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糧食自給率下降不一定就會導致糧食危機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不管是堪薩斯州耕種冬小麥的農民,還是華盛頓的政客,都有理由關注世界第一農業大國中國剛剛公布的一份農業政策文件。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但也強調,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把握好農產品進口規模、節奏。

  這被認為是針對一系列舉世關注問題的回應:有13億人口的中國是否會大幅增加糧食進口?政府是否會插手控制糧食進口規模?一些西方人鼓吹的「中國在全球搶糧、將吃窮世界」的預言是否會應驗?

  「『一號文件』表明,中國糧食市場是開放的,進口競爭是公平的,但中國也將進行糧食安全風險管控,並以現代化手段提高自己的糧食生產能力。」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他表示,目前國內糧食消費需求相對穩定,短期內大幅增加糧食進口的可能性不大。

  雖然中國糧食總產量已實現「十一連增」,中國政府也始終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來表明穀物基本自給的決心,但日益增加的糧食進口也讓一些人憂心忡忡——誰來養活中國?

  不可否認,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已成為當前中國糧食市場的基本格局。

  2014年,中國進口穀物同比增長近34%,創歷史新高。包含大豆在內的中國統計口徑的糧食,進口突破9000萬噸——這幾乎相當於澳大利亞和法國在2012年糧食產量之和。而在2002年,中國糧食進口量不到1500萬噸。

  政策面上看,「適度進口」已在2013年首次成為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一部分。

  此間專家認為,糧食進口近年來不斷增多,主要是因為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導致一些企業加大了糧食進口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糧食貿易問題研究員程國強認為,糧食自給率下降不一定就會導致糧食危機。他指出,雖然中國穀物進口增長較快,但其中用作飼料的雜糧佔很大比重。

  「這說明,中國並非因為糧食缺口大了才猛然增加進口,主要是因為國際國內價格差。」他告訴新華社記者。

  以穀物批發價來看,國內外每噸約相差400至800元。

  事實上,中國糧食進口的比例並不高。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此前回應「中國糧食威脅論」時說,目前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進口量僅佔中國國內產量的2.4%,相對較低。

  「今後可能要適當進口一些國內短缺的品種,但是穀物進口不會大幅增加。」他說,這與中國提出的「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底線相符。

  李國祥認為,糧食進口增加是中國國內農業發展深層次矛盾的直接表現之一。

  除了不斷增高的糧食生產成本外,農村勞動力流失、規模化種植比例低、農技推廣、農機服務、產品營銷等社會化服務發展滯後,從品質和價格上降低了中國糧食產品的總體競爭力,導致一邊是進口量擴大,一邊是國內糧食庫存無法消化。

  在片面追求糧食產量的過程中,質量下降,這是當下中國農業要解決的突出矛盾。

  輿論認為,要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養活超過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這一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應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頗具象徵意味的「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2年鎖定中國的三農問題,今年也是它連續第二年聚焦「加快農業現代化」。

  這份被稱為「中國全年農業發展總藍圖」的文件中提出,「中國強,農業必須強」,並為振興中國農業開出包括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等七大藥方。

  中國政府始終強調,靠國際市場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靠不住,也不現實。目前全球每年的糧食貿易量在5000至6000億斤,不足中國糧食需求的一半。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認為,未來中國要繼續鞏固農業基礎,夯實糧食生產的政策、科技、基礎設施這三大支柱,特別是要確保耕地的紅線,讓中國的糧食安全有實實在在的保障。(記者 桂濤 蔡敏 張興軍)

相關焦點

  • 國家糧食自給率跌破90% 糧食安全標準或需調整
    201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實現9連增,達到58957萬噸(合計5895億公斤),比上年增長3.2%。但是,這一年中國進口的糧食超過了7000萬噸。這顯示中國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90%以下。這突破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的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的紅線。
  • 糧食產需缺口不等於供需缺口 我國穀物自給率超95%以上 口糧自給率...
    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庫存稻穀和小麥夠全國消費者吃一年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糧食供應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告訴記者,糧食產需缺口與供需缺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產需缺口是指年度產量與需求相比存在不足的情況,不足的部分就是產需缺口。
  • 疫情之下北美糧食供產銷被打亂 糧食自給率40%的日本未來會如何
    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以及我國國內糧食產量的連年豐收,導致糧食庫存逐年增加,數目較多的糧食存在著超期存儲、存儲環境不佳等狀況,在糧食生產 究竟能不能算經濟帳方面,出現了一些爭議。一方面是疫情防控造成穀物、牛奶、豬肉、牛肉等消費下降,農場出現積壓現象,而另一方面,由於供應短缺,一些超市主食的批發價格暴漲。據悉,多家農場在線直播將玉米土豆碾碎了埋掉……此前,曾有媒體指出「如果美國不出口糧食,全球糧食供應會怎樣」,現在看來,如果美國未來糧食出口量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對全球糧食貿易市場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 全球頻臨糧食危機,中國自給率高,並不缺口糧。哪種大米好吃?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今年新冠疫情全球流行,一度引發了國際糧食市場的波動。近期,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給出了令人擔憂的預期,"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 三大主糧價格上漲,糧食危機會來嗎?
    3、玉米的價格走勢非常明晰,2020年以來一路向上,目前向上的勢頭依舊不改。 有專家解釋,玉米價格走高,主要是因為生豬養殖加快恢復,導致飼料需求過快增長所致。而玉米供應緊張,進而帶動了玉米作為飼料的主要替代品也緊張了起來。
  • 國家糧食安全述評:三大穀物自給率超過98%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要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
  • 糧食危機席捲全國,中國何以獨善其身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熟慮,2018年,大約有11%的美國家庭處在「糧食不安全」的狀態。2020年的新冠肺炎,更是進一步加大了這種態勢。為了自保,一些非常大的糧食供應國紛紛出臺限制甚至禁止糧食出口的政策,這一舉動無疑加劇了全球糧食危機。
  • 日本自產糧食僅佔比37%?日本農林水產省深入解讀日本糧食危機
    原因是日本的小麥雖然將近90%依賴進口,但美國(佔比47%)、加拿大(佔比34%)、澳大利亞(佔比17%)佔據大部分,而且由於這些國家都是G20成員,因此至少在宣言期內不會有出口限制,除非發生了更重大的危機。
  • 我國穀物自給率超過95%口糧自給率達到100%
    糧食安全是關係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特別是隨著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受阻,國內外困難挑戰增多的背景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更具有突出作用和意義。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業農村部負責同志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主題通報相關情況。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有關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導致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深刻影響著糧食安全的四根支柱,即可供應量、獲取渠道、利用程度和穩定供應。
  • 王宏廣: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是沒有問題,但……
    一方面,在擁有先進技術和豐富自然資源的發達國家,比如美國,糧食過剩導致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大量閒置,農業補貼負擔沉重,糧食增長的動力明顯不足,糧食生產體系不穩定;技術先進但自然資源匱乏的發達國家,比如日本,通過大量進口糧食轉移本國農業自然資源危機,進一步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短缺問題。
  • 網傳要到超市囤米,有糧食危機?權威解答來了!
    一問原因,原來傳聞疫情將可能引發全球的糧食危機。這些消息雖然沒有什麼根據,但是對於剛剛經歷過疫情期間採購的人來說卻格外讓人心慌!到底什麼情況?大米要漲價了嗎?馬上買不到米了嗎?別慌,往下看。事實是,2016年我國實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大米進口數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進口255萬噸,同比下降53萬噸,進口大米佔我國大米消費約1%,主要用於品種餘缺調劑,如泰國香米,即使大米不進口也不會影響國內市場供給。儘管近年來國際市場曾幾次出現「過山車」式的糧價大幅波動,但由於我國糧食連續豐收,供給充裕,庫存充足,保障有力,糧食市場總體保持穩定。
  • 正確理解和科學看待我國糧食缺口
    報告預測,在「十四五」時期,中國有能力確保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底線目標,國家糧食安全有保障。我國糧食缺口主要表現為國內大豆產需缺口,而進口大豆主要用於加工和飼料,其對口糧安全的衝擊基本可以忽略。因此,人們應正確理解和科學看待糧食缺口問題,不必過分解讀。但在需求和消費層面,當務之急是將節約理念和危機意識納入國家糧食安全觀。
  • 中國早稻產量扭轉七年頹勢 三大主糧自給率超98%
    農業問題專家、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於曉華表示,一直以來中國口糧基本上實現自給,這也是國家最優先的政策之一。根據他的調查,此次疫情對中國的糧食生產基本沒有影響,但是洪澇災害對部分地區的晚稻生產有部分影響。但到目前為止,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總體可控。在播種面積大幅增加的背景下,我國早稻今年迎來了大豐收。
  • 全球糧食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已做好準備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等幾大國際機構,聯合公布了一份報告,顯示今年的新冠疫情可能會導致全球飢餓人數大幅上漲,現在新增的就有1.3億人,而全球將有6.9億人挨餓。目前全球面臨的狀況是,今年共有25個國家有嚴重飢餓的風險,這將是世界範圍內近50年來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警鐘雖然敲響,但各國缺糧的狀態不是一天就能解決的。
  • 糧食安全雖無近憂 仍不可麻痺大意
    就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不少專家積極獻言建策。在新冠疫情和災害衝擊下,應當推動加強國際協調。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向記者表示,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糧食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
  • 警惕糧食戰爭萌芽,中國人如何牢牢端穩飯碗?
    11月19日,王宏廣在接受《財經》雜誌記者採訪時再次提醒:中國的口糧自給率為98%,糧食自給率為86%,這不能掩蓋食物隱性自給率為70%的事實。中國的糧食安全有困難,但也有對策。保障未來國人膳食水平不斷提高、吃得更好,需要未雨綢繆。
  • 我們為什麼要進口美國糧食?自己種的不夠吃嗎?
    我國屬於精細化耕作,投入的勞動力以及肥料價格等成本明顯高於美國,這就導致美國畝產更高,但生產成本較低,所以在定價時非常有優勢。這也造成了,美國大豆即使遠隔重洋運到中國,它們的定價仍然比我國便宜。而我國購買進口大豆比自己種更划算,所以我國大多數地區不再種植大豆,而是節約出土地,發展效益更高的農業,比如:經濟作物。
  • 三季度國內糧食市場供給充裕 穀物保持較高自給水平
    穀物保持較高自給水平,市場運行平穩——國內糧食市場供給充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 三季度,國內糧食供需總體寬鬆,庫存充裕,但品種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大豆缺口主要依靠進口,穀物仍保持較高自給水平,糧食市場運行平穩。□ 受中美經貿摩擦和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三季度我國進口大豆數量下降。
  • "十六連豐"後的糧食問題:絕對安全遭遇消費結構升級
    於是,1996年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正面回應了「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並首次提出糧食自給率不低於95%的目標。2008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再次明確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