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有各種各樣看似合理的理由浪費糧食。
用199塊錢特價買了自助餐券,像蝗蟲過境一樣搜颳了一整盤食物,卻撐得頻頻反胃;
看著圓桌對面坐著的前女友,死要面子點了一大桌子嘉餚美饌;
獨居在家想鍛鍊廚藝,直接做了一桌子滿漢全席,最後成了下一頓、下下頓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剩飯剩菜。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只不過是兒時死記硬背的枯燥詩句,浪費一兩盤糧食也沒什麼大不了。
然而,當我們為隔離期間囤的小肚腩發愁時,全球仍有8.2億人處於飢餓之中。
對此,國家號召全民加入「光碟行動」——
總結來說,有這麼一個口訣:
打包帶走 人走桌清
不講排場 理性消費
不夠再添 點菜點少
01
『 食之無味?』
□□□□
試問什麼樣的食物會讓你有光碟的衝動?
是這樣的嗎?
還是這樣的?
又或者是……
前方高餓預警!
像《粵菜大師》這樣的?
看到上面這些美食的動圖,你有沒有食指大開的感覺?是不是光是看著,就能夠吃下整整一碗的白飯?在這樣的餐館裡,別說光碟了,大廳裡一定不止有絡繹不絕的客人,還有此起彼伏的「服務員!加菜!」
真正讓人有光碟欲望的,不是隨隨便便泡的麥片,也不是糊成一團的剩菜剩飯。只有每一寸的食材都被廚師善待,才能收穫來自食客的珍惜。
《粵菜大師》就能夠帶你找到這些「光碟菜品」、「光碟餐館」。
作為一檔深圳衛視的原創美食節目,《粵菜大師》不僅是一部屬於大灣區的美食簡史,也是一部獨屬廣東的風物文化志。每期節目會由我們的美味搜索官李如儒帶領大家,走街穿巷尋找廣東當地特色美食,拜訪粵菜大師,品嘗地道粵菜,並且分享自己獨到的品鑑觀點。
美味搜索官李如儒
與此同時,美味搜索官將美食心得帶回觀察室內,與兩名精通粵菜文化的美味觀察員一同圍繞主題,邊吃邊聊,從一羹一粟延伸至美食中蘊含的故事、人生況味與文化淵源。
美味觀察員梁子庚
美味觀察員雲無心
從廣州到湛江,從汕頭到惠州,每期節目都會有3家在廣東境內精心挑選過的餐館等待大家的「拔草」,讓觀眾朋友們不愁「吃什麼」。
在節目裡,我們的大廚還會親自示範,獨家公開他們的絕密食譜,想要精進廚藝的觀眾朋友還能跟上粵菜大廚們學上兩招。
而既然聊到粵菜,自然不能不提一下以「會吃」和「能吃」聞名全國的廣東人了。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能夠創造出這樣絢爛的粵菜文化?
02
『 宵夜 』
□□□□
廣東人,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該物種喜歡穿人字拖,在生氣或有疑問時會發出「咩啊」的叫聲。
在食物的選擇上,他們對福建人有特別的偏好,但是也不僅限於福建人,而是以雜食名揚四海。對於廣東人來說,什麼時候都能吃,什麼東西都能吃,什麼都能做好吃。
從早茶早點開始,廣東人就開始了吃吃喝喝的一天。中午下樓吃個臘腸煲仔飯,下午三四點點個糖水外賣,晚上隨便吃個白切雞飯又開始加班。到了11點多,就可以開開心心地約上三五好友,準備找個大排檔吃一天中的第四頓正餐——宵夜了。
今晚21:30的《粵菜大師》,我們就來帶你看看地道的廣東宵夜。
據傳,宵夜的起源就是廣東,在大排檔和各式各樣的餐館吃吃喝喝,才是廣東人仲夏夜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廣州的「樓上大排檔」,有駱志德師傅充滿「鑊氣」的幹炒牛河、炒田螺、啫啫煲。
幹炒牛河
炒田螺
湛江的「蠔爺」王志德師傅就致力於研究各種各樣的生蠔。聽我們的美食觀察員說,廣東人吃不胖,都是因為它們?
蒜蓉蠔
而到了吳鎮城師傅的「富苑夜糜」,更有600多種下粥「小菜」。食客們形容,他家的生醃蟹是冰淇淋口感的!
生醃蟹
吳鎮城師傅
除此以外,吳鎮城師傅更是隆江豬腳的第四代非物質遺產繼承人!當他帶著他的滷豬腳來到我們的節目現場,就連我們的老饕梁子庚都被驚豔到了。
現場的工作人員都饞得不行,在節目結束後立馬把所有菜品都「光碟」了。
除了美味的菜品以外,從北宋的「鬼市」侃到吃不胖的「海中牛奶」生蠔,我們的觀察員和搜索官更是給大家準備了「宵夜文化」的科普大禮包。
十年如一日地在凌晨3點出門打漁的老師傅,傳承了40多年的滷水湯,致力於結合年輕人喜好創造新菜品的蠔爺……「光碟菜品」、「光碟餐館」有的不僅僅是美食,食材被灌輸的不僅僅是老師傅的技術,食客們同時讚不絕口的,也是粵菜的文化。
跟著老饕們探索廣東美食,了解粵菜文化,暢聊人生百味
周六21:30《粵菜大師》,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