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奇的是,古代沒有電,當然更沒有冰箱,為何在熱死人的夏天還會有冰塊呢?
古人的智慧創造出太多的奇妙,有很多事情都讓人無法想像,像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其實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雛形。在華夏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太多超越想像的事情了。
如果在炎熱的夏天停一天電,會把人熱得感到狂抓,可能有人會問,那麼在古代也沒有冰箱和空調,也沒聽說過哪個老祖宗在夏天熱的不行了呀,起碼還能扇扇子。其實古人一點都不傻,沒電也有沒電的方法,很早就發明創造了一個清涼避暑的神器,冰鑑。
《周禮》裡就有了有關「冰鑑」的記載。冰鑑,其實是古人用來盛冰的一個容器,冰鑑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大小和家裡的飯桌子差不多,夏天放在室內使用,可見周代當時已有原始的冰箱。
當酷暑到來後,往冰鑑裡塞滿冰,就成了會散發冷氣的一個綠色環保天然小空調。就像暖氣片能給房間帶來熱量一樣,冰鑑的效果則相反,能讓混濁的房間變得清涼儒雅。在古代,冰並不是一年裡隨時都有,常言道,物以稀為貴,特別是炎熱的夏天,冰的價值可謂彌足珍貴。古代取冰大多是在冬天,如何保存到夏天都不化呢?
據《周禮》記載,早在周代就有了對「冰政」的專門管理機構。像這樣的部門規模並不大,前後共有80名職工。可見,對冰塊的採集和儲存這件事來說,為了夏天也有冰塊這種解暑的好東西,足以顯得人們對生活質量越來越有品位。而這80名職工必然也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專業選手,主要任務就是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對天然冰塊進行存儲,並對該部門負責人尊稱為「凌人」。
對於冰塊的存儲時間也有講究,當然冰塊越硬越有利於儲存,每當大寒時節來臨時,是鑿冰儲藏的最佳時機,這時冰塊最為堅硬,且不易融化。到了夏天,炎熱使人心情產生煩躁,隨便塞一塊冰塊到嘴裡是不可避免的情況,所以冰塊能不能直接食用很重要,水質的選擇顯然是第一位。負責冰務的職工們首先選取一片水質好的開鑿地點,到了開鑿時節,成品冰塊均被送入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進行儲藏。
冰窖的選擇直接影響冰塊的存儲質量,冰窖的溫度越低,冰塊存儲的則越好。所以一般冰窖都會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8到10米修建地窖,一年四季內都不會很熱。冰塊入窖後,用稻草和棉被等鋪在冰塊上面,主要起到隔溫的作用。這樣,就像地下水能保持恆溫一樣,地窖內溫度常年都接近0度,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除了表面冰塊會融化一些之外,大部分冰塊都能存放到夏天。
大約到了唐朝末期,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根據硝石溶解於水會吸收大量熱的原理,古人學會了簡單製冰的方法。到了明朝,冰塊的用途更為廣泛,也有一些有錢人自己家就有冰窖,除了自己使用之外,多餘的也會外賣。但冰塊的儲藏成本依然很高,只有皇宮貴族或富商才能自備冰窖。
到了清朝,冰塊的使用不僅只是防暑降溫,和調節室內溫度的作用了。人們已經學會了用冰塊製作各種美食,如冰鎮酸梅湯、冰鎮綠豆湯等。難怪乾隆皇帝吃著冰鎮西瓜時都會雅興大發,都會和臣下們吟詩作對一首了。確實,在炎熱的夏天,能吃上一些清涼解暑的食物確實是一種享受。
人類對冰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避暑的方法老套一些,但卻是最健康環保的方法。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誰說在沒冰箱、沒電的年代,就沒有冰鎮西瓜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