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女性在得知自己懷孕後,都會異常興奮,隨著時間的推移,感受著腹中小生命的慢慢變大,很多孕媽開始變得「敏感」,有些人會說「敏感」的孕媽過於「矯情」。
可只有媽媽自己知道,之所以「矯情」是因為對腹中小生命寄予了太多的愛,生怕孩子出現意外,每一次孕檢都是提心弔膽,即便拿到了確診健康的檢查報告,依舊擔心「機率問題」出現。
孕期檢查一切正常,寶寶出生後卻被「抱走」,媽媽做了個「空月子」
之前在逛寶媽圈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則,既悲傷又勵志的真實故事。
小玲本就是柔弱靦腆的性格,得知懷孕後更是出現了「高敏感」情緒,總是擔憂寶寶的健康,逢檢必查,即便如此依舊不能消除小玲內心對胎兒健康的惦念。
好不容易到了預產期,小玲通過順產的方式順利的生下了寶寶,可還沒來得及看寶寶一眼,就被醫生告知,孩子有點兒問題,需要進一步檢查。
出了產房,小玲顧不得身體的疼痛和虛弱,連忙詢問丈夫寶寶到底怎麼了,丈夫唯唯諾諾好久,才告訴小敏,孩子有腦缺氧的情況,被抱去確診治療了。
小敏的原本敏感的心一下子跌入了谷底,回到病房後的幾天,每日以淚洗面,虔誠祈禱寶寶快點兒好,快點兒回到媽媽身旁。
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焦急的小敏每天詢問醫生孩子的現狀,醫生都表示還在治療階段,比預想中的情況要好,讓小敏放寬心,先辦出院回家耐心等候。
回家後的小敏每天強忍著心中的擔憂,儘可能地保證自己的產後恢復,可想到躺在醫院保溫箱裡還沒摸上一下的寶寶,越發心裡難受,再看著家裡為孩子準備的嬰兒床、小玩具、奶瓶、尿布,現在眼前的一切和預想的都發生了改變,自己做了個「空月子」。
就這樣小玲掉入了產後情緒波動的漩渦,不受控制地哭泣流淚,出現了產後抑鬱狀況。
就這樣一個多月過去了,小敏因為情緒抑鬱的原因,對孩子也不再擔憂,情緒開始變得麻木了,家人都開始擔心她的心理健康狀況了。
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媽媽出了「空月子」,寶寶也出了「危險期」順利出院。
本以為小玲再看到寶寶後,會逐漸緩和不適情緒,可沒成想,小玲竟然對孩子表現得無動於衷,情緒和態度變得「冷漠」,不關心寶寶的吃喝拉撒睡,自己依舊像月子期一樣,不溝通,不交流。
每天躺在床上蒙頭大睡,似乎躺在床邊的小生命,並不是她的孩子,原先的「擔憂」徹底的變成了「無情」。
就這樣婆婆成了照顧寶寶的主要負責人,看著小玲越來越嚴重的抑鬱情緒,婆婆也是無比擔憂,可無論怎麼調整,小玲依舊對寶寶不聞不問,心理醫生也說這種情況只能自行緩解,別無他法。
婆婆看著小玲作為媽媽的「頹廢」模樣,再也不能忍了,故意當著小玲的面,看著寶寶說:「小玲,你不仔細看看寶寶的模樣,和你長得很像,這麼好的孩子,你要真不想要,就給我養吧。」
聽到這句話的小玲,蹭的一下從床鋪做起,惡狠狠的看著婆婆,似乎反應過來了什麼,低頭看了看寶寶,情緒一下子難以抑制地號啕大哭,一邊哭一邊抱起了從未觸碰過的寶寶,寶寶似乎也讀懂了媽媽的情緒,沒有被媽媽的行為所驚嚇到。
婆婆知道,自己的這句刺激型話語,總算是徹底的打開了小玲坐「空月子」過程中的所有抑鬱情緒,終於沒事了,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空月子」對於任何女性來講,都是無比煎熬的,任誰都不想經歷
「空月子」指的就是新生兒寶寶不在媽媽身旁,媽媽自己獨自度過產褥期,對於本就情緒低落的產後媽媽來講,坐「空月子」的抑鬱風險更高,媽媽很難掌控情緒,經常悲痛流淚。
「空月子」的情況一般分兩種:
第一種就是類似例文中小玲的情況,寶寶出生後身體異樣,需要進行特殊護理,和媽媽被迫分開。第二種更悲痛,那就是媽媽在孕育到中晚期的時候,胎寶出現了異樣情況,被迫「引產」徹底和媽媽斷了「緣分」,這種情況下孕媽的「空月子」更難熬,無論旁人怎麼勸,都難以走出悲痛感。
不論哪種「空月子」,準媽媽都要儘可能控制情緒,家屬也要多陪護,多關心,儘快讓準媽媽走出情緒敏感期,合理看待事情真相,不要鑽牛角尖,調整情緒,畢竟剛剛「生產」完,身體需要合理恢復才能保證後期的健康情況。
總之,十月懷胎不易,每位媽媽都期待寶寶能夠健康降臨,願所有的寶寶都無病無災,健康出生陪伴媽媽茁壯成長!更多母嬰育兒知識,關注我們,喜歡文章請點讚分享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