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青島最大規模海洋牧場 「南魚北養」豐富市民休漁期餐桌

2020-12-14 半島網官網

進入伏季休漁期已經20多天,市場上的海鮮以冰凍和養殖為主。 21日,記者探訪島城最大規模海洋牧場了解到,歷經10年建設,這裡可年收穫各類海珍品3000餘噸,通過「南魚北養」豐富市民餐桌。根據規劃,西海岸新區還將重點打造「四大海洋牧場集群」。

■ 探訪

最大海洋牧場5萬餘畝

  5月21日,記者來到位於西海岸新區西環島路上的魯海豐海洋牧場,這裡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已經建成深水網箱養殖區、人工魚礁底播增殖區和大型藻類養殖區5萬餘畝,配套休閒旅遊綜合服務區、釣友之家、漁村、遊釣碼頭等相關配套設施,被國家農業部評為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

  「建設海洋牧場是一項複雜和系統的工程,包括投放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生態修復、全過程管理等一系列步驟。 」青島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副總經理汪顯剛介紹,不同於其他的海洋牧場,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集吃喝玩樂於一體。20餘畝垂釣園,包含了真鯛、黑鮶、黃魚、青斑等10餘種漁獲;休閒海釣釣場1534公頃,建設集網箱養殖、人工魚礁培育於一體的海洋生態漁業基地,在打造觀光園的同時更能保護生態環境。

  截至目前,魯海豐海洋牧場累計投資10.7億元,年收穫野生海參、鮑魚、鱸魚、黑頭等各類海珍品3000餘噸;年接待釣客近1.5萬人次,年接待觀光餐飲遊客2萬餘人次,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南魚北養」豐富市民餐桌

  作為島城最大規模的海洋牧場,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在穩定本地海產品養殖品種規模基礎上,重點圍繞大黃魚、花鱸、加吉魚等市場認可度高的南方養殖品種,南北接力養殖,打造青島市深海養殖體系,拓寬消費市場,將南方優質魚引進北方市場,壯大深水網箱養殖規模,豐富本市水產品供應。

  「為應對伏季休漁期期間的市民餐桌需求,今年4月中旬,我們從福建採購的花鱸、大黃花、加吉、包公魚等優質活魚數量超過10萬尾,全部投入海洋牧場深水網箱養殖基地進行規模化養殖,大約2個月時間,預計出產量達到50多萬斤。 」汪顯剛介紹,深海網箱的生長環境與大海沒有區別,平時這些魚也不靠投餌餵養,加上海洋牧場所在的位置海水不停地流動,這些魚需要不斷地在網箱內遊來遊去,幾個月下來,肉質就變得緊實,接近於純野生魚的品質。

青島漁業養殖新增長點

  2019年5月份,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組織7家養殖企業從福建採購大黃魚、真鯛、鱸魚等海水魚類26萬尾,平均規格為1-1.5斤/尾,放置於36個周長40-60米的大網箱中進行養殖。為提升魚類品質,青島市在國內首創太陽能發電「燈光誘餌」設備並安裝於網箱中,利用水下集魚燈吸引自然海域的浮遊動植物和小魚、小蝦等聚集於網箱內,模擬野生環境供養殖魚類追逐捕食。經過3-5個月的「野化養殖」,養殖魚類體重達到2-2.5斤/尾,價格提高2-4倍,魚體變得修長,魚肉緊實無土腥味,口感明顯提升。

  按照計劃,2020年,青島市計劃將養殖深水網箱100個,養殖魚種60萬尾,產量45萬公斤,大大豐富市民的菜籃子;至2025年,力爭深水網箱養殖數量達到500個,年產量達到240萬公斤,年產值2.4億元,成為青島市漁業養殖新的經濟增長點。下一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將在規範養殖行為、強化技術支撐、加大魚種選育、加強品牌建設、拓展市場營銷等方面採取有力措施,推動深水抗風浪網箱南魚北養健康發展和深入實施。

■ 算帳

一處海洋牧場年收益近2000萬

  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漁業科高級工程師劉元剛介紹,發展海洋牧場主要有三個作用:可以有效養護海洋生物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可以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水產品;可以推動養殖升級、捕撈轉型、加工提升、三產融合,有效延伸產業鏈條。對地方而言,特別是對沿海地區來說,海洋牧場可以成為三個優勢:一是成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二是成為一二三產業相融合的重要依託;三是成為養護海洋生物資源、修復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通常情況下,一空方魚礁,每年可收穫0.75公斤海參、鮑魚等海珍品和2公斤經濟魚類,產值近200元。按照一處海洋牧場投放10萬空方礁體計算,通過底播養殖鮑魚海參,一處海洋牧場年收益近20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劉元剛說。

■ 規劃

重點打造四大海洋牧場集群

  日前,西海岸新區出臺了《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牧場規劃 (2019-2025年》,根據規劃,到2025年,新區海洋牧場建設再上一個臺階,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將達到13-15處,海洋牧場產值突破14億元。

  西海岸新區科學布局海洋牧場,形成從嚴管海、生態用海的新格局,重點打造「四大海洋牧場集群」。將新建海洋牧場5-8處,其中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3-5處。新增海洋牧場用海面積1500公頃,新投放人工魚礁15萬空方以上,年增殖放流海洋生物苗種4億單位以上,構建海底森林面積100-200公頃,將海洋牧場打造成優質高端水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水產品產地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西海岸新區還將把海洋牧場打造成新型漁業經濟集成區,著力打造「海洋牧場+休閒海釣」融合發展模式,開展休閒海釣俱樂部試點,舉辦休閒海釣比賽等活動,進一步提升海洋牧場的知名度,新增省級以上休閒漁業基地2-3處,新建標準海釣船40-60艘,遊客年接待能力達100萬人次,建設岸基「四個一」配套設施2-5處,多功能海上平臺5-10處。

  「牧場漁業已成為休閒漁業的新名片,拓展了發展空間,成為漁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推進了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提高了海洋牧場綜合產出效益。」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發展研究科科長李國棟說。 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劉海龍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到2022年青島爭取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達到15處以上
    「南魚北養」豐富休漁期餐桌目前,進入伏季休漁期已經20多天,青島市場上的海鮮以冰凍和養殖為主,其中有不少來自於本地的海洋牧場。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西環島路上的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已建成深水網箱養殖區、人工魚礁底播增殖區和大型藻類養殖區5萬餘畝,年收穫野生海參、鮑魚、鱸魚、黑頭等各類海珍品3000餘噸,是目前青島規模最大的海洋牧場。
  • 休漁期不休「魚」一條福建大黃魚的千裡青漂路
    眼下正值漫長的伏季休漁期,魯海豐海洋牧場內「野化養殖」的優質南方魚陸續捕撈上市,除了供應給魯海豐食品集團旗下的兩家大酒店,還進入各大市場。這些「南魚北養」魚將大大豐富休漁期島城海產品市場供應,滿足市民對鮮活、高端海水魚的市場需求。
  • 山東青島:扇貝大量上市,填補休漁期海鮮市場豐富市民餐桌!
    2020年4月29日,山東青島,青島嶗山區港東碼頭漁民在挖扇貝柱。扇貝大量上市,填補了當前休漁期海鮮市場!近期,青島沿海漁民養殖扇貝大量上市,漁民在碼頭忙活分揀、加工扇貝柱,滿足了休漁期海鮮市場,豐富市民餐桌。
  • ...超嚴」休漁期「五一」開啟 青島3800餘條漁船、2萬漁民暫別大海
    4個月「超嚴」休漁期「五一」開啟3800餘條漁船、2萬漁民暫別大海「南魚北養」6月將向市場分批投放50萬公斤新鮮海產品>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4月30日,市政府召開2020年全市海洋伏季休漁管理新聞發布會,宣布我市今年伏季休漁期為5月1日12時至9月1日12時。
  • 一斤便宜10多元 休漁期趕上消費旺季 南方梭子蟹餐桌「搶鮮」
    眼下島城伏季休漁期尚未結束,市場上的海鮮琳琅滿目,鱸魚、鯧魚、鮁魚、刀魚、梭子蟹、蝦虎、海蠣子、鮑魚等價格親民,不少外地遊客前來購買嘗鮮。記者了解到,休漁期島城市場上的海鮮以養殖、冷凍和遠洋捕撈為主,8月1日起南方部分海域開捕,所得漁獲大大豐富了島城海鮮市場。
  • 青島海水養殖技術全國領先「花樣」海鮮上餐桌
    汪顯剛介紹,冷庫自啟用以來一直滿負荷運轉,價格實惠的金槍魚、三文魚既飽了市民口福,又有效豐富了島城水產品市場。據悉,包括冷鏈物流基地15萬噸冷庫在內的董家口冷鏈物流基地項目是青島市重點項目、青島市海洋漁業一號工程。
  • 休漁期海鮮不缺席 紅島蛤蜊一上岸就被瘋搶(組圖)
    進入休漁期已經一個星期了,漁船嚴禁出海捕撈,野生海鮮也淡出了市場和市民們的餐桌,不過海鮮並沒有斷檔,除了冰凍海鮮外,養殖海鮮成了海鮮市場上的主力軍,那麼島城的海鮮養殖情況如何,記者走訪了島城沿海的幾個養殖區,我們來看看養殖海鮮是如何端上市民餐桌的?
  • 休漁期青島人家裡用不用儲存海鮮?答案來了!
    市場的商家早就為休漁期做好了準備,在海產品捕撈供應充足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大量收購海產品放入冰庫冷存,用來應對休漁期期間市民對海產品的需求。對於海鮮商販來說,休漁期到來後,他們銷售的品種就會發生改變。為了貨品不斷檔,他們早早就開始進貨、備貨。沙子口國家中心漁港附近的一家海產品冷凍企業,早早地就在海鮮大量上市的季節,早早地備下了貨源。鮁魚、鯧魚、鱸魚、墨魚、進口紅蝦和進口筆管是主力。
  • 煙臺休漁期海貨以貝類為主 養殖海產品供應充足
    昨日上午8時,記者來到煙漁紅利市場的海鮮攤位區,發現比起休漁期前最後一周市場上人頭攢動的情形,如今商販們不遺餘力地叫賣卻鮮有市民駐足。此外,海鮮品種也較4月末少了不少:除了鮁魚,東西走向約二三百米的攤位,辮子魚、馬步魚、舌頭魚、鯧魚等均只有寥寥幾家在叫賣。「一天賣的魚,連封海前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現在已經沒有新鮮貨供應了,賣的都是凍貨。」攤主韓大姐告訴記者。
  • 四個人養1000噸魚?海洋牧場讓這成為可能
    這是現代化海洋牧場平臺「長鯨1號」,目前中國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網箱。在這裡,每年能養1000噸魚,設計使用壽命10年,相當於100個普通網箱,但日常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從灘涂到海洋,從淺藍到深藍,養殖換了底色,漁民換了戰場。
  • 探訪國家級海洋牧場 《藍色經濟對話》走進青島魯海豐食品集團
    近日,由齊魯網、海洋財富網聯合策劃的系列視頻訪談欄目《藍色經濟對話》走進青島魯海豐食品集團,探訪國家級海洋牧場,對話公司高層。青島魯海豐食品集團是一個集遠洋漁業、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海洋牧場等海洋產業為一體的綜合性的集團公司。
  • 南海休漁後海南三亞市民餐桌「不差魚」
    南海休漁後海南三亞市民餐桌「不差魚」2011-06-07 15:2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三亞晨報但記者採訪發現,平日愛吃海鮮的三亞人仍然食之有魚。近日,記者走訪市區農貿市場了解到,休漁後三亞的一些海鮮價格節節攀升,但在休漁期三亞仍有大量冰凍海鮮和養殖海鮮投放市場,因此,市民的餐桌上休漁期仍然「不差魚」。
  • 休漁期魚類海鮮漲幅大 貝類便宜受青睞(圖)
    昨日,記者探訪了島城多家水產市場發現,相比魚類、梭子蟹等海產品價格的「蹦高漲」,海螺、蛤蜊等貝類產品因新鮮價低備受市民青睞,休漁期間成功「搶風頭」。    探訪 貝類海鮮品種多    昨日,記者探訪嶗山區多家農貿市場及商超發現,貝類海鮮品種繁多,甚至成為一些海鮮攤位的主力品種。
  • 3.2萬空方人工魚礁投放國信海洋牧場,規模國內領先
    ,並起到良好的集魚效果。海洋牧場一期項目由青島國信藍色矽谷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競標承建,經過116天連續奮戰,共計23航次累計航行2622海裡,累計投放32000空方人工魚礁。國信集團作為青島唯一一家將海洋產業納入主業定位的市直國有企業,國信藍谷公司作為承接國信集團海洋產業板塊的戰略實施單位,自2012年以來,以藍谷核心區開發和國家海洋實驗室建設為契機,堅持陸海統籌、聯動發展,以海洋牧場為切入點進軍海洋產業,研究打造青島海洋經濟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區,推動建設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等一批具有引領性、創新性、示範性的海洋產業重點項目,成為青島市海洋產業發展的標杆企業
  • 休漁期對你們影響有多大?
    其實,休漁期間,雖然傳統的出海捕撈被禁止,但釣具作業、淡水及海水養殖、魚貨市場冰凍魚等多渠道供應,仍可保證市場上的海鮮需求,雖然部分海產品價格略漲,但對生活影響不大,市民仍可吃上各種常見美味的海產品。近年來,我市加快發展海水產品養殖和遠洋捕撈,從多方面提高和保證海水產品的自給率,減少市場對海洋捕撈的依賴度,一定程度上緩解休漁期對生活的影響,同時滿足市民對海鮮的需求。
  • 休漁期,日照的海鮮哪裡來?價格……
    帶著疑問,記者諮詢了日照市海洋發展局。 日照市海洋發展局工作人員表示,其實,休漁和市民們所說的「封海」不是一個概念,「休漁」不等同於「封海」。 網箱及工廠化養殖的魚、鮑魚和海參,以及伏休前暫養的梭子蟹、蝦虎、長蛸、短蛸等成為市場鮮活海產品最大的渠道。
  • 休漁倒計時 大量養殖貝類上岸 鮁魚成搶手貨
    記者了解到,上周,市海洋與漁業局召開海洋伏季休漁管理工作會議提出,這次調整是伏季休漁制度實施以來幅度最大的一次,我市也將加大休漁期執法力度。    大風天氣影響漁民捕撈    「這幾天一直風很大,基本上沒有漁船出海捕撈,所以上岸的海鮮也極少了。
  • 山東青島:五一休漁期臨近,市民漁港忙購海鮮回家享用!
    2020年4月25日,山東青島,市民在青島小港碼頭購海鮮。離五一休漁期僅剩不到一周時間,海鮮緊俏,許多市民來到漁港碼頭搶購挑選各種海鮮,準備回家享用。山東青島,市民在青島小港碼頭購海鮮。離五一休漁期僅剩不到一周時間,海鮮緊俏,許多市民來到漁港碼頭搶購挑選各種海鮮,準備回家享用。
  • ...魚北養」,今年投放市場60萬斤,有大黃魚、黑頭、鱸魚、紅加吉……
    而在青島,大黃花魚很多時候也就百八十元一斤,而且即使嘴刁的青島人也吃不出「土腥味」,有些青島人禁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買了「假黃花」。12月25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局長苟團年做客《行風在線》,與大家分享青島「南魚北養」的經驗,通過這一養殖方式,今年約有60萬斤魚上市,其中就包括大黃花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