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活動的啟動儀式非常高興,我代表祁縣老晉商『長盛川』『長順川』『長裕川』的渠家後人開辦的『渠家茶莊』,祝本次活動成功舉辦。」8月26日,在「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跨國採訪活動暨宣傳推介活動啟動儀式現場,85歲高齡的祁縣渠家第二十一代後人渠榮籙老人,格外欣喜。
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距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的祁縣昭餘古城,是我國2000多個縣中「資格最老」的古縣城之一,也是晉商文化的發源地。祁縣晉商大多以茶貿易為主,明清時期因茶商發達而鼎盛輝煌,成「居於鄉下,店設昭餘,商通天下」之勢。
走進昭餘古城,整條街道到處是庭院深深的明清建築。其中,位於古城東大街的祁縣名門望族渠家的大院,看起來像一座城堡。氣派的大門上方嵌有「納川」兩個大字,寓意「海納百川」,象徵財富的流動與匯聚,這也是渠家世代所推崇的家訓。
據介紹,渠氏祖上以小販小賣為謀生手段,經過多年辛勞,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到第14世渠同海(1723—1789)時,加入北上販茶的隊伍;第15世渠映潢設長源川、長順川兩個大茶莊,從兩湖採辦茶葉,創建了行程萬裡的駝隊,運茶到蒙古和俄國;16世渠長瀛開始在長江流域販運食鹽;17世「源」字輩時,渠家由茶葉轉票號,進軍金融業。
渠家因中俄萬裡茶道的興起、興盛而達到其生意成功的頂點,僅在家鄉的房產渠家大院就佔了祁縣半個縣城,時稱「渠半城」。渠家的商業成功史,也為「納川」兩字寫下了註腳。
穿過昭餘古城熱鬧的街市,在一條名為段家巷的小巷深處,有一座三面臨街、院牆高聳的高大建築,門楣上「長裕川」三字厚樸而雋永。這便是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原晉商十大財東渠家的長裕川茶莊舊址,也是晉商開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茶莊之一,院內鐫刻著「晉商萬裡茶路中心點」的石碑,印證了這處古老建築的尊貴地位和悠久歷史。
如今,這裡已開闢為「晉商茶莊博物館」。步入飛簷翹角的統樓內,古拙典雅、古意蕩漾的物品逶迤撲面,從未得見的茶瓶、茶罐、茶甕、茶匣、茶櫃……仿佛穿越時空呈供在眼前,百年晉商茶莊那些包裝古舊、封條字跡漫漶的茶品,還有辦茶、運茶、加工茶的實物古具,攜帶著晉商歲月的訊息,使人們得以從一件件茶莊遺珍上,感受到百年晉商之履,萬裡茶道之謎亦由此肇始。
17世紀中葉,俄國人只知道茶葉是「又苦又澀的樹葉」,並不了解其提神、克食、有利於消化的功能,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對俄貿易仍以絲綢為主,茶葉所佔比例不大。而茶葉貿易的逐步興起,得益於山西商人逐步發現商機、創造市場、引導消費的過程。
蒙、俄地區多為肉食民族,三餐吃肉,自然會有消化問題,而茶葉之中,紅茶暖胃,綠茶助消化。晉商發現並有意地引導了這一市場消費,直接將商號開設到恰克圖(俄蒙邊境的俄羅斯布裡亞特自治共和國南部城市),迅速打開了茶葉在蒙、俄地區的銷路,並藉由俄國商人之手,將茶葉運到整個歐洲。
在「晉商茶莊博物館」的展廳一角,有一本藍布皮、麻紙、線裝本的手抄本古書,這是渠家茶莊「長裕川」的《行商遺要》,書中所述正是「長裕川」南下辦茶、北上銷茶的原生態記錄,從湘西安化茶區的陸路、水路,以及所經過的村莊、城鎮,到行銷口外的各個要塞,《行商遺要》如同畫出一幅「茶葉之路」的地圖。
清朝末期,祁縣商業興盛時期,祁縣茶票莊遍及全國各地,信譽卓著,祁縣一度成為茶貿和金融中心。大玉川、永聚祥、長裕川、百川通、大德興、合盛元……都是萬裡茶道上赫赫有名的茶票莊,他們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內蒙古等茶產區以及沿線各大商埠碼頭都設有分號,創造了「貨通天下、茶通天下、匯通天下、德通天下」的商業傳奇。
晉商能夠抓住茶葉貿易的機會,主要依靠其以需求為導向、在全國範圍內獲得資源的能力。在長達200多年的茶葉貿易中,「長裕川」人以國內外茶葉市場為導向;以「川」字牌磚茶為名牌產品;以湖南、湖北茶山為優質生產基地;以「茶莊-茶行-茶農」為組織載體;以「行商遺要」為標準化操作規程的一條龍經營模式,使「長裕川」興盛百年而不倒,也是晉商萬裡茶路文化的一個閃光點。
昭餘古城作為萬裡茶道的重要節點和集散地,曾在中國茶葉史、東亞運輸史、東方文明史和國際貿易史上締造了流光溢彩的千秋偉業。而那些創造商業奇蹟的祁縣茶商也被贊為商賈翹楚、晉商楷模,他們視善舉為本分的思想,以及胸懷天下、勇於承擔、舍家報國、奉獻社會的商業精神,永遠值得後人敬仰與傳承。
「萬裡茶路是二三百年前,諸多晉商先輩歷經艱難險阻,流血流汗,一步一個腳印,用生命走出來的。我覺得,這次尋訪、重走我們山西商人開闢的這條商路,意義重大,特別是增強了山西在萬裡茶路申遺中的話語權。」渠榮籙介紹,既然是重走萬裡茶路,就不能缺了茶葉這個主題,「我們『渠家茶莊』為這次活動專門製作了200份『長裕川』牌渠家茶。」
渠榮籙表示,「長裕川」這個牌子在二百年後重現茶市,並且能夠成為重走萬裡茶路的禮品,他感到萬分高興與自豪。
山西晚報記者 張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