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25 不尋常的那一面
國慶七天長假,有人選擇跟隨旅行社走馬觀花,有人選擇背個登山包專往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裡跑,還有一些愛海的人,投入不菲的資金玩海釣,花上幾個小時駕船出海,轉悠於茫茫大海的礁石間。他們在這些海中「小山」上瀟灑揮竿,耐心等待。
包力宏就是其中之一。在海釣狂熱分子中間,他還有另外一個更親切的稱呼——蚊子大哥。
9月25日,蚊子參加了中央4臺《互動空間》欄目的「海釣超人」比賽。在6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海釣高手中,最後他拿了第二名。「有點可惜啊,我釣上來的最大的魚只比第一名的輕了0.9兩。」蚊子的語氣裡不無遺憾。
海上高爾夫
海釣,顧名思義,就是在海裡釣魚。這可比在河塘裡溫吞吞的垂釣要刺激驚險得多了,頗有幾分「與海鬥其樂無窮」的感覺。
在亞洲,日本最早流行海釣,最近幾年才在中國大陸慢慢地流行開來。蚊子現在就職的朱家尖海釣俱樂部就是今年3月才正式對外開放的。在浙江舟山海域,分布著1900多塊適合海釣的礁石。
海釣素有「海上高爾夫」之稱,其運動的高端性自然不言而喻。一整套釣具及服裝裝備,動輒數千元,昂貴者甚至高達幾十萬元。蚊子一般會將全年工資的2/5花在海釣上,他現在的這套裝備就價值7萬多元。「初學者沒必要配備頂級釣具,5000元錢左右的裝備足矣。」
「喂,蚊子,這個周末想出海,天氣如何?」「蚊子,是我,這個季節魚多嗎?」海釣者們大多對他這個在海邊土生土長的釣友十分信任,想來舟山海釣前,大多會打個電話向他諮詢氣象條件和魚汛。
愛上魚湯愛上海釣
「武警退役。2003年前熱衷於攀登雪山,2004年接觸海釣,喜歡雪山的雄偉,更熱愛大海的壯闊。年平均出海80天。擅長:路亞釣法和浮遊磯釣。歷史最大魚獲(單位:條):白立魚9.8斤,黑鯛5.4斤,真鯛9斤,鱸魚23.8斤。」這是蚊子為自己寫的個人說明。
退伍後,他在金華開過酒吧、做過銷售。回舟山經商一段時間後,他迷上了戶外運動,常常是雪山、荒野、叢林到處跑。而初次接觸海釣是在2004年的3月。這次經歷讓他終身難忘。
那一天,他跟著幾個朋友,坐上一艘24馬力的小船出發了,目的地是一個離朱家尖約7海裡的島嶼——裡洋鞍島。
在駛過一個海灣後,風平浪靜,沒啥動靜,蚊子一邊大口地吃著早餐,一邊還在心裡暗想:這其實也沒什麼嘛。但幾分鐘後,海面突起變化,2米多高的浪迎面壓過來,似有吞沒他們小船的架勢。蚊子當場嚇呆了,死死抓住船上的欄杆不放,並且開始暈船,大吐。而身邊的朋友早就見怪不怪,神情自若。最後,他是被朋友們架著上了島。
但很快,這種極度的不適感就被因品嘗美味而產生的驚喜感所代替。蚊子用隨身攜帶的氣爐,將朋友們釣上來的魚煮成了魚湯喝。
「說了也不怕你們笑話,我真正愛上海釣,還真的就是因為這鮮美的魚湯,人間極品啊。」
憑手感就知道魚的種類
幾天後,蚊子購置了全套裝備:專用磯釣服、專業海釣救生衣、登礁鞋、硬冰箱、軟冰箱等,總價值3萬多元。
初試海釣,他就碰上了一條3斤多重的魚。不懂技巧的他只顧用蠻力拉,結果價值3000多元錢的釣竿就這麼報廢了。
此後,只要天氣條件適合,只要有時間,蚊子就會約上朋友一起出海,少則四五人多則十多個。一般情況下,海釣都是集體行動。
僅2007年3月中旬的7天內他就跑了3趟舟山群島的浪崗。「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去一趟浪崗,光在船上的時間來回就是13個小時左右。沒辦法,誰讓咱喜歡上海釣呢。」
現在,他只要看浮標是怎麼下去的,就能判斷出魚的品種以及大約有多重。比如黑鯛,浮標直線下去,特別猛;而真鯛是先抖幾下,往外狂竄;金鯧魚,尤其是3斤以上的金鯧,沒有爆發力只有蠻力,對付它們一定要控住釣竿,不讓它們往深海裡鑽回去。
這樣的技巧,其實全憑釣者的手感,還是那個老道理——惟手熟爾。
荒島被困五晝夜
海釣與在池塘裡釣魚不同,釣者不比捕獲的數量,只看釣上來的單條魚的重量。而每次颱風形成和結束的前後一陣,是海洋魚類覓食最瘋狂的時候,對於蚊子這樣的海釣愛好者來說,自然不能錯過。憑藉對地理和潮流的熟悉,他常常選擇在颱風前後有短暫平流的日子出海。
至今,最讓他感覺驚心的一次是2006年8月颱風「寶霞」來襲的時候。當時,他被颱風困在浪崗山整整5個晝夜,四周茫茫海水一片,島上只剩他一人。所幸,他隨身裝備齊全,乾糧、氣爐都有,還有一箱釣上來的魚。
當時,已提前回家的釣友紛紛給他打來電話,詢問是否需要向海事部門報警求救。「那麼大的浪,估計航空母艦都困難,萬一他們再出點事,可對不住人家了,咱可不怕這點風浪。」話是這麼說,但其實蚊子心裡虛得很,趕緊將帳篷搬到更牢固的地方。
風暴終於來了,夾雜著大雨刮進帳篷。找了幾塊大石頭拉住帳繩後,一頭鑽進去他再也不敢出來。「許多恐怖電影的配音比起這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一邊聽收音機,一邊擔心帳篷會不會被颳走,一晚驚魂未定,一直捱到天亮才合上眼睛。」
整整3天後,終於彈盡糧絕,唯一能吃的只有魚了。蚊子想辦法弄了點蘿蔔葉,煮了一鍋湯就當補充維生素。
終於捱到第5天有船來接他。當時船上的漁民兄弟幾乎都不認得他了:頭髮豎著,臉上黑一道白一道,鬍子都有一寸長了。飯一遞給他立馬坐在碼頭上吃,船解了纜繩還沒調頭出發呢,一小臉盆的米飯和肉就吃了個底朝天。
一進家門,妻子就開罵:「你跑哪兒去啦?幾天都不打個電話!看你髒的,有這麼釣魚的嗎?趕緊給我洗澡去!」蚊子自然是打死也不說浪崗的幾天幾夜,不然以後想釣魚可就難囉。
即使有過這樣的經歷,他還是痴狂不改。釣多不稀奇,現在的他更期待從大海裡釣上來的魚,是可以破國內紀錄的。
永遠有充滿未知的下一竿
腳下是嶙峋的礁石和暗潮湧動的海水,四周茫茫一片;全身包裹在特製的服裝中,頭頂太陽和海水反射陽光的雙重輻射;天沒亮就出發,天全黑都未返回,餓了就啃點隨身帶的乾糧,一釣就是數小時;一根釣竿的錢就足夠買上百公斤海魚;釣上來的魚絕大多數都放生回海洋。
這就是海釣者的生活,在外人聽來很苦,可他們自己卻樂在其中。
為什麼?一句話,願者上鉤後,有最新鮮的美味,有大魚躍然而出的成就感,更有充滿未知的下一竿。
就像蚊子說的,「沒有身臨其境的人根本無法體會那種感覺,天大地大,胸襟似乎都開闊了不少。而且你永遠都不知道下面釣上來的會是什麼品種的魚。釣中魚的時候,一瞬間的幸福伴隨著海魚巨大的牽引力,是任何其他釣法都不能相比的」。
童 蔚/文
本期人物:包力宏
年齡:41
身份:海釣狂熱愛好者
出生地: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