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女孩與科比的故事,也是她20多年的生活縮影。科比不在了,你的籃球夢還在嗎?謹以此文,致敬我們共同的籃球偶像——科比布萊恩特。
九歲的時候,我只是一個四年級的小女孩,那種身體弱弱的總被人揪頭髮的小女孩。我不太喜歡和其他女生一起跳皮筋踢鍵兒,我喜歡自己玩,喜歡自己看書自己坐著瞎想,班主任總是和我媽說我不喜歡說話而且要和更多的同學一起玩。
我爸知道這件事以後給我買了一顆籃球帶我來到了體育館,第一次和大家一起打籃球我感覺怪怪的,那些大哥哥怎麼穿的那麼少啊,感覺他們就和班裡學習不好的同學一樣,我磕磕絆絆地拍著籃球跟在他們身後,笨拙的學著他們的動作。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去打籃球,最開始的那一段時間很麻木。我只知道籃球帶給了我一個小小的改變,我上課回答問題的時候好像沒那麼緊張了。
第一次看到科比打球是在一天放學的中午,因為我奶奶喜歡看排球和桌球所以中午電視永遠是固定的CCTV5,我記不清那是哪場比賽了,但是我記住了那個在場上投進一個又一個球的人叫科比。我開始喜歡上了籃球,最開始沒有特別的原因,只是因為科比很帥。
慢慢的我不再是籃球訓練班裡跑得最慢的人了,我能運著球跑了,我會三步上籃了,甚至在一次訓練課後,我用盡全身力氣推進了一個三分球。在學校裡很少和同學們一起玩的我破天荒地想和男生們一起打籃球,我清楚地記得我連著三個三步上籃後男生們臉上的表情。之後班裡就再也沒有人揪我的頭髮了,也就是這之後,班裡的男生女生都願意和我一起玩。
我越來越喜歡籃球。小學畢業的那個夏天,我和爸爸一起在家看NBA總決賽,我只知道科比一拿球就有兩個人緊緊貼著他,但是他的眼睛裡好像有一團火,每當他用彆扭的動作迎著好多人投進球的時候,他咬著牙握緊拳,那自信的眼神看的我臉紅,那時候的他可真帥啊。
再後來我上了初中,過年的時候我用零花錢買了我人生中第一本籃球雜誌,原因很簡單,那本書的封面是科比,我記得那個時候科比剛剛進入歷史得分榜前十,意氣風發的他劍指第二個三連冠,那年的季後賽科比輸了,第一次看到科比眼睛裡的失落我也跟著他傷心。
我覺得我也要做點什麼,於是我有了一件科比的球衣,那是我用期末考試年級前十換來的。在初二的時候,學校的籃球賽,我是場邊的計分員,我在場邊舉著應援牌喊啞了嗓子,也認識了那個之後陪我走過很久的文哥,文哥打球像極了科比,他也會後仰跳投,也會背身單打,他會在落後時鼓勵隊友,會咬著牙默默防守。我覺得那時候看著他,我的眼睛裡有光。
來到初三,我知道了湖人隊組成了星光璀璨的四大天王,那裡有我後來的偶像納什,還有成名已久的霍華德和加索爾。我對這支隊伍無限期望,直到那天中午,科比帶傷上陣,為一張季後賽門票拼斷了跟腱。他一瘸一拐地走上罰球線,咬著牙拿到兩分,在更衣室裡紅著眼眶接受採訪,我在電視機前也泣不成聲。
那個時候我面臨中考,我也學著科比的樣子,咬著牙複習。後來那個穿著24號球衣上考場的我,考到了衡水中學,一個奇怪的地方,那裡的每個人都像科比,偏執自信卻又永不言棄。
我和文哥一起來到衡中,我覺得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在那麼嚴格的學校裡執手前行。雖然高中不能玩手機,但他總是偷偷的去老師辦公室查一點NBA的消息然後回來告訴我,這也算是那種環境下的一點點甜蜜了吧。
我斷斷續續的知道科比不斷的受傷不斷的缺席比賽,直到時間來到了2016年,那個最終一季。我用一個小本本記錄著那個賽季科比所有的比賽數據,並且第一次逃課和他去圖書館看科比最後一場比賽。那無疑是最華麗的謝幕,一句Mamba out讓我哭溼了文哥的半個肩,沉默很久不知道說些什麼。
來到大學,他在南方我在北方,那時的我們還沒有分開。聽我說大一有女子新生杯,他便讓我去報名,於是我有了一件印著自己名字的8號球衣 ,穿這這件球衣打球是很驕傲的事情。
理學院會打籃球的女生不多,我們幾個湊在一起很不容易。那個時候每天晚上都要一起訓練,結束以後邊和文哥視頻邊回宿舍,現在想來也是一種溫情。我們小組賽很艱難,要面對很厲害很厲害的經管和體育系。
我永遠忘不了我打的第一場比賽,那場比賽我得了33分,我的隊友一上來就被體育系那些又黑又壯的女生打懵了,她們最後只知道把球給我,每次我一拿球,體育系的女生就會瘋了一樣的撲過來,大家都受傷了,後來院裡的男生看不下去差點和體育系的男生打起來。
想想也蠻搞笑的,我們小組賽連著輸了五局,一個積分都沒有就出局了,但是我也蠻驕傲的,我們誰都沒有放棄,被推倒再站起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科比以前做過,我現在也做過了。
科比球衣退役的時候,我電腦看著退役球衣的直播,手機和他煲著電話粥。我們一邊感慨著現在,一邊回想起了那個剛認識時青澀的夏天。時間又來到了現在,文哥不在了,科比也不在了,那種很魔幻的感覺一直圍繞著我,難以置信卻又無比真實。
科比在我的生活裡,生命裡,是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以及未來的我的一部分。我感謝他,曾經是粥粥心裡的光,在所有塑造現在的我的因素裡,他是多麼重要的存在,未來也是。我永遠愛你,科比布萊恩特。
文章來自於粥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