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劉雪蓮
在南方,野生的大約兩斤重的大黃花魚,市面上可賣到三四千元一斤。而在青島,大黃花魚很多時候也就百八十元一斤,而且即使嘴刁的青島人也吃不出「土腥味」,有些青島人禁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買了「假黃花」。
12月25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局長苟團年做客《行風在線》,與大家分享青島「南魚北養」的經驗,通過這一養殖方式,今年約有60萬斤魚上市,其中就包括大黃花魚。
「禁漁期4個月,老百姓沒有魚吃怎麼辦?」苟團年表示,在保護海洋資源、每年嚴格執行禁漁期「堵」的政策同時,青島還著手做「疏」的工作,來豐富老百姓的餐桌。
大力發展深海網箱養殖就是重要途徑之一。苟團年舉了個「南魚北養」的例子。南方養殖的大黃魚,養到兩三斤後,就到北方來,進行深水網箱養魚。因為我們的水乾淨,魚放到網箱裡,不投飼料,用太陽能板吸收太陽能,晚上變成燈光打到水裡面去,吸引了海裡面的小魚小蝦進去。經過大約5個月的養殖,被海水環境「淨化」後,南方養殖大黃魚的土腥味就沒了。
苟團年說,通過這樣的養殖方式,青島今年大約有60萬斤魚可以上市,除大黃魚外,還有黑頭、鱸魚、紅加吉等。
不好青島人愛吃三文魚,苟團年也帶來一個好消息。「出去之後160海裡,有一個冷水灘,我們進行三文魚的養殖。」苟團年說,三文魚養殖的第一個網箱已經下海,明年第二個網箱下海,一共會達到120萬噸的養殖規模。
苟團年還提到,青島國信集團要搞國內首套養殖工船,一次性可以養8萬噸魚。養殖工船會根據魚類不同時期的生長規律,比如魚幼時在浙江,再大大跟著潮水到江蘇,最後可能到了遼寧,跟著水流來養殖,給它一個自然的生長環境,養出來的魚品質會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