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類被「偷拍」 反應各不同—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本報訊 大猩猩在鏡頭前是什麼樣的?近日,一項新研究顯示,不同種類的猿反應不同,甚至同一種猿的個體之間反應也有差別。但有一點自始至終不變:猿類肯定注意到了這些攝像機,它們會戳一戳攝像機,盯著看一看,偶爾還想咬一咬。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研究人員在非洲各地猿類聚居的森林中布置了遠程攝像機設備,並從其自動拍攝的視頻中觀察野生猿類對這些陌生物體的反應。「我們的目標是觀察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大猩猩對野外陌生物體的反應,主要是希望確定研究設備的存在,比如遠程攝像機,是否對它們的行為有影響。」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靈長類動物學家Ammie Kalan說。

結果顯示,大猩猩總體來說對攝像機缺乏興趣,它們幾乎沒有注意到攝像機的存在,大體上攝像機也沒對它們造成什麼困擾。然而,倭黑猩猩似乎更容易受到攝像機的困擾,它們不願接近攝像機,並且會主動與攝像機保持距離。

此外,同一物種內的個體對攝像機的反應也不同。例如,生活在人類活動較多地區(如研究地點附近)的猿類,會對不熟悉的事物變得不敏感,並對未來的此類遭遇淡然處之。而同一物種中接觸陌生或新事物較少的個體,可能對攝像機更感興趣。

猿類年齡也會帶來類似的影響。「年幼的猿類會更多地探索這些攝像機,盯著攝像機的時間更長。」Kalan稱,「就像人類的孩子一樣,它們需要獲得更多信息,了解周圍的環境。好奇是它們了解周圍的一種方式。」

研究人員表示,猿類所表現出的反應範圍以及物種間甚至單一物種內的複雜差異都表明,科學家有必要考慮動物在其自然棲息地出現不熟悉的監測設備時會作出何種反應。

「當試圖收集準確的監測數據時,物種內部和物種之間對不熟悉事物的行為差異可能會導致問題產生。為了減少這種影響,應考慮為野生動物留出一段熟悉期,以便其適應這些新事物。」Kalan說。

儘管有複雜性存在,使用遠程攝像機監測野生動物的種群仍然是最有用的選擇之一。「我認為從行為靈活性的角度考慮野生動物對這些新技術的反應是非常有趣的。我希望更多研究人員在做監測調查的同時,也研究一下動物對新奇事物的反應。」Kalan說。(唐一塵)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16/j.cub.2019.02.024

《中國科學報》 (2019-03-19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恆星的能量來自於氫到氦的核聚變,這通過兩個過程發生:質子-質子鏈反應(pp)和碳氮氧循環(CNO),前者只涉及氫氦同位素,後者靠碳氮氧催化聚變。質子-質子鏈反應是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的主要能量產生方式,約佔全部生產能量的99%,這一點已得到廣泛研究。研究碳氮氧循環更具有挑戰性,因為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中微子每天只比背景信號多幾個而已。
  • 有蠟粉的蔓菁品種耐旱性更強—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永平帶領的植物基因組演化與基因功能發掘團隊以蔓菁為研究對象,結合不同基因型的蔓菁品種,通過生理生化和轉錄組學的方法
  • 新技術讓廢棄物變身高效潤滑油—新聞—科學網
    董煜國介紹,通過選取不同的催化劑可以做到將木質素轉化為潤滑油或者燃油。 他們選擇的催化劑為價格低廉含鐵、鋅的金屬氧化物,相對含鉑、金等貴重金屬的催化劑來說,不僅常見易獲取,價格更低,而且還低毒低害,使用該催化劑還可降低反應時的工藝難度。 傳統貴金屬催化劑所需的催化溫度在300℃~400℃之間,而他們使用的催化劑僅需180℃~240℃就可以高效催化反應。
  • 《猩猿崛起》:「猿類」和猿類打仗,到底是誰更勝一籌
    《猩猿崛起》裡的猿類正在遭受著人類的毒打和折磨,被關在籠子裡的它們想反抗卻沒有能力,而主人公凱撒就是那位救世主,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拯救了籠中的同類,並藉助在實驗室裡偷的藥品,讓每隻猿類的智商都提高了,便於凱撒的管理。
  • 細胞膜納米海綿有望成為「病毒剋星」—新聞—科學網
    這些納米海綿通過將內毒素和促炎細胞因子捕捉到巨噬細胞膜上,中和它們,從而阻止導致敗血症的級聯反應。由於這些納米體被細胞膜覆蓋,它們可以作為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在血液中循環,而不會被視為外來物或被清除。 「這種『細胞膜納米海綿』可以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包括各種和炎症因子風暴相關的疾病。」
  • 人能從猿類進化而來,那為什麼其他猿類至今沒有進化?
    人類和現存的猿類確實與猴子以及其他靈長類有共同的靈長類祖先,但這是更久以前的事了。人類與長臂猿、大猩猩、紅毛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具有更近的共同祖先,尤其是和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更為親近。我們與黑猩猩、倭黑猩猩的親緣關係比與大猩猩和長臂猿、紅毛猩猩的親緣關係更為緊密。所以說我們人類並不是從現存的任何猿類進化來的,他們只是我們的親戚,有著共同的祖先而已。
  • 紅薯可警告鄰居害蟲來襲—新聞—科學網
    DMNT並非一種新化合物,研究人員已經從玉米和捲心菜等其他植物中分離出這種難聞的化學物質,已知它會在某些物種中引起防禦反應。   為了確定這種情況是否發生在紅薯上,科學家做了兩個實驗。首先,他們把兩個植物放在一起,用鑷子把其中一個弄傷,這樣就產生了DMNT。然後,他們將健康的「臺農57」植物暴露在合成的DMNT中。
  • 食人魔蜘蛛的「耳朵」在腿上—新聞—科學網
    然後研究人員再將電極植入其他腿部完好的蜘蛛的大腦,以查看蜘蛛是否對聲音做出反應。 然後研究者將蜘蛛和卸下的腿放在一個隔間,隔間下方消除了各種可能的振動,研究人員在隔間2米以外的地方發出不同聲音。 結果顯示,腿和蜘蛛對頻率的響應範圍很廣,從低至一百赫茲的轟隆聲(類似卡車的聲音)到高至一萬赫茲的嘶嘶聲,食人魔蜘蛛都能有所反應。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通過狄爾斯—阿爾德反應(二烯體與親二烯體之間的[4+2]環加成反應)合成了兩種聚合物,它們可以通過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互相轉化。三種聚合物顯示出不同顏色室溫磷光,實現了室溫磷光藍色-黃色-橙色的有效調控。該工作為通過動態共價鍵設計發光可調控的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 地鐵上偷拍小姐姐被發現,她的反應讓人心動,網友:可以出手了!
    ,她的反應讓人心動,網友:可以出手了!小夥和往常一樣坐著地鐵回家,很幸運自己還有一個位置,小夥坐下來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拿出手機玩,這也是很多人的習慣,不過就在他抬頭的一瞬間,感覺到了對面是一位大美女,於是小夥就假裝不經意的看過去對面,發現這位小姐姐真的好漂亮啊,而且讓小夥是有心動的感覺,這就是傳說中的一見鍾情嗎,小夥是想衝上去搭訕,但是有不知道說什麼,而且害怕嚇到別人,而且車上的人這麼多,如果不同意的話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但這項研究只能模擬19種北極熊中的13種,因為沒有足夠詳細的氣候模型模擬另外6種,研究人員表示,他沒有理由認為它們會有不同的反應。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0-0818-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茶多酚能提升蜜蜂記憶力及對氣味的敏感性—新聞—科學網
    通過茶多酚的幹擾之後,蜜蜂對報警信息素成分的EAG反應的濃度閾值降低了,即蜜蜂對報警信號的敏感性提高了。蜜蜂採集茶花期間,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天敵(螞蟻、胡蜂等)的捕食,採集花蜜能提高蜜蜂感知外界危險的水平,說明蜜蜂可以更快地接收報警信號,進而採取相應的防禦行為。 另外,行為實驗發現,咖啡因能提高蜜蜂的學習能力,咖啡因和茶多酚和都能提升蜜蜂的記憶能力。
  • 猿類系列電影三部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猿類傳記,吸引無數人觀看
    第一部的埋下伏筆就是為了第二部的時候正大光明的拉開人類與猿類的戰局。這系列電影中最大的看點就是猿類的人性化,他們也像人一樣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喜惡,並且對於人類也能夠判斷善惡。並且還在猿類團隊裡出現了反面科巴。而到了第三部終極篇的時候劇情更是跌宕起伏,完全無尿點,讓觀眾們帶著3D眼鏡身臨其境。
  • 如果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為何人類和猿類之間不存在一個過度物種...
    ,為何人類和猿類之間不存在一個過度物種,而在外貌,技能,智力上擁有巨大的鴻溝?鸚鵡可以說話,但是卻無法找到能夠說話的猿類,這又是為什麼?
  • 科學家發現人與猿類共同祖先(組圖)
    本報綜合訊5月19日,科學家在紐約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考古發現找到了人類進化中「缺失環節」。考古學家在德國挖掘的一個4700萬年前類似狐猴的骨骼化石,可能是現今猿類、猴類和人類的共同祖先,這無疑是人類進化研究中的重大發現。
  • 兒童厭食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新聞—科學網
    近日,江蘇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袁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氣溫增高,人體通過神經傳導將高溫信號傳給體溫調節中樞,而後再經過調節機制產生對攝食中樞抑制性反應,減少攝食量。 同時,夏季也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如消化性潰瘍、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便秘等比較常見。 那麼,如何正確緩解兒童食慾減退、食慾缺乏這類症狀?
  • 生活環境太糟糕 德國為猿類爭取基本權益(圖)
    法圖在柏林動物園的猿類區已生活了整整55年。在它生日之際,大型靈長類項目(Great Ape Project)提出了改善柏林各動物園猿類生活條件建議,要求為猿類制定類似於人類的基本權利。  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波諾波赫猿都屬於猿類。在理論上,它們不屬於人類,卻有著一些與人類非常相似的特徵。根據分析方法的不同,人類與猩猩的染色體一致性達到93.5%至99.4%。
  • 人類與猿類有著共同的祖先?
    德國和美國人類史前學家共同宣稱,猿類並非人類的祖先,事實上,人類與猿類有著共同的祖先。        人們一直以為,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但德美科學家提出了新的看法。科學家認為,人類與猿類本是出自同一祖先,氣候變化是導致人類和猿類向兩個不同種類進化,並最終形成今天的巨大區別的主要原因。
  • 人類真的是猿類的後裔嗎?
    人類真的是猿類的後裔嗎?自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通過自然選擇發表進化論以來,神話和誤解已經侵蝕了公眾對其思想的理解。例如,有些人繼續認為進化不是一種有效的科學理論,因為它無法進行測試。相信這個神話的人會說,「如果進化存在,那麼人類必須直接從猿類下降。猿必須一步一步地改變為人類。」這個人經常會跟進這個觀察:「如果猿'變成'人類,那麼猿就不應該存在了。」雖然有幾種方法可以攻擊這個斷言,但是底線的反駁很簡單 - 人類並沒有從猿類中墮落。這並不是說人類和猿類沒有關聯,但是這種關係不能沿著直接的下降線向後追溯,一種形式變成另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