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大猩猩在鏡頭前是什麼樣的?近日,一項新研究顯示,不同種類的猿反應不同,甚至同一種猿的個體之間反應也有差別。但有一點自始至終不變:猿類肯定注意到了這些攝像機,它們會戳一戳攝像機,盯著看一看,偶爾還想咬一咬。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研究人員在非洲各地猿類聚居的森林中布置了遠程攝像機設備,並從其自動拍攝的視頻中觀察野生猿類對這些陌生物體的反應。「我們的目標是觀察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大猩猩對野外陌生物體的反應,主要是希望確定研究設備的存在,比如遠程攝像機,是否對它們的行為有影響。」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靈長類動物學家Ammie Kalan說。
結果顯示,大猩猩總體來說對攝像機缺乏興趣,它們幾乎沒有注意到攝像機的存在,大體上攝像機也沒對它們造成什麼困擾。然而,倭黑猩猩似乎更容易受到攝像機的困擾,它們不願接近攝像機,並且會主動與攝像機保持距離。
此外,同一物種內的個體對攝像機的反應也不同。例如,生活在人類活動較多地區(如研究地點附近)的猿類,會對不熟悉的事物變得不敏感,並對未來的此類遭遇淡然處之。而同一物種中接觸陌生或新事物較少的個體,可能對攝像機更感興趣。
猿類年齡也會帶來類似的影響。「年幼的猿類會更多地探索這些攝像機,盯著攝像機的時間更長。」Kalan稱,「就像人類的孩子一樣,它們需要獲得更多信息,了解周圍的環境。好奇是它們了解周圍的一種方式。」
研究人員表示,猿類所表現出的反應範圍以及物種間甚至單一物種內的複雜差異都表明,科學家有必要考慮動物在其自然棲息地出現不熟悉的監測設備時會作出何種反應。
「當試圖收集準確的監測數據時,物種內部和物種之間對不熟悉事物的行為差異可能會導致問題產生。為了減少這種影響,應考慮為野生動物留出一段熟悉期,以便其適應這些新事物。」Kalan說。
儘管有複雜性存在,使用遠程攝像機監測野生動物的種群仍然是最有用的選擇之一。「我認為從行為靈活性的角度考慮野生動物對這些新技術的反應是非常有趣的。我希望更多研究人員在做監測調查的同時,也研究一下動物對新奇事物的反應。」Kalan說。(唐一塵)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016/j.cub.2019.02.024
《中國科學報》 (2019-03-19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