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從4月13日至28日,由珠江電影頻道推出的《嶺南電影·原色展播》,將於每晚20:05分集中播放一批經典粵產影片,這些老電影在經過專業修復之後,《七十二家房客》、《山葉魚檔》等14部經典影片,在經過膠片原色修復之後,將於螢屏重現光彩。
14部不同時期的粵產影片,紀錄中國人的歡笑與淚水
據悉,此次參與展播的影片,包括《七十二家房客》《跟蹤追擊》《大浪淘沙》《海外赤子》《山葉魚檔》《警魂》《孫中山》《花街皇后》《商界》《特區打工妹》《安居》《鄧小平》《所有夢想都開花》《秋喜》等14部由珠江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攝製的經典影片。據悉,此次展播的14部影片透過不同題材,記錄下不同時代中國人的人生態度和生活追求。
珠江電影頻道副總編輯何彥華表示,為了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措施,電影院暫時未能恢復營業。多年來,珠影集團一直致力於老電影的修復工作,此次將這批經過修復的經典電影選取在黃金時段於電視播出恰逢其時,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力求保持觀眾對電影觀影的習慣,共同等待電影院正式開放的那天。
在他看來,好電影的魅力經久不衰,經過歲月沉澱的經典老片常看常新,現在看依然非常吸引。而此次集中展示的一批獨具嶺南特色的正能量作品,在特殊時期也能賦予觀眾力量和鼓勵。
老片重映,年輕觀眾也感興趣
珠江電影頻道運營中心總監鍾乾華表示,這14部影片分別代表了珠影集團不同時期的經典之作,幾乎在每一部影片背後,都有值得再次回味的元素。
其中,由王為一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以輕喜劇的方式記錄發生在廣州西關平凡小人物身上的家長裡短,箇中經典不言而喻。1973年楚原導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就是受到這一版《七十二家房客》影響,周星馳的大片《功夫》中的「豬籠城寨」、「包租婆」等元素也是取材於《七十二家房客》。與此同時,《七十二家房客》留下了當年的嶺南風貌,老廣州的生活氣息,值得現代人一再重溫,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
《山葉魚檔》穿插有大量廣州生活情境,具有濃鬱的廣州風味,從而表現出一股強烈的生活氣息。如今,在經過專業修復之後,老廣州當年的風貌一覽無遺。
1986年珠影攝製的《孫中山》,更是在當年中國影壇上出現較早的一部歷史巨片,該片獲1987年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獎、最佳導演獎等多個獎項:「幾乎是橫掃了當年的金雞獎」。
而那首唱響祖國大地的歌曲《我愛你中國》,最初正是出自《海外赤子》的插曲。
在鍾乾華看來,老片重映,未必只有上了年紀的觀眾才感興趣:「現在很多90後、00後都對這些老片子有新鮮感,畢竟這些影片拍攝的年代,他們都沒經歷過。比如說,這些電影是怎麼拍的?那時候的廣州是怎樣的風情?其實有很多可以引起他們好奇的點可待挖掘,這次展映帶來的全新視覺感受就是其中一個點。於我自己而言,思考電影藝術的發展不單需要『瞻前』,仍需『顧後』,有時候看看老片子,了解電影發展的歷史,也特別有意義。」
專業修復讓老影片重煥新光彩
無需擔心「沒了電影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集中展播的 14部影片,均經過專門原色修復,調光調色,以全新的面貌與觀眾重逢。
老片修復一直是業內的熱門話題。2009年,王家衛的《東邪西毒》修復上映開啟了電影的修復重映潮。近年來,《甜蜜蜜》、《英雄本色》、《開國大典》以及《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等均通過修復的方式重回影院,勾起觀眾「為情懷買單」。
不過,電影修復並非易事,而是一個非常繁瑣、耗時耗力的手藝活兒。電影修復過程要經過膠片物理修復、數字修復、音頻修復以及高幀率製作等工序,在清洗掉膠片上發黴的斑點、髒點、劃痕等,再進行「膠轉數」,把老膠片變成數字版本,進行數字修復。
另外,老膠片的偏色、褪色也是一大問題,需要通過調色這一步驟來解決。經過粗修——精修——調色三個階段的工作,令黑白影片恢復當初的亮度,彩色影片的色彩和諧統一,儘可能還原影片原本應有的面貌。
14部影片中,鍾乾華最推薦觀眾看《海外赤子》:「這幾乎是14部影片裡修復效果最好的一部,無論是色彩還是人物形象,都達到很高水平。」而當年的主演們也將重煥青春光彩:「現在再看當時的陳衝,簡直『美哭了』」。
對於有觀眾擔心修復後的影片是否難以保持以前老電影的獨有氣質?鍾乾華坦言:「現在的技術會讓影片修舊如舊,很好地把膠片的質感保留下來。觀眾無需擔心。」
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的老片,甚至一些九十年代的影片畫質,並不能滿足如今的電視高清播放的需求,對於很多觀眾來說,觀感也不夠好。但如今的修復技術日益提升,經過人工一幀幀對畫面進行精心處理之後,所呈現的畫面更通透、更明亮、更清晰:「修復前後就好像買家秀與賣家秀。」不過,電影修復的過程往往需要經歷數年,這就對修復人的耐心提出巨大考驗:「這也是電影修復最難的地方,你根本『急不得』,修復的師傅需要能夠耐得住寂寞。」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黃岸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黃岸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