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叫你窮呀,頂硬上啊……」一首極具廣州地方語言特色的鬼馬歌曲從珠影廠的《七十二家房客》劇組中響起,這部拍了3個多月的粵語情景短劇將於本周六20:30在南方衛視播出。7月2日,劇組舉行了看片會,片中的「包租公」彭熾權、「包祖婆」黃偉香與「金醫生」馮剛毅等一眾主創人員來到看片會現場。有趣的是,彭熾權與黃偉香都是舊版電影《七十二家房客》裡文覺非和譚玉真的徒弟,這次挑戰師傅的經典之作,兩人齊齊「大逆不道」地說:「一定不可以像師傅,我們不但要演出老廣州味,最主要讓年輕人也接受。」
還原正宗廣州味
當天看片會現場,劇組播放了一集名為《咖哩雞》的短片,講述包租公出外鬼混,沒料到包租婆提前回家,使出千方百計躲藏還是露出馬腳,被包租婆扭耳朵。其中一幕扭傷腳的包租公躲在雞公福家裡,得知包租婆要闖進來,情急之下一使勁,盤著腿跌坐在地上,再滾進床底下,讓觀眾大笑也佩服粵劇演員的功底。短短30分鐘就不斷出現像「攝青鬼」、「抬棺材甩褲、失禮死人」、「好彩我食過兩錢夜粥」等久違又熟悉的廣州俚語。同時,記者也提出疑問,包租公和包租婆似乎不那麼兇殘了,看他們偷雞不成反蝕米的窘樣反而還感到他們很可愛。對此,彭熾權說:「這也是最大的特色,不再每集都很衰那麼臉譜化,觀眾也會覺得很假,我的包租公很『抵死』,讓人覺得又可恨又可笑又可愛。」
而本劇導演林書錦告訴記者,剛開機前幾天整夜睡不著,怕一不小心糟蹋了經典,如今120集的劇已拍畢90多集,他終於有了底氣:「我們拿去給電影版『房客』的導演王為一老先生看,他說比電影有過之而無不及,很耐看,沒有低級趣味和庸俗的噱頭。」
這個包租婆不抽菸
特色口頭禪:「你只死嘢」
包租婆一角原本屬意虎豔芬,但現在由黃偉香來扮演,也博得監製稱讚「比虎豔芬更出色」。生活中的她原來是一個比較斯文的人,她說:「一開始比較放不開,而且以前每一版包租婆都會抽菸,在這裡我沒有,但我就不怕不像包租婆,我用其他動作和表情彌補,比如像整天說的口頭禪『你只死嘢』,還有叉腰、挽袖子的動作。」當天彭熾權和黃偉香湊在一起,卻不像劇中包租公與包租婆的關係,彭熾權說話聲如洪鐘、表情多多,而黃偉香則顯得很溫文賢良,話都留給「老公」說,淡定地扇著一把扇子,完全看不出彭熾權在劇中是一個唯唯諾諾的小男人成天給兇惡的黃偉香扭耳朵!
這個包租公有點肥
特色打扮:粗金項鍊和手鍊
彭熾權版的包租公與以往任何一個版本最大的區別在於這個包租公有點肥,對此他笑說:「雖然我比師傅肥,但是我覺得自己的氣質很像。」
劇中包租公一條金燦燦的粗金項鍊和手鍊、一枚碩大的翡翠金戒指,非常有地主模樣,當天彭熾權還是戴著那條粗項鍊,完全入戲,宛如包租公上身。
而談到兩版「房客」對比,他也深有感觸地說:「一定不能學師傅那樣去演,學足以前就死。拍這部劇最大的困難就是要怎麼去還原40年代時候的廣州風情,我們的編劇都是年輕人,最大年紀也只是30多歲,可以說都沒經歷那個時代,還好我們看的戲多,看的書多,我和阿香對50年代生活都有印象,知道那時的生活形態、人們思維方式和地道的廣州話,如果按劇本的臺詞照念根本說不出廣州味,我們都會自己翻譯廣州話,每集都會有出現以前老廣州用、現在已經不太常見的俚語。」
惡補廣州話學堂
《七十二家房客》最大的特色就是再現了舊時粵語方言特色,讓年輕人看後會向老一輩人了解舊廣州生活百態,所以不會像《皆大歡喜》那樣加入現代詞彙,「我們連堅嘢、流嘢都不會說,因為這是80年代才興起的詞語。」
作為一部打著原汁原味廣州話旗幟的方言喜劇,劇中幾乎每5句臺詞就帶一句方言,無論你是否廣州人,看這部劇前都要先惡補廣州俚語,不然看得「蒙查查」,如看外星劇。
1.黃鱔上沙灘,唔死一身潺
潺是沾液,鱔魚跑到沙灘上,就算不被陽光曬死也會曬走一身保溼護身的粘液,沒了半條命。比喻遇到大麻煩 ,一定會大傷元氣。
2.攝青鬼
像鬼一樣突然閃出來,形容人突然間跳出來,嚇人一大跳。
3.銻煲同瓦煲,唔拉更
鋁煲和瓦煲,根本兩回事。在劇中房客用這句比喻自己和包租婆是兩種階層、兩個世界的人。
4.茶瓜送飯,好人有限
昔日病者需禁戒某些食物,多用一種糖水浸的茶瓜條作菜。用茶瓜送飯的當然是病者,不是「好人」,而這裡的「好人」不再停留在身體健康的角度,卻指品行的好壞了。這與「頭頂生瘡,腳底流濃——好人有限」其喻意接近。
5.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霎時一身銀
比喻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
6.無拉拉做人契弟
比喻無端端被人佔便宜。
7.阿茂整餅──冇個樣整個樣
舊時廣州著名酒家蓮香樓有一師傅叫區茂,為人忠厚勤快。每到茶市將散,有不少茶客都會買些餅食回家。阿茂就經常巡視,見到哪種餅好賣或售完,就馬上動手做,因而就有了這句稱讚阿茂的話。流傳來流傳去這話變成貶義。比喻有的人做事多餘,專挑不該做的做。
(責任編輯:楊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