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網易清流工作室
作者|劉培 主編|趙妍
爆料郵箱:
stoolpigeon@service.netease.com
走進山東北部鄒平縣,探尋「世界最大鋁業中心」所在地和亞洲棉紡基地,除了兩座高聳的建築,外面標誌著赫然醒目的公司名字—魏橋創業集團和中國宏橋外,以會仙一路向北,月河一路向東,縱橫交錯,綿延數公裡,都是林立的大煙囪和鮮少張掛名字的工廠。
這裡分布著大大小小電廠、鋁廠和棉紡廠。龐大的產業園中林立的煙囪多是自備燃煤電廠的冷卻塔。鮮為外界所知,魏橋帝國的真正基石是燃煤自備電廠。它們是昔日山東首富張士平創造的商業帝國的見證,也是旗下兩大高耗能產業——棉紡織業和鋁業——曾經引以為傲的成本優勢的基石。
不過,燃煤自備電廠如今面臨「生死劫」,魏橋集團引以為傲的成本優勢也面臨從未有過的嚴峻考驗。魏橋集團創始人張士平於去年5月駕鶴西去,留給接班人張波的魏橋創業帝國,已非同以往。煤炭消耗減量管控之下,一些電解鋁廠及電廠被相繼關停,支撐魏橋創業集團的自備電廠的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
清流工作室在2019年12月的走訪中,看到上述工廠的大煙囪,部分已經冷卻。
受此影響,魏橋體系的鋁業板塊,自2017年收入高達933億元,觸頂千億規模之後,已經連續2年繼續下滑,2019年年報顯示,收入跌至853億元。
魏橋創業集團在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政策支持下,儘管一方面正在調整路線,淘汰落後產能,將部分電力依賴的煤炭資源,改為利用雲南綠色的水電資源或者更為環保的太陽能資源;另一方面,不為人所知的是,魏橋創業集團還採用了另一種「過渡」——將自家2家大型電廠剝離,賣給了自己控制的「第三方」。
而經過清流工作室的調查,所謂的「第三方」,實際上只是股權結構上的變化,但實際控制方仍然是魏橋創業集團,上市公司對此隱瞞關聯關係,未按照上市公司要求作相應披露。
隱匿「關聯關係」的第三方
2020年3月18日,魏橋創業集團旗下鋁業上市公司——中國宏橋(1378.HK)發布公告稱,擬將旗下的鄒平縣宏旭熱電有限公司(下稱「宏旭熱電」),作價30億出售給山東國旭新能源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虧損2.42億元。雙方已經籤訂資產轉讓協議。
而半個月前的三月初,發改委、能源局聯合印發《省級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實施方案編制大綱的通知》,明確提出擁有自備電廠的企業,應承擔與其年用電量相對應的消納責任權重。
《通知》還指出:「對拒不履行消納責任權重義務的擁有自備電廠的企業研究制定懲戒措施」。
但清流工作室的調查顯示,上述中國宏橋剝離資產公告看似在政策之下積極應對新局面,實際上卻另有玄機——受讓自備電廠的山東國旭,可能並非中國宏橋披露的「獨立第三方」。
接盤中國宏橋自備電廠的山東國旭,原本也是魏橋創業集團旗下的自備電廠。該公司曾用名是鄒平縣宏創熱電有限公司(下稱「宏創熱電」)。2017年12月,宏創熱電99%的股權被出售給了濱州文賢華鑫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濱州文賢華鑫」)。而山東國旭這個名字,則是在上述中國宏橋資產轉讓公告前五天——2020年3月13日剛剛變更的。
清流工作室的多方調查發現,山東國旭名義上控股股東與魏橋創業集團無關聯關係,而實際上山東國旭,該公司的管理團隊、財務等人員均為魏橋創業集團的人,實際上是魏橋創業集團控制的公司。山東國旭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也被魏橋創業集團承認為其控制的公司。
山東國旭的工商信息披露的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俞小東,以及其全資控股子公司—鄒平伊文華源金屬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執行董事位巖,均為魏橋創業集團旗下負責電廠的人。
多位魏橋集團員工向清流工作室印證了這一信息。位巖是負責所有電廠的負責人,俞小東只負責新一電廠和四電廠。阿拉伯數字和電廠名字的組合,是魏橋集團及其員工的習慣稱法。清流工作室實地走訪,未能發現宏創熱電辦公地,而伊文華源公司的辦公所在地也正是魏橋旗下的電廠廠房所在地。
今年2月,人民網上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的領導留言板上,更印證了上述關聯關係。 該頁面顯示,一名自稱伊文華源的員工在2020年2月3日在佘春明的留言板上反映稱,山東省濱州鄒平市魏橋創業集團子公司伊文華源金屬科技有限公司把過年的節假日給縮短了,而且無視國家法律法規,未發相應的過節費。半個月後,留言回復稱,鄒平市相關部門已要求魏橋創業集團進行了調查核實。經與公司人力資源部了解,公司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核算發放工資及節假日加班費。
上述回應間接驗證了伊文華源為魏橋創業集團的子公司。而據此推斷,伊文華源的母公司山東國旭,也是魏橋創業集團的子公司,同為上市公司中國宏橋的實際控制人旗下的兄弟公司。
而從股權結構上看,山東國旭的最終持股人並非魏橋創業集團,而為一家同樣位於濱州的山東創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創新集團」)。工商信息顯示, 山東國旭由濱州文賢華鑫控股(99%)和魏橋創業集團持股1%。而濱州文賢華鑫的股權結構穿透背後,由創新集團控制,後者持股50.21%,其餘18家股東持有剩餘的股份。
而創新集團與魏橋創業集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二人不僅互為產業鏈上下遊,而且在多領域開展全面合作。據清流工作室從魏橋創業集團旗下多位工作人員處了解,山東創新是魏橋創業集團鋁產業鏈的下遊合作夥伴,創新集團主要從魏橋下面的氧化鋁工廠購買鋁水,進行鋁合金產品加工。其中魏橋一位員工甚至形容,「哪裡有魏橋,哪裡就有創新」。
創新集團實際控制人崔立新在公開報導上也表示,「上遊有了充足的原料,下遊企業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優質原料供應,助力我們從小做大。如果沒有魏橋,我們即便做,肯定也做不到這麼大、這麼強。」
山東創新與魏橋創業集團更是在多領域合作成立公司。 譬如,合作成立保理公司,共同合作成立汽車輕量化材料公司、山東創新炭材料有限公司等。
按照中國宏橋年報披露的關聯方交易定義,本公司董事認為本集團的聯營公司或受本公司控股股東及本公司股東控制或有重大影響公司均屬本集團的關聯方。
一位與魏橋電廠有過業務往來,熟悉魏橋業務的人員稱,魏橋集團這兩年為應對環保壓力,切割了部分落後產能,這些清除出集團體系的公司,名義上不在集團體系內,但是運營管理、人員、財務都是魏橋集團控制。
頻繁交易:低價出售高價轉入上市公司
今年3月份出現在電廠資產剝離大戲中的山東國旭,也就是「宏創熱電」;此前在中國宏橋的交易中,多次扮演重要角色。
2018年6月,中國宏橋發布公告稱,中國宏橋全資附屬公司濱州市霑化區茂宏新材料有限公司,作價29.5億元出售給獨立第三方。這個獨立第三方正是上文中的宏創熱電。
和上面出售的熱電廠相似,該筆交易也是虧損出售,衝減了當年年報淨利潤6.5億元,使得中國宏橋淨利潤與去年同期發生大幅下滑。
宏創熱電在收購上述新材料公司後一年,即2019年6月,出資設立鄒平濱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濱能科技」),註冊資本50億元,俞小東擔任法定代表人。
外界不知,這筆資金來自何處,是否像宏創熱電成立時以實物出資的形式成立。 而2017年12月宏創熱電註冊資本不過27億元,作為備受環保壓力的熱電廠,如何隨後出資50億設立新的公司?
不止如此,3個月後,中國宏橋以50億的估值水平,向宏創熱電支付22.5億元,收購了濱能科技的45%股權。
而濱能科技的所有資金幾乎都來自中國宏橋以往來款形式的「輸血」。濱能科技成立初,就與中國宏橋籤訂電力出售協議。而中國宏橋尚未採購,就直接支付24億的預付款。
中國宏橋曾披露,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宏橋向濱能科技提供20億元借款,期限1年半,借款年利率6%。 但並未披露借款原因。
而唯一能查到的公開資料是濱能科技正運作電廠脫硫的環保項目建設,濱能科技還投資了一些光伏電站建設,清流工作室獲悉,目前還處於建設中,尚未發電。
這意味著,魏橋創業集團以環保的名義,將資產低價剝離出去後,再通過上市公司體系的資金,支撐其發展,然後又高價收回部分資產,從而實現既做大上市公司的資產,同時又獲得資產轉手的利差。
魏橋帝國「生死考」
上述高耗能企業被切割出魏橋集團體系,是作為濱州環保重點監督對象的魏橋集團,應對環保壓力的舉措之一。
中國宏橋在2020年3月18日出售電廠的解釋稱,為進一步貫徹政府提出的「保大壓小」原則,統一調配煤炭消耗指標,將部分電力機組資產轉讓給買方,以促進政府相關煤炭減量任務的完成。
所謂煤炭消耗指標,是指2019年7月山東省政府發布的《關於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清潔高效利用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一個目標:利用5年左右時間,全省煤炭消費爭取淨壓減5000萬噸。
8月,山東省濱州市政府給予政策解讀,將目標下發到魏橋創業集團,要求魏橋創業集團壓減600萬噸。
而實際上早在2017年下半年開始,魏橋創業集團頻受壓力,在《山東省2017年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工作行動方案》指標管控下,魏橋創業集團,已經關掉268萬噸違規建設的電解鋁以及停運相應的煤電機組570萬千瓦左右。
隨後,濱州市因為魏橋創業集團的高耗能處理緩慢還依然受到中央督查組的點名批評。2017年8月10日至9月10日,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山東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時,反饋問題稱,2013年以來,濱州市魏橋創業集團違規建成45臺機組,濱州市始終未採取有效措施制止。還同時批評濱州違反國家要求大力發展電解鋁等過剩產能項目,電解鋁總產能嚴重超過控制目標。
宏創熱電的股東結構也正是在當時政策高壓下,被清理出魏橋創業集團。
在工商信息中,宏創熱電的股東結構,在2017年12月28日發生變化。原本由魏橋創業集團以實物出資27億元,變成由剛剛成立幾天的濱州文賢華鑫實物出資26.73億元,魏橋僅持有剩餘的0.27億,二者之和正是魏橋創業集團對宏創熱電的原有的出資額。
2018年5月,山東還針對中督查組的批評出臺了《整改方案》,掛在山東省人民政府和環境保護廳網站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上。
整改方案稱, 核定魏橋集團關停電解鋁產能269.2萬噸(其中違規產能268萬噸,多關停1.2萬噸)以及停運、停建違規的12臺燃煤電機組,允許取得環評備案手續的機組魏橋集團33臺運行。
作為燃煤大戶的魏橋集團成了中央環保督察局監督的重點。魏橋集團為何通過自導自演的方式將宏創熱電剝離出集團體系外,然後再向其子公司購買電力,2020年3月為了實現燃煤減量的計劃,繼續將另一家燃煤廠採取類似的手法剝離出去?
回溯自備電廠對魏橋集團的盈利的意義似乎可以解答部分疑惑。
公開數據中,1噸電解鋁的生產需要1.3萬度電和2噸氧化鋁,電能的消耗約佔生產成本的40%。假若每度電0.1元的價格差,1噸電解鋁節省的成本就高達1300元。
2015年,魏橋集團旗下專主打鋁產業的中國宏橋稱,自備電廠成本為0.206元/度,低於行業平均水平0.08元/度。
魏橋創業集團2017年曾對外稱,擁有的合規電解鋁產能高達646萬噸,如果按照此簡單測算,2017年收入接近千億規模的中國宏橋,就可節省近84億的電力成本。而2017年中國宏橋的稅前利潤不過70.9億元。
自備電廠的成本優勢至關重要。近年來,關於自備電廠價格的爭議也逐漸呈上日程。2018年10月,山東省物價局發布《關於完善自備電廠價格政策的通知》,明確自備電廠須繳納政策性交叉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1016元。
通過將自備電廠置出創業集團體系外,很顯然部分消除了成本價格上漲的政策風險,如果自備電廠的價格一旦上漲,即使每度電0.1元的漲幅,一位與魏橋集團有業務往來的人稱,魏橋集團每年的耗電量高達1000多億度電,這筆支出就要高達上百億。
劉培是清流工作室高級作者,常駐北京。
網易清流工作室(微信號:wangyiqingliu)出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清流工作室是網易財經旗下原創財經調查團隊,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