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市民「去哪兒健身」難題,「上海模式」還有潛力可挖嗎?

2020-12-27 上海熱線

  「現在羽毛球場地太火了,周末都訂不到,希望能再多一些球場。」這是市民周小姐的心聲。新冠疫情的發生增強了市民體育健身的意識,對健身場地的需求進一步增大。「十四五」期間,寸土寸金的上海還能挖掘更多的體育場地嗎?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回應了市民對場地設施的訴求,一些新概念和新政策也為上海建市民身邊的體育場地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從1.76到2.38:螺絲殼裡做道場】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86平方米,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市民身邊的健身設施不足、不便問題愈發凸顯,「去哪兒健身」難題亟需破解。

  上海提出,到2020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爭取達到2.4平方米。2015年底,本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是1.76平方米。今年9月公布的《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本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38平方米(含人均上海可利用體育場地面積0.15平方米),有望完成「十三五」定下的目標。

  從1.76到2.38,增幅背後是體育部門積極挖潛,螺絲殼裡做道場。

上海東方體育中心

  在虹口區曲陽路街道運光新村內,有一塊被當地居民稱為「寶藏」的健身地。這裡原是「兩江女子學校遊泳池舊址」,因其年代久遠,遊泳池早已不再開放使用,成了小區內的「閒置古董」。

  2019年,區體育局和街道在聽取居民意願後,經過「修舊如舊」式的修繕,讓曾經荒廢20多年的遊泳池舊址重新對外開放。

  不過重新開放的遊泳池舊址功能卻變了:池底被保護起來,中間場地改成羽毛球和桌球場地,原來泳池的更衣室變身成為尚體樂活健身中心,為老年居民提供集運動健身、功能康復、社交娛樂為一體的活動場所。

  這些身邊的體育場,備受市民歡迎。2018年,普陀區真如社區居民的家門口多了一處200多平方米的智能公共籃球場。這塊來之不易的場地是真如鎮街道藉助「無違建街鎮」創建契機,將真光路金湯路口的違建餐飲店拆除後騰挪出的空間。

  區體育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建籃球場涉及到周邊眾多居民,特別是一些沿街居民,區體育局和街道與物業、居委會、居民多次協調溝通,最後項目得以落實。籃球場開放後,不少來運動的居民都表示,「很喜歡這樣智能化球場,方便又新潮。」

  近年來,新建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被納入市政府實事項目,其中市民健身步道項目在政府實事項目市民滿意度測評中位列前茅。上海的健身步道建一條火一條。濱江岸線45公裡貫通,不但延伸了健身步道的長度,更提升了健身步道的「顏值」。

  截至2019年底,本市共建成市民健身步道(綠道)1426條。2019年,首屆「魔都最美健身步道」評選活動中,有21條步道(綠道)脫穎而出,獲得「魔都最美健身步道」稱號。濱江「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的沿途美景,公園綠道的曲徑通幽,社區步道的便捷實用,為上海增添了無限生機與活力。

「魔都最美健身步道」

  建市民身邊的體育場地,不是體育部門一家的事。上海在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同時,形成體育、綠容、教育等多部門協調的工作機制,探索多元化、社會化發展。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各類市民健身步道(綠道)、騎行道總長度為1680公裡,其中騎行道總長度為240公裡,綠道總長度為881公裡。本市共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點16487個,市民球場2228片,市民健身步道(綠道)1426條,社區市民健身中心84個,市民遊泳池35個,市民健身房186個,體育健身設施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

  「老百姓對公共體育空間和綠化環境都有強烈需求,這使得『非標準化體育運動場地』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上海要想進一步對體育用地做增量,可在這方面下功夫。」有專家建議,規劃體育用地時一方面要為城市預留「海綿空間」,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根據市民不斷迭代升級的健身需求,充分研究體育與園林綠化功能上的複合體現,見縫插針地建設一些非標準場地。

  【加大政策扶持: 給社會力量投入鬆綁】

  上下兩層嶄新漂亮的球場,還有更衣室、淋浴室和時尚前衛的休息區……很難想像,一年多前這裡還是積滿灰塵、雜草叢生的老廠房。這是位於楊浦區的洛克公園長陽店,其前身上海玻璃機械廠在完成歷史使命後,去年華麗「蛻變」,成為上海體育新地標。老廠房以這樣的方式涅槃重生,是上海利用閒置土地資源建設體育場館,提升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的成功探索和實踐之一。

  近年來,社會力量是健身設施建設、運營的重要主體,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日益多元化、多層次、個性化的服務需求。

位於莘莊凱德龍之夢屋頂的洛克公園莘莊店

  除了老廠房,如今體育空間已經延伸到上海的屋頂、倉庫、停車場、商場、大型超市、高架空間等「城市邊角料」。據不完全統計,此類「變廢為寶」的案例在滬上已超過40家,且幾乎全是民營體育場館。其中規模最大的品牌是洛克公園,滬上總共24家門店一年有將近200萬人次的市民前往打球。此外還有觀嵐記體育、番茄球場等,這些場館因補充空白、服務齊備、性價比高,深受市民喜愛。

  記者走訪了洛克公園七寶店、莘莊店和楊高店三家最具代表性的「屋頂運動場」,其中兩家位於大型商場屋頂,一家位於大賣場屋頂,均有籃球場、足球場,此外還有桌球、羽毛球等其他運動區域。該場館所在商業體的業主方凱德置地告訴記者,引進洛克公園能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客群,合理利用和開發商場閒置資源,提升場地收入的邊際收益,增加商場的體驗感和新鮮度。

  體育已經成為新業態中的重要元素。在目前上海單體量最大的純商業購物中心南翔印象城內,有3000平方米真冰溜冰場,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空中跑道,成為南翔鎮新興體育發展的焦點。

閒置老舊廠房變身X-PARK運動基地

  不過,社會力量在參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過程中,也存在困惑。一般民營場館所在的土地性質特殊,不在體育場地規劃之列,在審批程序中會面臨各種問題。即便通過各種方法改建運營後,也需要和稅務、消防等多部門打交道,因為無法辦出相應證照,隨時都有關門的可能。

  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意見》從多方面提出要完善社會力量投資健身設施的政策體系。社會力量投資建成的健身設施,建成後5年內不得擅自改變其產權歸屬和功能用途等。社會力量可申請利用尚未明確用途的城市空閒土地、儲備建設用地或者已明確為文化體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塊建設臨時性室外健身設施,使用時間一般不超過2年。

  「未來非體育用地申報建設體育設施怎麼走流程?」「經營投資者的相應保障能否更加具體?」……記者採訪了不少民營場館經營者,大家最迫切的需求都集中在這幾個方面。

  上海體育學院黃海燕教授建議,可由市發展改革委牽頭,體育、規劃、建設、城管、工商、衛生等部門共同協調,通過第三方服務平臺,提供「一體化、一站式」網上申辦服務。既方便理順閒置空間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與管理權,也能夠對其安全、衛生等各個方面做到高效評估。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詳規處處長伍攀峰認為,屋頂閒置空地的性質複雜,極難制定統一的審批條件和準入標準。他建議,可以在安全、擾民、建築物兼容性等幾個方面,制定一些基本標準,建立一張負面清單,對符合建設條件的場館僅做報備,而非審批。備案後,在建設期間加強項目的把關,對建設形式、建設規模、承載負荷等進行約束,加強監管。此後,每年進行一次檢查。

  【智能化升級:進一步釋放盤活存量】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也為進一步盤活場地資源提供了解決方案。《意見》創新地提出將信息化建設與公共體育場館管理運營相結合,此舉上海已經先行先試,取得一定成效

  2018年上海首推智能化球場,依託網際網路+體育的創新服務模式,對公共運動場實現智能化線上遠程管理。在節約人力成本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場館開放的安全性。今年上半年,藉助智能管理系統,徐匯「洛克公園」籃球場成為全國首家24小時營業的籃球場。球場管理人員表示,「24小時球場的推出,大大解決了球友們上班時和運動的時間差問題,方便大家自由安排運動時間。」

江灣體育場健身步道對外開放。

  一圈750米的健身步道整修一新,有著85年歷史的江灣體育場今夏首次向公眾開放運動健身。附近居民張老伯說:「在江灣體育場外圈步行鍛鍊了十幾年了,還是第一次走進體育場鍛鍊。」因為場地大、管理難等原因,江灣體育場一直沒有正式開放給公眾用於鍛鍊。由每步科技開發的一系列智能應用則解決了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體育場館開放管理的技術問題:步道入口處的人臉識別智能檢錄系統,實現對人員的出入有效管理。系統配置了無感測溫裝置,市民只需提前註冊小程序,現場無需攜帶手機,通過「刷臉」即可自動測溫入場。

  學校體育場地是優質的場地資源。《意見》提到,挖掘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潛力,在政策範圍內採取必要激勵機制,鼓勵各地區委託專業機構集中運營符合對外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然而學校場地開放情況不理想。經常有市民反映:「家附近那麼好的學校場地能不能向居民開放?」但學校也有自己的苦衷:出於安全考慮,過去校園在學生放學後一直關閉。一旦開放,期間的安全保障和事後的檢修維護等都怕跟不上。

  從2016年開始,普陀區推出第三方管理模式,引入信息化管理服務,區內學校開放率達到92.5%,在全市名列前茅。近年來,普陀區試點在幾所校區較大、人流量較高的學校,安裝人臉捕捉系統接入校方監控,提高校園開放的技防水平。靜安區則通過人臉識別系統、智能化場地出入、二維碼掃碼形式入場等方式,實現學校場地向公眾開放。

  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陳錫堯提出,一座城市的運動活力不僅體現在大型體育場館,還有城市角角落落、各個社區的小型體育場地,它們是離市民最近的、最方便可達的場地。上海應該盤活更多場地資源,引入專業的管理團隊,打造更多運動場景,讓人們感受到運動氛圍。

  既有高大上,也有小而美,上海市民身邊的體育場地不拘一格。當運動與生活結合,體育場地建設的「上海模式」依然有潛力可挖。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秦東穎 姚勤毅 責任編輯:顧銘

相關焦點

  • 「兔+熊」亮相ChinaFit中原健身大會 破解健身會盈利難題
    ,如何把握健身行業的投資方向、如何破解健身會所盈利低的難題是本次大會最主要的主題。可就在這個行業整體都處於良好發展態勢的時期,真正實現盈利的健身企業依舊不足50%,為什麼?因為即使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中國健身行業的盈利模式仍然沒有較大的改變,而商業模式的創新繼2000年開始引入私教、SPA、養生收費服務後,至今再無實質意義上的創新,整個行業陷入了同質化競爭的紅海。所以,要破解健身會所目前面臨的盈利難題,進行商業模式的大膽創新才是唯一出路。
  • 開闢小而美的體育場地 「上海探索」大有潛力
    這是市民周小姐的心聲。「十四五」期間,寸土寸金的上海還能挖掘更多的體育場地嗎?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回應了市民對場地設施的訴求,一些新概念和新政策也為上海建設市民身邊的體育場地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間。
  • 健身去哪兒?上海市體育局今年下了大工夫……
    2020年上海市體育局牽頭承擔了「新建改建100條市民健身步道、新建改建80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及新建改建50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三項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項目。
  • 上海體育健身設施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
    「健身去哪兒」?上海體育不斷探索,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尋找破解難題之道。2020年,上海市體育局牽頭承擔「新建改建100條市民健身步道、80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及50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三項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項目。
  • 申城不斷探索「健身去哪兒」答案,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超額完成年度...
    對於「健身去哪兒」這一難題,上海正不斷探索新答案。 如今「網際網路+健身」已成體育發展大趨勢,上海市體育局「十三五」期間也高度重視體育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探索創新管理模式。
  • @奉賢市民,今年奉賢新建、改建的公共體育健身設施你打卡了嗎?
    今年,奉賢區完成新建、改建健身步道16條健身苑點89個目前,奉賢區共建設市民健身步道102條市民益智健身苑點576個市民健身房18個市民球場97個012020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點擊查看大圖>022020新建、改建市民益智健身苑點
  • 臨洮:四種危房改造模式破解農村住房難題
    臨洮:四種危房改造模式破解農村住房難題 2020-12-04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鬧市之中尋健身之地 上海推陳出新破解健身場地「難」
    中體在線上海11月20日電(記者 王皙)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對體育健身的需求也愈加強烈。在上海,全民健身開展得如火如荼,「健身」已經成為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共享運動場 成本更低更安全公共運動場在上海並不罕見,但這些運動場所在舊有的管理模式下多少存在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管理成本高、安全監管不到位等問題,而上海市靜安區推出的「共享公共運動場」可以看作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次成功嘗試。「只要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進入了。」
  • 冬季健身不降溫!上海體育設施實事工程項目提前超額完成
    雖然近日上海的天氣迎來降溫,但依然阻擋不了市民們戶外運動健身的腳步。而「群眾健身去哪兒」這一難題,正在上海不斷解出新的答案。據了解,2020年,上海市體育局牽頭承擔了三項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項目。為了給市民提供一個良好、安全、有序的健身環境,虹口區體育局「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廣泛聽取市民實際需求意見後發掘「金角銀邊」,在現有條件下進一步挖掘潛力。今年10月底改建升級完畢的益智健身點位於小區中心地帶,佔地面積約為320平方米,囊括了親子運動區、成人力量練習區、老年健身區和比賽健身區。
  • 上海科學家破解百年難題
    上海科學家破解百年難題 2020-12-10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造嵌入式社區健身場所 徐匯樂活空間解決「老年人去哪兒健身」
    每天,顧阿姨都要到徐匯區康健街道市民健身中心的樂活空間進行康復鍛鍊。幾個月下來,顧阿姨原來偏癱的右手握力提升了,肌肉也一點點練出來了,「經過鍛鍊,我對康復有了信心」。  像顧阿姨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張阿姨也告訴記者,「別以為老年人健身只是跳廣場舞,樂活空間有專為我們設計的健身器械,還有專業健身教練,我們要健康活到100歲。」
  • 「糧倉在線」 模式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
    「糧倉在線」 模式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8日訊(記者 李曼斯 通訊員 王玲)「三壇腐乳,三壇醬豆子,還有剛剛吃的大米也來幾斤,麻煩都打包。」今天下午13時左右,一場慶生宴席結束。席上的正宗土菜,迷住了不少食客。
  • 上海法院破解涉外航運案件審理難題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餘東明 黃浩棟 12月21日上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上海法院服務保障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工作情況。記者了解到,針對航運涉外案件日趨增多、訴訟程序複雜、案件審理周期長的特點,上海法院採取了多種針對性措施,探索破解涉外航運案件審理難題。
  • 信用消費成新趨勢 「芝麻GO」欲破解預付費難題
    原標題:信用消費成新趨勢 「芝麻GO」欲破解預付費難題   繼3月10日支付寶宣布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要幫4000萬商家實現數位化後,支付寶助推
  • 分類後的垃圾到底去哪兒了?
    每天清晨,當你將一包包生活垃圾扔進小區垃圾桶時,可曾想過,他們會經歷些什麼,將會去到哪裡??(1)來吧,請先和小編一起,按照垃圾四分類法,看看上海的各類垃圾都去哪兒了吧!可回收物可回收物是指適宜回收和可循環利用的廢棄物。主要包括廢玻璃、廢金屬、廢塑料、廢紙張、廢織物等(簡稱:玻、金、塑、紙、衣)。他們去哪兒了?
  • 破解奧運場館持續運營難題 「鳥巢」「水立方」走出探索之路
    破解奧運場館持續運營難題 「鳥巢」「水立方」走出探索之路 發布時間:2020-02-28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田潔 字體:
  • 湖南首個地方體育標準出臺《健身步道配置指南》解決「健身去哪」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3月20日訊(全媒體記者 寧莎鷗)為進一步推進湖南瀟湘健身步道規範化建設,明確湖南省瀟湘健身步道工作範圍及建設標準,統籌部署湖南全省範圍內各地區健身步道規劃建設工作內容,在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指導下,今日,省體育局出臺了三個規範性建設標準:《健身步道配置指南第1部分
  • 浙報專版︱全面小康的溫嶺實踐③ 大溪鎮:「飛地」模式破解發展難題
    2018年以來,大溪鎮啟動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三年計劃,創新探索土地復墾指標「飛地」集聚建設模式,推進建設用地指標化零為整,全鎮域統籌使用,破解農民建房、成長型企業發展空間等難題,並帶動美麗城鎮創建、美麗村莊建設、「消薄」等工作,實現鎮、企、村三方共贏。
  • 政企合作打造社區型市民健身中心 楊浦區殷行街道首「吃螃蟹」
    圖片說明:市民可通過樂刻運動的APP付費成為健身房會員  東方網記者朱貝爾5月24日報導:今天,楊浦區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正式啟用。該健身中心是上海首家能夠同時服務老年、中青年、青少年(兒童)以及殘障人群的社區健身房,同時也是上海首家全民健身與健康融合的社區型市民健身中心。
  • 黨建引領 合力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受訪者供圖) 獅山鎮樂安社區同樂花園道路乾淨、綠草如茵,羅湖社區羅村花苑A區攻克舊樓加裝電梯難題,蓮子塘村推進「三舊改造」提升村民收入......這些喜人變化,正是獅山以黨建引領,破解基層村(社區)治理難題取得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