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商網記者報導)由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和香港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共同撰寫發布的《2015年中國百貨行業發展報告》顯示:百貨業總體環境良好,但運行情況不容樂觀,業績下滑、利潤減少的企業不在少數,百貨業積極探索新商業模式,發展O2O策略成為共識。預測未來的百貨行業還是需要回歸經營商品的零售本質,擁抱網際網路,提升供應鏈效率,從消費者需求出發。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5年主要連鎖百貨企業經營情況》顯示,在已披露年報的49家百貨業上市公司中,近2/3企業銷售額下滑。
(數據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5年主要連鎖百貨企業經營情況》,統計了49家百貨企業的銷售情況,銷售總額達到5304.29億元,比2014年的4995.95億元增漲了300億左右,平均增幅負0.7%,比2014年的2.7%增幅明顯下滑了不少。門店增長率平均增幅為6.6%。2015年百貨及購物中心的門店數合計有1278個,比2014的1172個增加了100個左右。
49家百貨企業中,2015年銷售額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23家,相比2014年少了1家企業。其中,上海百聯以594.36億元位列首位,長春歐亞集團334.57億元緊隨其後,其後依次為山東銀座、大商股份、煙臺振華、武漢武商集團、王府井集團、重慶百貨大樓、銀泰商業、天虹商場等。
與2014年的榜單相比,前十名銷售額排名變化不大,去年的前十名仍有8席上榜,僅萬達百貨、百盛跌出前十,而銀泰商業、天虹商場晉級前十。其中上海百聯由去年的第7位上升到今年的第一;銀座集團由第一下滑至第三;長春歐亞集團保持在第二位。去年排名第十一名的銀泰商業排名上升2位排名第九。去年排名第15位的天虹商場上升5名排名第十。
從銷售額增長率上來看,49家百貨企業中,有4家增長率在10%以上,比2014年的8家減少了一半。其中增長率最高的是武漢中百百貨,達到了45.6%,接著是信譽樓百貨和長春歐亞集團,分別達到12.7%和12.4%。位於榜首的上海百聯集團增長率負0.7%。
根據武漢中百百貨2015年業績顯示,武漢中百2015年沒有新開門店,現有門店11家,收入31.23億元,同比增長45.6%。在2014年百貨業普遍困難的情況下,武漢中百百貨的增長幅度算是一個亮點。
49家百貨企業中,有31家百貨企業銷售額增長率出現負增長。其中,昆明百貨大樓負增長率最高,達到-18.4%,其次是廣州友誼,達到-16.8%。廣州摩登百貨、杭州解百等7家企業的業績下降幅度超過10%。
百貨零售業龍頭企業王府井,公司2015年度實現銷售208.67億元,同比下降3.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61億元,同比增長3.96%,現有門店31家。
摩登百貨公布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銷售額10.07億元,同比減少15.8%;毛利率為22.61%,去年毛利率為21.13%;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02.16萬元,同比增長116.97%。
百貨行業經營增長趨緩 情況不容樂觀
隨著物業租金不斷攀升,人力成本持續上漲,轉型投入壓力巨大的環境下,百貨行業整體經營增長趨緩,閉店潮也在延續,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2011、2012、2013、2014、2015年,全國150家連鎖百貨企業麾下分別閉店停業10、15、22、40、100家百貨門店。
萬達百貨變革調整,2015年關店46家,關閉濟南、唐山、江門、溫州、荊州等多個地區的嚴重虧損的門店,調整上海寶山、泉州、襄陽等地區的個別門店,壓縮經營面積。
百盛3年在中國內地關了9家門店,目前在中國33個城市擁有58家分店。
NOVO百貨曾經是中國時尚百貨的標杆,2015年已關5店,完全退出上海及武漢市場。目前門店總數只剩下10家左右。
尚泰百貨曾經跟著華潤萬象城闖中國,陸續開出3店,至2015年中期已全面退出中國內地。
究竟何種原因導致百貨零售業面臨如此困境,中研普華研究員張振認為,百貨零售業自身經營成本的上升導致利潤的壓縮,而成本的上升主要表現在勞動力、門店租金方面。另外,百貨零售業的經營模式也較為落後,仍採用「製造商—中間商—消費者」的模式,製造商對消費者的需求反饋不能做到及時有效。
傳統百貨店轉型呈現多元化
百貨經營模式舉步維艱。業內人士認為,轉型創新成百貨行業未來的發展之路。無論是向購物中心方向轉型,還是網際網路化發展,都是百貨企業在積極地探索一種可行的生存模式。隨著商業地產行業的不斷發展,百貨企業轉型也呈現多元化的現象。
(一)引入體驗式消費元素
加入體驗式消費概念逐漸成為百貨業的流行趨勢。據《2015年中國百貨行業發展報告》抽查的百貨店樣本企業中,85.5%在實體店增加了體驗式消費情況,只有14.5%的沒有加入,主要多用於餐飲,兒童業態,娛樂,服務。這一元素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客流量,提高了銷售量。
(二)買手制百貨及品牌集合店的興起
一個集合店或買手制百貨中的品牌少則十幾個多則上百個,能在購物中心店鋪數量有限的情況下,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品牌選擇。同時,有研究表明,與單品牌店相比,由於品牌更為多樣化,消費者在集合店裡停留的時間超過單品牌店3倍以上,促進了商品銷售額的增加。同時,採用集成店模式能夠減少店內每平方米的租金壓力和人員成本,大大提升商鋪的盈利能力。
(三)擁抱「網際網路+」 逐步融合線上線下銷售渠道
發展O2O策略成為百貨業的共識。按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和利豐研究中心的調查,超過5成5的受訪百貨企業已經開展電子商務業務,多達94.5%的百貨企業在門店鋪設了Wi-Fi,80%開設了二維碼,42%的受訪百貨企業擁有自建移動端手機APP,通過此進行促銷信息推送、商品銷售,為消費者提供如室內導購、餐廳預訂等附加服務;48%的受訪百貨企業已經涉足O2O,79.6%的企業已引入行動支付工具。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百貨零售業大致是由銷售型向服務型轉變的發展方向,發展為提供集購物、餐飲、休閒、娛樂為一體的購物中心,更好地聚客。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百貨零售業無論如何發展,百貨行業亟待轉型創新的發展趨勢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