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之中尋健身之地 上海推陳出新破解健身場地「難」

2020-12-22 新體育網

中體在線上海11月20日電(記者 王皙)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對體育健身的需求也愈加強烈。在上海,全民健身開展得如火如荼,「健身」已經成為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據《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數據顯示,上海市每周體育鍛鍊頻度3次及以上、每次持續時間30分鐘及以上、每次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的居民人數已佔常住人口比例42.2%。面對如此龐大的「健身一族」,相關部門採取了多種手段和方法升級已有設施、深入基層小區、建設新興場館,讓人們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更方便地找到設施更完善、環境更舒適的運動健身之地。

共享運動場 成本更低更安全

公共運動場在上海並不罕見,但這些運動場所在舊有的管理模式下多少存在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管理成本高、安全監管不到位等問題,而上海市靜安區推出的「共享公共運動場」可以看作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次成功嘗試。

「只要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進入了。」上海市靜安區體育局局長俞彪在靜安區交通公園共享公共籃球場向記者現場演示了進入場地的方法,該籃球場四周被較高的圍欄圍住,僅二維碼掃碼處有出入口,據他介紹,該共享公共籃球場採取掃碼出入、手機付費,並可按分鐘計費,在手機上還可以實時顯示目前使用場地的人數等等,多種信息實時顯示不僅方便了需要使用場地進行體育活動的居民,還極大地降低了場地管理成本。

「原來我們這些公共運動場通常就是安排幾個工作人員在現場管理,對市民來說服務標準不統一,信息不及時,用起來也不方便,對於場地設施安全也存在一定管理缺陷。」俞彪說道。而通過共享運動場中建立的遠程實時監控、語音廣播等設施,工作人員可以實現後臺視頻監控並隨時通過語音廣播對現場人員進行提醒,確保運行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並高效處置,結合手機掃碼出入等數據,事後還能確認在場人員信息追責,保障設施完好和市民健身安全,方便管理的同時還促進了場地、器材、設施、人員等資源的優化配置。

「包括遠程監控設備等設施在內,將已有的普通公共運動場『升級』成共享公共運動場的成本在七萬元左右。」俞彪向記者表示,這個成本完全可以通過共享公共運動場自身的運營來消化掉。目前靜安區已有兩處共享公共籃球場作為試點,自2017年6月運營以來,已有約一萬人次來到共享公共籃球場進行體驗。如試點成功,這種共享公共運動場模式將被推行到更多區域。

社區健身點 盤整空間改造更新

即使在社區健身點星羅棋布的現今,位於上海市長寧區北新涇街道的元豐花園健身點作為社區內的健身點依舊令人感到「驚豔」。該健身點位於小區中,佔地約180平方米,健身器材包括傳統有氧練習及康復保健類器材,背腹肌訓練器等綜合性力量訓練器械、益智類健身器材軌道棋和身體素質測試器材等,種類繁多功能全面,甚至可以稱之為小型「健身房」。

據了解,元豐花園小區內原本也存在健身苑點,但存在總量小、種類少、設施舊等遺留問題,無法滿足附近居民的健身需求,長寧區體育局將該健身苑點列入整體改造計劃後,從項目立項和健身器材選擇,到項目施工和後期維護,全程邀請居民參與其中。以提高健身運動的科學性、趣味性、合理性為標準,最終打造了這一廣受居民歡迎的最新健身點。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在這些新建成的設施旁,還有一些體育指導員在指導居民進行健身,而社區內的街道管理人員也會長期進行這一工作,同時他們也將定期檢查這些健身設施的設備情況並進行紀錄以便進行管理及維護。

據悉,元豐花園健身點周邊還將不斷進行更新,2018年還將建設健身亭、健身步道、健身長廊、多功能球場等,不斷滿足居民的健身需求。而結合《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的逐步落地,轄區健身場地的改造已納入街道有機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浦濱江畔 立體布局推動全民健身

據《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數據統計,跑步、健步走、騎行是上海市民最常參與的三大體育項目,然而在繁華都市中,如何為這一群體提供安全且設施完備的健身地點?風景優美的黃浦江畔無疑是最佳的答案之一。

黃浦濱江地區岸線總長約8.3公裡,沿途鋪設「三道」——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滿足了不同健身人群的需求,三道劃分明晰,沿途有路跑服務站並有工作人員分段進行巡視引導,維護場所秩序的同時也保證了居民的安全,目前「三道」已正式對外開放,已有不少健身人群「常駐」此地。

而除了「三道」之外,同樣位於江畔的正在建設中的世博黃浦體育園還將為民眾提供更為全面的健身服務,該體育園佔地約三萬平米,內部包括籃球館、足球場、網球場、羽毛球館,並擁有包括撞球、桌球、飛鏢在內的多種體育設施。該場地改造完成後,可因時因地因需求地開展各類群眾健身活動,為適合不同人群、不同特點的運動項目提供場地。

上海市黃浦區體育局黨委副書記馮健向記者介紹,黃浦濱江岸線的體育設施不僅僅有「三道」和黃浦體育園,附近的國際桌球聯合會博物館和中國桌球博物館還可以向民眾傳播體育文化,濱江岸線還將利用已有資源結合黃浦江景規劃設立更多的健身場所。「之前上海舉辦世博會時,『三道』沿途的部分區域曾用作輪渡碼頭,當時遺留下了一些遮陽的頂棚和輪渡港口等設施,我們規劃利用這些已有設施和開放場所,用於開設輪滑、棋類交流等活動,滿足不同人群健身需要。」

據悉,不僅黃浦濱江地區,黃浦江兩岸45公裡岸線也將全面打通,為更多居民創造便利的運動環境。

相關焦點

  • 破解市民「去哪兒健身」難題,「上海模式」還有潛力可挖嗎?
    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市民身邊的健身設施不足、不便問題愈發凸顯,「去哪兒健身」難題亟需破解。  上海提出,到2020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爭取達到2.4平方米。2015年底,本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是1.76平方米。
  • 上海體育健身設施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
    「健身去哪兒」?上海體育不斷探索,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尋找破解難題之道。2020年,上海市體育局牽頭承擔「新建改建100條市民健身步道、80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及50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三項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項目。
  • 「北京健身場地調查實錄」聽取居民意見 增加健身場地
    在利用騰退空間建設健身場地方面,北京市海澱區田村路街道辦事處獲得了一些經驗,為此,採訪了該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許梅。  記者:為什麼把拆違後的土地規劃成健身場地?  許梅:對於土地的再利用,街道辦事處廣泛徵集了居民的意見,發現居民要求增加健身場地的呼聲最高。建成健身場地,是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以人為本,促進全民健身。  記者:在清理的過程中如何克服阻力,實現良性循環?  許梅:因地制宜,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政策。
  • 「兔+熊」亮相ChinaFit中原健身大會 破解健身會盈利難題
    ,如何把握健身行業的投資方向、如何破解健身會所盈利低的難題是本次大會最主要的主題。在14日舉行的「2017健身會所盈利性和競爭力」交流大會上,中國健身行業的元老之一、「兔+熊兒童運動」品牌的創始人鄭文斌先生對健身行業目前的盈利狀況進行了剖析,並給出了破解盈利難題的解決方案。  他說,中國健身行業經過2010年至2014年的洗牌期後,近幾年再次迎來了爆發式增長,特別是網際網路健身項目的出現,使馬甲線腹肌成為新的健康時尚,健身熱潮瞬間席捲全中國。
  • 開闢小而美的體育場地 「上海探索」大有潛力
    「現在羽毛球場地太火了,周末都訂不到,希望能再多一些球場。」這是市民周小姐的心聲。「十四五」期間,寸土寸金的上海還能挖掘更多的體育場地嗎?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回應了市民對場地設施的訴求,一些新概念和新政策也為上海建設市民身邊的體育場地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間。
  • 西城再添一處1569平方米的公園,健身步道藏在「森林」之中~
    ⬆藍色的健身步道藏在「森林」之中順應民意 打造體育健身主題與許多其他口袋公園不同,公園在設計之初,就主打體育健身品牌功能。⬆籠式足球場地於是,公園在南端設置了兩個桌球臺和一個籠式足球場地,而健身步道、健身場地和名稱的設計都由周邊居民全程參與。
  • 西城區計劃3年新增70處健身場地
    原標題:仿真冰場、籠式足球、濱水步道……因地制宜方便居民就近健身 西城計劃3年新增70處健身場地  《西城區群眾身邊體育設施建設3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6月10日對外發布。3年內,西城區計劃新建70處健身場地,分布在公園綠地、居住區、河湖水系、道路周邊。
  • 春節上海全民健身"加減法" 健身鍛鍊代替打牌消遣
    在2015年春節期間,全市共有53個公共體育場館、300多處社區公共運動場、264條百姓健身步道以及近千所學校體育場地堅持向廣大市民開放。此外,部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體育健身設施以及社會體育場所也堅持對市民開放。市體育局要求,除夕、大年初一兩天各場館可根據自身條件自行安排時間段向市民開放,初二到初六所有公共體育場館均正常開放。
  • 至艱至難的2020催生變革,全民健身乘勢而上
    這是至艱至難的一年,這是催生變革的一年。這是寒冷的冬天,這是溫暖的春天。我們都在奔赴未知,我們都在奔向希望。2020年,疫情一度讓國內體壇陷於停擺,但全民健身乘勢而上,迸發出別樣的活力。民眾運動熱情高漲,線上健身成為流行,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完善,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加深融合。
  • 社區健身器材徐州批發廠家產品不同場地選擇方法
    社區健身器材徐州批發廠家產品不同場地選擇方法   社區健身器材徐州批發廠家產品不同場地選擇方法    每年至少一次。根據頻率,使用量和使用的劑類型,可能更頻繁地。跑步機跑步傷害膝蓋嗎?
  • 「廣場舞」有望不再「搶地」 國家體育總局:將出臺住宅小區健身...
    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副司長邱汝7月19日回應稱,「老百姓的健身訴求不同,也跟我們健身場地的缺乏有關係。」她表示,國家體育總局正在與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14個部委聯合制定有關新建住宅小區健身場地的相關文件。
  • 湘江世紀城沿江風光帶新設3處戶外健身場地
    湘江世紀城沿江風光帶新設3處戶外健身場地 來源:紅網 作者:紅網開福分站 編輯:高芹 2014-12-11 09:10:11
  • 海澱區49:田村山體育中心(田村山健身步道)
    門票:免費田村山體育中心位於阜石路5號(王致和食品廠正對面),阜石路南側,玉泉路西側,砂石路東側,玉泉北裡一區和金隅山墅北側,為綜合性體育運動中心,以足球為主,同時設有籃球、網球等體育項目場地,還有一個1120米的健身步道。
  • 她27歲健身6年,健身不被場地限制讓人敬佩,看上去健康陽光
    導語:眾所周知,通過健身能收穫一個完美的身材,也有很多人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在健身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也有很多人辦了健身卡,但是沒幾天就把健身卡變成了一張洗澡的年票。在這部分人眼裡要麼就是沒時間,要麼就是太累。其實這是很多人的通病。
  • 無運動,不生活——2020全民健身乘勢而上
    這是至艱至難的一年,這是催生變革的一年。這是寒冷的冬天,這是溫暖的春天。我們都在奔赴未知,我們都在奔向希望。2020年,疫情一度讓國內體壇陷於停擺,但全民健身乘勢而上,迸發出別樣的活力。民眾運動熱情高漲,線上健身成為流行,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完善,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加深融合。
  • 冬季健身不降溫!上海體育設施實事工程項目提前超額完成
    雖然近日上海的天氣迎來降溫,但依然阻擋不了市民們戶外運動健身的腳步。而「群眾健身去哪兒」這一難題,正在上海不斷解出新的答案。據了解,2020年,上海市體育局牽頭承擔了三項市政府體育實事工程項目。原先錦一小區的健身點建成於2000年,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居民運動觀念的更新,健身點設施老舊、健身功能單一等問題便逐漸顯現出來。而虹口區又存在地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老齡化程度重、體育場地不足等棘手的問題。為了給市民提供一個良好、安全、有序的健身環境,虹口區體育局「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廣泛聽取市民實際需求意見後發掘「金角銀邊」,在現有條件下進一步挖掘潛力。
  • 莆田東橋頭的健身場地亂象多 夜間竟成燒烤攤
    有人將燒烤架固定在健身場所的牌子上東南網5月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林養東/文 馬俊傑/圖)「燒烤架固定在健身場地,油煙嗆人根本無法鍛鍊昨日,有莆田市民致電海都新聞熱線反映,市區東橋頭的健身場地上亂象多,夜間有燒烤攤,白天常有人曬衣物被子等,影響市民正常使用健身器材。昨日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東橋頭位於岔路口的一個小型公園內,擺放了雙人坐蹬、高低槓、滑梯、騎馬機等健身器材,現場不少市民正在使用器材,也有家長帶著孩子在該處玩滑梯。「晚上都在這邊燒烤,排氣扇還對著健身器材,太缺德了。」
  • 全民健身的「破圈」之路
    相比於患病後的被動治療,科學有效的主動健身,對於防病治病、健康關口前移具有重大意義。全民健身、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出發點也在這裡。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為全社會、全世界的共識。全面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建設舉步可就的體育健身場地是「牛鼻子」問題。只有讓群眾就近有場地、有指導、有組織、有活動、有賽事、有文化氛圍,全民健身工作才有立足點。
  • 當代健身圖鑑:大爺大媽「硬核健身」,年輕人「辦卡=健身」
    說起健身小編能想到的是擼鐵瑜伽而大爺大媽能想到可就多了腦洞之大、路子之「野」各種「硬核健身」方式讓人驚嘆▲人體海盜船▲哐哐撞頭年輕人:健身=辦卡小編在被大爺大媽的「硬核健身」震撼之後,突然想起了自己掛在某魚上的健身卡,一看還是無人問津。
  • 有的供不應求有的乏人問津,公園健身器材使用冷熱不均
    在倡導全民健身的當下,健身器材又該如何破解眾口難調的問題?沒人用柔韌訓練器成了座椅在記者走訪的公園當中,壓腿,是中老年健身愛好者的普遍需求。根據身高和體能的不同,健身者們選擇壓腿的健身器材差異不小。略顯尷尬的一個現狀是,僅就壓腿這一項目,很多公園健身區裡使用頻次最高的並非那些嶄新的健身器材,而是健身區的鐵欄杆或者是大樹的圍擋,甚至一些公園健身區的欄杆因老人頻繁壓腿、蹭腿被磨得鋥光瓦亮。對此,老人們也有自己的看法:「推陳出新也得看看需求,設計一些可升降的壓腿槓,保證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