到南洋、香港等地闖蕩,按人口數量來算,有「本土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的說法。走出去的潮人更是湧現出了李嘉誠、謝國民、馬化騰等一大批傑出商人,為什麼那麼多潮汕人能夠揚名海外?
唐代韓愈臨潮時,對潮菜讚嘆道:「章舉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潮菜製作精巧,烹調技藝精細,刀工考究,講究火候和調味,這種做美食的態度不正反映了潮汕人做事的認真、堅持和精益求精,這也不就正是成功的基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