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尼一世徵服北非汪達爾王國、義大利東哥特王國,領土擴大

2020-12-19 南宮歷史啊

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us I,約483年-565年)又名查士丁尼大帝,出生於東羅馬帝國色雷斯行省斯克普裡,拜佔庭帝國君主。公元527年8月,查士丁去世,查士丁尼一世即位。他在位期間曾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徵服北非汪達爾王國、義大利東哥特王國,領土擴大;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總稱《國法大全》),成為羅馬法的重要典籍,對後世法律影響很大。公元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後,徵服地區大都喪失。

518年,身為禁衛軍首領的叔父查士丁即皇帝位,他被指定為繼位人。527年被授予奧古斯都尊號,與叔父共同執政。同年8月,查士丁去世,他成為唯一的君主。532年查士丁尼一世鎮壓尼卡起義,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為緩和東正教與一性派之間的矛盾,於553年主持了東正教和一性派主教的聯合會議。為了徵服周邊國家,恢復對西羅馬故土的統治,查士丁尼一世在東方與波斯薩珊王朝進行長期戰爭(527~532,540~561) 。他即位後,以貝利薩留為首的幾員拜佔庭勝波斯軍隊。532年達成永久性的和平協定,波斯承認拜佔庭卡地區的宗主權。541年波斯軍隊又從北方侵入拉齊卡地區。查士丁尼再次任命貝利薩留指揮東方戰場,進行一系列反擊。雙方約在561年底媾和,籤訂為期50年的和約。533年起,查士丁尼一世集中兵力向西發動戰爭。534年派貝利薩留滅汪達爾-阿蘭王國,兼併北非,佔領撒丁島和科西嘉島。查士丁尼為統治被徵服的領土,在迦太基設立阿非利加長官府和督軍署。查士丁尼把被汪達爾人侵佔的土地發還給當地居民和天主教會。為了慶祝國土的光復,君士坦丁堡為貝利薩留舉行盛大的凱旋儀式。535年侵入東哥特王國,遭到猛烈抵抗。532年出兵幹涉西哥特王國,佔領西班牙東南部。554年最終滅東哥特王國。

長期的對外戰爭,耗盡了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同時也未能制止斯拉夫人、保加爾人、匈奴殘部和阿瓦爾人的不斷入侵。565年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後不久,徵服地區大都喪失。查士丁尼於483年出生於色雷斯斯科普裡的一個農民的家庭裡。他的叔父查士丁(450—527)出身行伍,以作戰有功升任禁衛軍統領。於518年,被擁立為拜佔廷皇帝,是為查士丁尼一世。查士丁尼以養子身份協助查士丁尼一世制訂國內外的重要政策,並獲得「愷撒」和「奧古斯都」的封號。527年8月,查士丁一世去世,查士丁尼成為拜佔庭帝國皇帝。

查士丁尼即位後,為自己確定了主要的政治目標:「收復」西部領土,恢復基督教的羅馬帝國。他為此常常徹夜不眠,費盡心機,幾乎到了發狂的地步,以致當時有人驚呼:查士丁尼不是人,而是個絲毫不需要休息的惡鬼!在他身邊為他出謀劃策的人物中間,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皇后提娥多拉(約500—548)。她她以前是君士坦丁堡劇院的一個伶人和名妓,被查士丁尼看中,於523年結為夫婦。查士丁尼執政後,提娥多拉成為很有權勢的人物,對查士丁尼政事產生重大影響。

查士丁尼首先採取措施鞏固帝國的內部,統治任命10人組成的委員會(以後又組成16人委員會),系統編纂羅馬帝國的法律。全部編纂工作從528年開始,到534年告竣,歷時6年。法典包括兩個綜合部類,一類是由政府頒布的各種法令,稱為成文法;另一類是著名法學家對法令的論述和闡釋。委員會收集了自哈德良以來歷代皇帝所頒布的法令,刪除過時和相互矛盾部分,於529年編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0卷。533年編成《法學彙纂》,共50卷,收集了歷代法學家的論文。同年又頒布《法理概要》,或稱《法學家指南》,簡要闡明法學原理,作為學習羅馬法的教材。在法典編纂工作完成以後,查士丁尼又陸續頒布了168條敕令。這些敕令,當時未被列入法典,到了565年也被編輯成集,稱為《新法典》作為查士丁尼法典的補充。查士丁尼時代匯集整理的全部羅馬法律文獻,統稱《羅馬民法彙編》。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全的法典。它確定了統一的無限私有制概念,提出了公法和私法的劃分:「公法是有關羅馬帝國政府的法律,私法是有關個人利益的法律。」私法基本上分人、物、對物權、對人權(即債、契約等)以及民事訴訟等五個部分,體現了私有制和商品交換本質的法律關係問題。恩格斯稱羅馬法為「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是「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其所具有的意義大大超出了上古和中世紀社會的範圍。從十二世紀起,西歐重新恢復對羅馬法的研究,《羅馬民法彙編》成為各國研究和制定法律的基礎。其中的公法對後世無多大影響,而思法則對近代歐洲各資產階級國家的立法起了重大的作用。

查士丁尼編纂法典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帝國的統治。法典中滲透君主專制的思想,極力歌頌君權,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再比皇帝陛下更高貴和更神聖」,「只有他(皇帝)一個人能夙興夜寐,為人民的幸福著想」,皇帝的旨意具有法律的效力,,誰反對皇帝就要遭到法律的懲治。查士丁尼在法典中把君權同神權結合起來,第一個提出君權神授的思想,宣傳皇帝直接得到「天惠」來統治人民,使君權神聖化。為了鞏固奴隸主對奴隸和隸農的統治,阻止在帝國內部已經孕育的封建因素的發展,法典一再強調奴隸和隸農的依附地位,他們必須服從主人,「都應該服從自己的命運」,不得有任何反抗。由於拜佔庭的奴隸制度正在發生變化,使用奴隸勞動已不再能獲得厚利,《新法典》不得不規定允許釋放奴隸,隸農則仍需固著在土地上,以保證大地主有充足勞動力。

查士丁尼還利用基督教來作為其專制政體的支柱。他登臺不久,即宣布自己是國教東正教的保護者,首要責任就是要根絕一切異端。他限令所有異教徒在三個月之內都得改奉正教,不許他們擔任國家官職,沒收他們的寺院並移交給正教徒,甚至把沉重的勞役和兵役加在他們頭上。529年,查士丁尼將雅典的一所著名的哲學院作為異教團體加以封閉,將其中七位有名學者放逐到波斯。529—530年,他又鎮壓了巴勒斯坦的撒馬利亞教派的反抗。但使他最感棘手的則是一性論教派,這個教派只承認基督具有有神性,反對官方教會的富有和腐化,要求神職人員放棄世俗的財富和享受。這種教義早在埃及、敘利亞等地傳播,當地被壓迫人民參加這個教派,利用這一宗教異端來反對帝國的統治。530年,帝國政府在敘利亞安提阿頒布命令,凡不承認查爾西頓宗教會議的予以放逐。大規模的反抗運動迅速興起。536年,皇后提娥多拉的親信狄奧多西被派往亞歷山大任大主教,這又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抗。反抗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查士丁尼卻深深感到繼續對一性論教派採用高壓手段會危及他的統治。他採納了皇后提娥多拉的意見,力圖與這一教派妥協,把被放逐的那些一性論教派的主教釋放回來,並設法調和一性派教徒與帝國政府、官方教會的矛盾。這些努力並未能消除一性論教派的反抗情緒。

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拜佔庭在經濟上還保持相對穩定,城市繁榮,工商業興盛,但是城鄉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大量財富,都被帝國政府耗費在維持龐大的官僚機構和人數眾多的軍隊、對內鎮壓人民、對外發動戰爭等方面。帝國政治十分腐敗,貪汙、賄賂、賣官鬻爵成風。從朝廷到行省大小官員,無不濫用職權,對人民敲榨勒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查士丁尼曾經在行政上作過一些改革。譬如,簡化行政機構,裁減官員,加強中央與地方聯繫等。另外還對一些擁有大地產併力圖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的元老院貴族進行了鬥爭,但未取得明顯效果。查士丁尼本人在這一時期又大興土木,在首都君士坦丁堡興建了宏偉宮殿和堂皇的聖索非亞教堂。為了抵禦外族入侵,查士丁尼還到處修築橋梁,敷設道路,從多瑙河到阿爾明尼亞高山及幼發拉底斯河兩岸,沿途建立了幾百座要塞,構成防衛網。為完成這些規模巨大的工程所需大量資金和繁重勞動無疑落在勞動人民的頭上。

查士丁尼一世是一位「不眠的皇帝」,他親自管理許多事情。他的法典是全新的,其作用一直延續到近代。他本人對城市和省份的管理也非常關心。但他也不得不經受一些打擊,其中最主要的是尼卡暴動。

登位後,為了爭奪高加索通往黑海的出口,以及參加對東方貿易競爭,即與薩珊波斯展開爭奪戰,但是長此下去,不利於為在義大利和北非恢復古羅馬帝國而進行的戰爭。因此查士丁尼於532年不惜以賠款11,000磅黃金為代價,與波斯締結了和約。對於巴爾幹北部諸蠻族部落的進攻,也是以重金收買酋長的方式求得和平。這樣,暫時穩定了東方和北方的邊境。查士丁尼隨即集中兵力向西,企圖消滅建立在西羅馬帝國舊址上的蠻族國家。533年,查士丁尼藉口其同盟者希爾得西斯被廢,派大將貝利撒留率軍入侵北非汪達爾王國。他利用汪達爾貴族內訌以及當地部落與汪達爾上層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勾結舊奴隸主和教會勢力,攻佔王國首都迦太基,消滅汪達爾王國,在北非恢復帝國的行政機構。

535年,查士丁尼製造了另一藉口,即東哥特攝政王后愛瑪拉森莎被殺害事件,命貝利撒留渡海進兵義大利,攻打東哥特王國。貝利撒留軍隊在西西里登陸,536年攻打羅馬。查士丁尼下令在義大利恢復奴隸制制度和舊日羅馬的地方行政機關,讓過去的奴隸主重新上臺。他們對奴隸和隸農反攻倒算,奪回土地,搜查隸農和奴隸。使那些已經獲得自由的人全都陷入淪為奴隸的困境。帝國政府還在義大利竭力搜刮民財,濫徵苛捐雜稅,使得居民不禁懷念起蠻族統治時期的處境。

查士丁尼在北非、義大利的倒行逆施,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紛紛支持汪達爾人和哥特人起來繼續與拜佔廷軍隊鬥爭。北非人民在斯多查的領導下舉行起義,堅持十年(536—546)。義大利的奴隸和隸農支持東哥特國王託提拉對抗侵略軍。在一個時期內,託提拉軍勢極盛,收復了大部分土地。把貝利撒留逼到半島的西南部。後來,查士丁尼派軍隊從義大利北部增援,才於555年消滅了東哥特王國。

查士丁尼在徵服義大利的同時,利用西哥特王國內亂之機,領了西班牙的東南部。科西嘉、撒丁尼亞、巴利阿利群島以及達爾馬提亞等地,都先後併入拜佔庭版圖。至此,拜佔庭帝國已囊括西羅馬帝國的絕大部分舊有領土,比它原有的領土面積幾乎擴大了一倍。

但是,查士丁尼的功業未能持久。長期的對外戰爭削弱了帝國的軍事和財政力量。自555年後,查士丁尼已無力發動新的戰爭,貌似強大的拜佔庭帝國在同斯拉夫人、匈奴人以及在同波斯的戰鬥中,總是吃敗仗。被徵服地區的人民的反抗鬥爭日益激化,一性論教派在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地仍然堅持鬥爭。面臨這種形勢,查士丁尼一籌莫展,只好以研究神學問題來「排遣」,最後在565年1月死去。他的繼承人查士丁二世即位後曾經驚呼道:「我們的國庫空虛,負債纍纍,達到極端貧困的境地,軍隊也趨於瓦解,以致國家遭到蠻族不斷的侵襲與騷擾」,這就是查士丁尼留下的殘破局面。查士丁尼死後。帝國在西方的領地相繼喪失。568年,義大利北部和中部被倫巴德人侵佔。隔了10多年,拜佔廷在西班牙的領地被西哥特人收復。查士丁尼恢復奴隸制羅馬帝國的反動政策終於徹底破產。

查士丁尼一世非常重視法律文獻的整理和彙編。528年下令編纂法典,組成以法學家特裡波尼安為首的法典編纂委員會。收集從哈德良(117~138)以來歷代羅馬皇帝的詔令和元老院的決議,529年編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2卷。隨後又收集歷代法學家的論著,533年輯成《法學彙纂》(又譯《學說彙編》)共50卷;以及《法學階梯》(又譯《法理概要》、《法學總論》),簡要闡明法學原理,作為講授和學習羅馬法的教材;565年又把534年到查士丁尼一世逝世所頒布的法令,彙編成《新律》(又譯《法令新編》)。這4部法典統稱《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對後世西方各國的法律有重大影響。

相關焦點

  • 農家子的「帝王之路」:查士丁尼一世到底是明主還是昏君?
    518年,拜佔庭帝國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駕崩,查士丁尼策劃了一個「黃袍加身」,擁立他叔父查士丁為拜佔庭皇帝,史稱查士丁一世。在查士丁一世統治期間,拜佔庭帝國政務大多由查士丁尼負責。其三:在軍事上打敗了東哥特王國,收復了義大利,滅亡了汪達爾王國,收復了北非,遠徵西哥特並收復了西班牙東南部沿海。查士丁尼一世幾乎將整個地中海沿岸地區納入其統治範圍,晚年挫敗了薩珊波斯徵服西亞的企圖,使得拜佔庭帝國的版圖達到了其存在的1000多年內最大。
  • 東羅馬最強大的朝代,基本收復環地中海全部領土,國祚卻只有92年
    ,那就是收復失去的領土。在利奧王朝統治東羅馬期間,東面亞洲有強大的伊朗薩珊王朝,佔領了原本屬於東羅馬的西亞領土,西面歐洲有日耳曼人建立的多個王國,包括東哥特、西哥特、汪達爾等,都是強盛一時的國家,佔領了西羅馬故地。查士丁尼一世為了重現當年羅馬帝國的雄風,積極加強東羅馬帝國的軍事力量,隨即發動收復領土的戰爭。
  • 東羅馬帝國的貝利撒留將軍,他的後半生的故事,你知道嗎?
    他出身卑微,是一名羅馬士兵,在軍隊中步步高升,贏得了皇帝賈斯汀一世的信任。猶斯丁一世死後,查士丁尼繼位。公元527年,波斯帝國與薩珊帝國交戰。查士丁尼派年輕的貝利撒留將軍指揮東方軍隊。隨著波斯人對羅馬領土進行了多次成功的突襲,戰爭正轉向反對羅馬人。在最初的挫敗之後,貝利撒留在達拉戰役中擊敗了人數上佔優勢的波斯軍隊。這次失敗足以使兩個帝國在531年達成「永久和平」的協議。
  • 2020丨公元420年代:西哥特王國是怎麼建立的?
    西哥特人首先以「同盟者」的身份定居羅馬帝國境內為帝國戍守邊疆。羅馬帝國對定居的西哥特人採取壓迫政策,終於導致西哥特人揭竿起義,攻陷羅馬城。之後,西哥特人在高盧南部與西班牙地區建國。立國後,西哥特王國實行封建土地分封制度。在行政上,沿用羅馬舊制。6世紀開始,西哥特王國開始衰落,至8世紀初最終被阿拉伯人徵服。
  • 西哥特王國的滅亡:自己搞內亂,結果被阿拉伯人一波帶走
    公元7世紀末期,伊比利亞半島遭遇了嚴重的饑荒,當時統治該半島的整個西哥特王國有半數人餓死,之後又是大規模的鼠疫爆發。國王與教會卻毫不放鬆對民眾的剝削,徵斂不已,自由民失去了土地,流離失所的他們不堪忍受壓榨,只能武裝暴動。巴斯克人也不斷發動起義,挑戰著西哥特人的統治。同時西哥特王國上層間的內部紛爭愈演愈烈,國王與貴族、教士之間時不時兵戎相見,矛盾達到了白熱化程度。
  • 重回羅馬之路,拜佔庭王朝對北非的徵服
    查士丁尼皇帝第一個遠徵目標是北非。當時的北非為汪達爾人所統治,530年,國王希爾德裡克的表弟蓋利摩發動政變自立為王。這為查士丁尼皇帝出師找到了名目,因為希爾德裡克與東羅馬帝國關係良好,且是名義上的臣屬。
  • 西哥特人-5到7世紀
    帝國現在已經分裂成東西兩半,西哥特人阿拉裡斯成了東帝國的傀儡。他沒有試圖摧毀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是為自己和他的人民爭取——他們正變得「羅馬化」,並且採用了阿里語版的基督教——一個突出的地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進軍義大利,並在410年佔領了羅馬。這些哥德式襲擊在東部導致帝國的駐軍撤出其他地區。
  • 查理八世等國王企圖徵服那不勒斯王國和米蘭公國,史稱義大利戰爭
    查理八世等國王企圖徵服那不勒斯王國和米蘭公國,史稱義大利戰爭義大利的經濟富庶和文藝發展不可避免地引來別國的垂涎,在1494年到1516年間,法國國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弗蘭西斯一世相繼出兵義大利,企圖徵服那不勒斯王國與米蘭公國
  • 法國、德國、義大利共同的祖先,克洛維與他的法蘭克王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以後,法蘭克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是日耳曼人在羅馬廢墟上建立的最強大的王國,同時它也是今天德國 法國和義大利的前身,所以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法蘭克王國與它的首任國王克洛維。這裡與義大利的聯繫早已切斷,實際上已經獨立了,斯雅格裡烏斯自稱「羅馬人的王」。公元481年,15歲的克洛維在父親死後,成為了法蘭克人的首領。克洛維像多數的法蘭克人一樣的人,具有一個政治家長遠的戰略眼光。公元486年克洛維帥軍越過阿登森林今天比利時境內南下,聯合另一支法蘭克人,在蘇瓦松擊敗斯雅格裡烏斯的軍隊,斯雅格裡烏斯倉皇南逃,投奔了西哥特人。
  • 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同羅馬帝國在阿德裡亞堡決戰,羅馬被擊敗
    公元1世紀,日耳曼人已經佔據了東起維斯瓦河,西至萊茵河,南達多瑙河,北抵波羅的海的廣大地區,羅馬人把這片廣袤的大地稱為日耳曼尼亞。公元4世紀後期,由於受到來自匈奴的攻擊,日耳曼人開始像潮水般湧入羅馬帝國境內,由此形成了日耳曼部落大遷徙的浪潮。最先進入帝國的是西哥特人,但羅馬政府對他們特別殘暴,強迫他們種地、服兵役,甚至將他們賣為奴隸。
  • 哥特戰爭--貝利撒留的精彩戰法
    歷史背景公元527年,具有雄心壯志的查士丁尼成為東羅馬帝國(也叫拜佔庭帝國)的皇帝,這時的羅馬版圖已支離破碎,被異族瓜分,義大利淪入東哥特人的手中。查士丁尼立志要奪回被蠻族佔據的領土,重新恢復古羅馬帝國的昔日雄風,對哥特發動了徵服戰爭。
  • 「野蠻」的日耳曼人,是如何將「文明」的歐洲徵服?
    直到395年,末代「大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決定將羅馬疆域一分為二。狄奧多西一世死前,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像君士坦丁大帝去世時一樣,羅馬帝國立馬陷入長期的內戰之中。他想出了一個自認為完美公平的權力再分配方式,幼子霍諾裡烏斯以羅馬為首都建立西羅馬帝國,長子阿卡迪烏斯在君士坦丁堡立東羅馬帝國。
  • 義大利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為什麼丟掉了?
    西羅馬帝國覆滅後,日耳曼人在其廢墟上建立倫巴底王國,繼承了對北義大利和巴爾幹西端的統治。▲巴爾幹半島緊挨著義大利,其西端是最早被古羅馬帝國徵服的地區由於距離羅馬城和君士坦丁堡較遠,又不處在交通要道上,使巴爾幹西端這塊區域在東羅馬帝國、日耳曼人、匈人的頻繁爭奪中,受到的戰亂影響較小,這些古羅馬後裔也被稱為義大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