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這位英國文學巨擘如今已成為世界性文化符號,具有跨越文化、地域與時代的魅力。而縱觀其在文學批評史上的發展變化亦頗為有趣。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儘管他已成為廣受歡迎的劇作家,但是由於其作品違背了源於亞里斯多德的古典主義創作原則,學者對其存在爭議,甚至有人指責他是缺乏藝術性的「野蠻人」。直到18世紀,莎士比亞才真正獲得眾多知名學者、作家的完全賞識乃至崇拜。有學者認為,莎士比亞在19世紀初已經成為全英國的文化符號。人們對莎士比亞的讚頌與尊敬被蕭伯納稱為「莎士比亞崇拜」。
隨著其劇作的跨國演出及不同語言譯本的問世與傳播,莎士比亞逐漸蜚聲全球。幾百年來,關於莎士比亞的研究也不斷豐富,各種文學批評流派均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解讀與詮釋。然而也有學者指出,一些文學流派借用莎士比亞作品來強化自己預設的觀點和立場,有曲解莎士比亞之嫌。
圍繞莎士比亞文學評論發展史的相關問題,本報記者近日對英國莎士比亞研究專家、東倫敦大學校長約翰·約京進行了專訪。
既打破規則又創造規則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野蠻人」到「莎士比亞崇拜」,文學評論者對莎士比亞態度的轉變頗為有趣。您對此如何看待?這是否主要是由於莎士比亞出眾的才華?
約京:在過去400年中,出現了許多對莎士比亞文本的不同闡釋。正是因為人們讀莎劇常讀常新,不斷對其進行新的解讀,才使莎劇成為如此重要的作品。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其作品的地位不如今日。不過,對於其去世後出版的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當時已經有一些讚嘆之詞。那時候已經有很多人頗有些將其神化的意思,但直到18世紀,莎士比亞的作品才完全被視作文學經典。
我認為「天才」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範疇。康德認為天才既創造規則又打破規則,莎士比亞的文本就是在很多方面打破了所有的常規。與此同時,人們也逐漸認為其文本具有典範性,值得仿效。因此,儘管他的戲劇雜糅了很多不同的形式,採用了許多不同的來源,卻得以自成一格,創造出新的範式,後又得到人們認可。因此可以說,莎士比亞既打破規則,又創造規則。
我想,康德所理解的天才之範疇,所體現的不一定是莎士比亞的頭腦,而是莎士比亞文本以及人們對其文本不同的運用方式,以至於閱讀同一部莎士比亞作品的人卻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解讀。而重要的是,莎士比亞常讀常新。所以,莎士比亞的文本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有的仍然有待發掘。
《中國社會科學報》:不同歷史時期的莎士比亞評論也有所不同。請您大致梳理一下其主要變化。
約京:我認為莎士比亞可以反映出各種不同的文學批評傳統。18世紀時,新古典主義文學批評盛行。莎士比亞的作品雖然未遵循古典主義傳統,卻得以從那個時期存活下來。無論是以後的浪漫主義、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語境中運用莎士比亞。當然,人們都試圖將自己的理解訴諸莎士比亞,不過對莎士比亞進行單一化的闡釋卻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