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哪一條巷弄,最能代表武漢,多數人的答案都會是戶部巷。
這是一條鐫刻著武漢歷史的巷弄,揚名全國的「過早」文化就誕生於此。令人唏噓的是,有400多年歷史的戶部巷,正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
明嘉靖年間的《湖廣圖經志》裡有一幅地圖,上面清楚地標註著戶部巷的位置,由此推算,這條巷弄至少有400多年了,只是當時還不叫戶部巷。
清朝時,布政使司衙門搬到此處,主管錢糧戶籍,民間稱為「戶部」。當時的戶部巷,東為藩庫、西為糧庫,這條街正好處於中間,因此而得名。
戶部巷的位置很好,東為大名鼎鼎的黃鶴樓,西為浩浩蕩蕩的長江,戶部巷的熙攘從明朝時就沒消停過。
由於武漢九省通衢的交通地位,天南海北的商人匯聚於此,他們從長江碼頭下來,奔赴戶部巷討一口早點,之後又得趕緊回去幹活,這種儀式慢慢演變成了「過早」文化。
由於時間緊,早點鋪的老闆們,想著法縮短做飯流程,於是幾分鐘便好的熱乾麵就誕生了。
戶部巷就這樣成為了武漢「過早」文化的發源地,緊接著,各種琳琅滿目的美食孕育而生,早點攤數十年經久不衰,成了當之無愧的「漢味小吃第一巷」。
戶部巷最火的時候,有許多人寧願過江來也要吃上一碗熱乾麵,只是這種場景,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如今的戶部巷,仿佛已丟掉了舊時的模樣,本地人很少踏足此地,除非是外地朋友要求來看,否則幾年也不來逛一會。
原因很簡單,現在的戶部巷已成了網紅美食一條街,漢味小吃變成了雜味小吃,而且價格要貴出不少。
這是我第二次來戶部巷,上一次是兩年前,當時戶部巷正在整修,外部搭了很多架子,不過顧客依舊很多,來來往往,熙熙攘攘。
這次來戶部巷已翻修完整,比之前乾淨整潔不少,兩旁的商鋪卻依舊沒啥變化。我先去吃了蔡林記,這是外地遊客到戶部巷必打卡的早餐店,我自然也避免不了。
蔡林記是戶部巷老品牌了,光這一條街上便有三家分店。門店裡人聲鼎沸,桌位得排隊才會有,店前的價格表上寫著,最便宜的熱乾麵也要12元一碗,最貴的熱乾麵是28元一碗,美名曰全家福。這價位已經將熱乾麵由平民早餐,變成「奢侈」品了。
如果你到市區轉轉,就知道戶部巷的飯菜有多貴。我在武漢吃的熱乾麵基本上是5元,最便宜的4元,相比起來,戶部巷的要翻一番,而且量也少了許多。
不僅是熱乾麵,戶部巷內的豆皮是10元一份,其他地方則是5元一份,味道我吃的還少,不敢貿然評價,其他美食也都是10元起步。
比起價格因素來,最讓人頭疼的是,巷弄裡地道的武漢美食已經很少了。
從我實際觀察來看,大部分是燒烤魷魚、烤麵筋,冒煙冰淇淋,大薯條,臭豆腐和各種奶茶,而糊湯粉、面窩、歡喜坨等傳統美食,幾乎快消失了。
友人告訴我說,如果你想吃地道的武漢早點,不要去戶部巷,而要深入各個社區裡。因為如今戶部巷商家多是外地人,他們是專門做小吃街的,跟著風氣走而不是跟著民俗走,以利益為目的而不是以文化而目的。
這仿佛成了全國小吃街的通病,哪個火一夜之間就都賣那個,更加注重賣相而不是口感,高昂的房租加劇了這種循環,於是戶部巷便沉溺於商業中,再也回不去了。
戶部巷是不缺少客流量的,它緊靠長江大橋,毗鄰黃鶴樓,北邊是曇華林,身處黃金地段的它,依舊是外地遊客追捧之地。
不過這樣的戶部巷,到底是在宣傳武漢,還是在消費武漢呢?它的破局之點,又在哪裡呢?
地址:漢市武昌區自由路,不收門票。
交通:乘坐573、717路公交車,在糧道街司門口站下車;或者在黃鶴樓西門下,順著人流走到戶部巷。
全國各大城市的免費景點都在這裡哦,關注作者:林清鹿,即可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