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包頭站
「南海子」碼頭,包頭是「塞上水碼頭」。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
鄉愁濃濃,
跨草原融匯晉蒙兄弟情誼
茶路迢迢,
因晉商崛起塞上水旱碼頭
當年,南方辦茶的晉商一路輾轉回到山西,稍事休整後,帶著印有自己商號的茶貨繼續北上。經忻州過雁門關到黃花梁,眼前出現兩條通往蒙古大草原的商路:一條經大同、陽高,過天鎮「便行橋」,前去「東口」張家口;另一條是過大同「懷德橋」後,一路向西,經左雲、右玉,去往「西口」殺虎口。走「西口」的商人,過殺虎口「不是丟錢財,就是刀砍頭,過了虎口心還抖」,歷經千難萬險後到達包頭。 作為北方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交匯的交通要衝,包頭無形中肩負著民族融合的重要使命。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包頭更是憑藉其得天獨厚的水陸交通條件,成為畜產、皮毛、糧食等商品的中轉地和集散地,號稱「塞上水旱碼頭」。在這裡,萬裡茶路也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它與草原絲綢之路、西口文化完美融合共通,成為一條商業貿易的大通路。 如果說晉商在南方產茶區的探索是一種創新,那翻越了千山萬水以後的晉商,更多的是冷靜思考。他們以包頭為支點,將生意輻射內蒙古、新疆乃至蒙古、俄羅斯。 11月23日、24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仍在繼續,採訪團一行過右玉殺虎口後,來到內蒙古工業重鎮包頭市。
包頭喬家金街。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
望輝煌:勤懇創新的喬氏家族
在包頭,從事對蒙生意的商人被統稱為「旅蒙商」,且以晉商為主,其中晉中祁縣喬家堡喬氏家族的經歷堪稱傳奇。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在包頭的走訪就從喬家金街開始。
喬家金街位於包頭市東河區財神廟與呂祖廟之間,是百年前喬家在包頭的商脈寶地。
「作為包頭最早的商號之一,『廣盛公』的創立者就是喬家發跡始祖喬貴發。」穿行在喬家金街,包頭文化學者、《老包頭記憶》編撰者高凌雲向採訪團說起了喬家的故事,他說「山西人來到包頭,喬家是必須要聊的話題。」
清乾隆初年,喬貴發背井離鄉走口外到包頭,遇到太原清徐徐溝秦肇慶,一見如故,兩人在西腦包合夥開設了草料鋪、豆腐坊,生意十分興隆。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他們在包頭東前街購買了數畝土地,興建了院落和鋪面,創立了商業字號「廣盛公」。
喬秦二人苦心經營,「廣盛公」穩步發展,但在一次生意中嚴重虧賠。喬家拿出多年積攢仍無力擺脫困境,所幸「廣盛公」向來善待生意夥伴,信譽久著,眾夥伴熱情支持。三年之後,「廣盛公」不僅還清全部債務,還贏利頗豐。清嘉慶二十三年,喬秦兩家把「廣盛公」改組為「復盛公」。
歷經兩代人經營,到喬致庸出生時,喬家家境已經比較富裕。清鹹豐初年,北方捻軍和南方太平軍起義,家族生意受到影響,喬致庸的大哥也一病不起,本來想以一介儒生終了的喬致庸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從清鹹豐初年到清光緒末年,喬致庸憑藉自己卓越的商業才能在社會動蕩、兵荒馬亂的清朝晚期把喬家生意推到了頂峰。
採訪團隨團專家、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介紹說:清道光九年,喬家在包頭財神廟街西口獨資開設「復盛全」。清同治三年,喬家又在財神廟街瓦窯溝口路西設「復盛西」。「復盛公」「復盛全」「復盛西」三大號皆下設典當、估衣、草料、糧店、錢業等不同業務的鋪面,共十九個鋪面,四五百名夥計。
清鹹豐年間,喬家在包頭南龍王廟一帶購置280畝土地,設為復盛菜園,僱用本地人精心種植和管理經營,種植的時令蔬菜一度幾乎壟斷包頭市場。喬家還在包頭開設有復盛油坊,復盛興、復盛和、通和長糧店,廣順恆、復盛錦、復盛協錢鋪等眾多字號。
從清乾隆年間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喬家在包頭的商號影響力遍及大街小巷,可謂「上至綢緞,下至蔥蒜」,它們滲透到了包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頭城也幾乎是環繞著復字號的商業網絡而築起。所以,才有了「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一說。
「復字號」稱雄包頭後,又有「大德通」「大德恆」兩大票號活躍於全國各大商埠及水陸碼頭,主要經營匯兌、存款、發行票據和代辦捐款等業務。不僅如此,喬家從清嘉慶年間就開始從福建武夷山辦茶,後改從湖南安化、湖北羊樓洞一帶辦茶,在當地購茶山、設茶廠、生產加工各種茶葉商品,再經水、陸路長途販運至全國各地及北方蒙、俄邊境進行貿易。
聞過往:揮之不去的晉商印跡
雖然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但身處喬家金街,整齊的商鋪林立,獨具晉韻的青磚牆和飛簷鬥拱的灰瓦頂映入眼帘,四梁八柱的磚雕、石雕和木雕,房簷下一串串大紅燈籠,再加上聽到的大多是類似山西方言的語言,隨處可見的山西小吃店,仿佛身處山西老家。
在這裡,採訪團一行見到了85歲的何懷義老人。1923年,何懷義的祖父何玉山從寧夏來包頭闖蕩,並且與人合夥開了「三義棧」皮毛店,「生意最好的時候,有100多間客房,養了100峰駱駝。」何懷義說,他的祖父和喬家曾是非常好的生意合作夥伴。
田建告訴採訪團記者,至新中國成立後,包頭仍有復字號復盛油坊、通和長糧店等。1950年,喬家的包頭商號開始進行清盤,東家們嚴守商規,維護信譽,無法收回的貸款放棄不要,出售各地商鋪兌現儲戶存款,妥善安置各號夥友。1951年,「大德恆」「大德通」停業。1953年春,喬家經營了二百多年的包頭商號全部關門停業。
離開喬家金街後,採訪團一行來到喬貴發當年發跡的西腦包,這裡現在僅剩一座高大的照壁,在夕陽中巍然挺立。附近不遠處是一片氣派的小區,名為「貴發山莊」,小區內一處景觀牆壁上寫著:「昔日豆腐坊·今朝美山莊——喬貴發,山西祁縣人,生於清代,家境貧困,青年時期於乾隆六年背井離鄉走西口……」
當年,喬家「復字號」領跑包頭商業,但在包頭做生意的晉商,遠不止喬氏一脈。
翻閱史料,包頭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晉商還有:定襄人梁如月創辦的「如月號」(這是包頭最古老的商號);忻州智姓開設的永合成店;保德王家的甘草行西碾坊;代縣上曲村人梁家的「復義興」;河曲董家莊田氏兄弟的糧油行田油坊;太谷陽邑村楊家的「十大雙」(即絨毛店「雙發公」,駝莊「雙盛億」,旅蒙行「雙盛和」「雙盛恆」「雙盛祥」「雙盛裕」「雙盛成」,珠寶店「雙順祥」,靴鋪「雙盛德」,茶莊「雙盛茂」);聞喜裴家的旅蒙行「忠厚和」;定襄侍陽村人牛家的皮毛行「廣恆西」以及代縣李家河路店「復新和」等。
「遠離家鄉忻代州,學會蒙話草地走。換回皮毛賺大錢,千裡迢迢奔包頭。」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當年以晉商為主的旅蒙商人的情況。
11月24日,採訪團一行見到了84歲的晉商後裔郭孝英老人,他曾擔任包頭市郵電局黨委書記。據老人回憶:以前的包頭,有不少以商號命名的街巷,如「大順恆巷」「永合成巷」「復聚成巷」等,還有「代州營子」「忻州營子」「定襄巷」等以聚居人祖籍地命名的街巷。
「當年太谷商人來包頭做生意,定坤丹、龜齡集酒是必帶,所以包頭以前還有條老胡同就叫『龜齡酒巷』。」郭孝英說。
郭孝英提供的一本《包頭歷史文獻選編》中寫到:包頭原有九行十六社,其中的「蒙古行」「自康乾之世,漢人來包,與蒙古人貿易者,謂之蒙古行」,「為包商業發達最早之一,當清末迄民九以前,為此業最盛時期,每年營業總值有達三十萬兩以上者」,「業此業者以山西人為最,其運往蒙地之主要貨物為磚茶、曲綢、布匹、糖味、生煙、鼻煙、米麵等」。
晉商輝煌的背後,是我們現在從書本、數字中無法感知的艱難。近300年的時間裡,他們龐大的駝隊從綿延數千裡的商路上走過,茫茫草原和戈壁上充滿了艱辛與磨難,自然災害、土匪劫道,還有語言不通,可謂「富貴險中求」,在一場場以生命為代價的財富博弈中,晉商們憑藉其智慧、勇氣才得以站穩腳跟。
問日常:息息相關的茶路繁忙
初冬的內蒙古,氣溫驟降。採訪團一行來到了包頭南海子碼頭,這裡曾是包頭的「官渡」主碼頭。
入口處一塊「流凌期間禁止通行」的牌子阻止了車輛的前進。步行入內,渡口邊停靠著一艘作業船隻,寬闊的黃河河面上,大塊大塊的黃色冰塊順著水流向下遊流淌著。
南海子碼頭是從上遊可達青海、甘肅、寧夏,下遊可以到山西的保德、偏關,一直延伸至晉商的西大門磧口。每年的清明時節到立冬之時是水運高峰,來往的船筏川流不息。在水旺期間,僅南海子碼頭過往的船筏就達千餘只,年運貨量高達50萬噸,運送的貨物有皮毛、藥材、糧食、糖茶、五金雜貨、布匹等上百種之多。
高凌雲感慨:「毫不誇張地說,當年這裡可謂千帆過盡,場面非常壯觀,是當之無愧的水旱碼頭。」
正因如此,包頭也成了南方茶葉進入草原的一個重要環節。
內蒙古當地有句諺語:「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茶對當地人有多重要?在牧區,人們習慣於「一日三餐茶,一頓滿足飯」。每日清晨,主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鹹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熱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噴噴的奶茶,表示對客人的真誠歡迎。
一個距產茶區幾千公裡的地方,茶可以令當地人如此依賴,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萬裡茶路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沒。
據史志載,清代初年,包頭還只是個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牧區。清康熙後期至乾隆二年,晉陝人「走西口」陸續來到此地,形成村落。隨著商業的發達,帶來了人口的集聚和城鎮的發展。清嘉慶十四年,包頭村改為包頭鎮,才漸漸有了城市的規模。
到了19世紀40年代,在中俄邊貿城市恰克圖,茶葉已位列中國對俄貿易商品的首位。茶葉貿易的繁榮,源於草原民族對茶葉的巨大需求。茶葉不僅是生活必需品,還在貿易中充當貨幣角色,「行人入其境,輒購磚茶,以濟銀兩所不通」。在草原上,「羊一頭約值磚茶十二片,或十五片,駱駝十倍之」。
包頭市地方史專家張貴所著《包頭史研究》書中記載:
「通往恰克圖的茶路主要從張家口經多倫至恰克圖,亦有經多倫、庫倫至恰克圖。而多倫西行至包頭亦為重要的茶路,俗語說『東口到西口,喇嘛營(多倫)至包頭。』」
「康雍年間包頭的旅蒙商開始將茶葉輸往蒙古族駐地和俄羅斯。道光年間歸化城(呼和浩特)大盛魁設三玉川茶莊,在湖南產茶地自採自製磚茶,其產的二四磚茶銷至包頭等地。」
「包頭存放茶業的貨店有廣恆西、復新和、義和永、義同厚等。經營茶等雜貨的為雜貨行,曾有商號源順泰、德順成、天合永、永順恆、如月號等80餘家。包頭曾有茶莊雙盛茂、仁和茶莊、福昌公、正大茶莊、復德和等。」
2015年的萬裡茶路文化遺產保護推進會上,包頭市與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以及二連浩特市4座城市被列為萬裡茶路申遺節點城市,這也肯定了包頭在萬裡茶路上的意義與地位。
大戲臺
幾句話裡,
滿是深情厚意聲聲「好相與」
一座城中,
遍布西口文化處處「晉味兒」
採訪團來到晉商後代郭孝英(中)家了解當年晉商的故事。
西口文化研究會會長鄭少如(中)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切源頭:環境所迫的走出「西口」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有三次大規模的移民潮:「下南洋」「闖關東」「走西口」。提及包頭的歷史變遷,「走西口」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年「走西口」浪潮可分為兩支大軍,一支是經商作賈的「旅蒙商」,另一支是墾荒種地的「雁行客」。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尤其是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被稱為「丁戊奇荒」。
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不得不離開故土,再加上清康熙三十六年以後清政府取消「禁留令」,允許荒地邊民通貨貿易,準予晉陝農民口外種地,有了政策的扶持,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走西口」的行列中去。
另一方面,「西口」外土地遼闊,沃野良田一望無際,蒙古民族的寬厚豁達也是主要的原因。草原人民敞開懷抱,接納和包容了這些漢族同胞。
這樣規模的移民遷徙,大大改變了內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遊牧文化相融合,也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
「融合就是『走西口』的晉陝冀等中原漢民族學會牧羊養牛、熟皮子擀氈、射箭拉弓,部分定居下來的遊牧民族學習耕種農田、圈養牲畜、燒火做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成就。」包頭西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漫漫西口路》系列作者潘復生如是說。
念情分:地遠情深的晉商後代
清光緒年間,郭孝英的祖父郭全和從山西晉中祁縣張北村走口外謀生,後在祁縣商人所開的「復聚成」糧油商號做掌柜。
「那個時候走口外,已經不單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了發展。當時的包頭已經是皮毛、糧食等物品的重要集散地了。祖父所在的『復聚成』是市口店,是做糧食『虎盤』的,買空賣空,有點類似現在的『期貨』生意。祖父因著山西人特有的精明遠見和勤勉敬業,受到了東家重用,被人稱為『郭神仙』。他任掌柜期間,『復聚成』很快成了包頭較大的商號。」郭孝英說,「復聚成」東家對郭全和非常信任,給了他身股一股二釐,祖父自己也投資過糧油店。
雖然身在包頭,但郭全和一直心繫家鄉。聽說祁縣張莊的延壽寺破敗,他帶頭捐資重建了延壽寺,寺中現存重建碑記至今可看到郭全和的名字;同時,他也記掛著同在口外的老鄉,為包頭東北門外整修祁太義墳捐資。
郭孝英說,上世紀50年代「通和長」關閉後,許多山西籍的商人返回了家鄉,但是他們一家因為繼祖母是當地人,選擇留了下來。
2005年、2006年,郭孝英一家人曾兩次回到故鄉祁縣,並於2006年向延壽寺獻了銅匾和紀念刻石。從那之後,郭孝英和老家人一直保持著書信的往來問候。「也越來越懂得了『地遠情深血濃於水』的道理。」他說。
守文化:情深義重的山西相與
「山西的相與們,你們好!」
11月24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見到鄭少如時,這位84歲、精神矍鑠的老人,用了這樣的「開場白」。
「相與」在山西方言裡,一般指因往來熟悉產生的可靠朋友,對晉商而言,指的是生意夥伴。能講出「相與」一詞,足見鄭少如對山西、對晉商的了解。
1937年出生的鄭少如,父親是鑲黃旗滿族,母親為蒙古族名門後裔。
鄭少如自小熱愛文學,1997年以高級農藝師身份退休,退休前一年組建了包頭大漠文化藝術中心,出任理事長;2003年組建西口文化研究會,出任會長,後創建西口文化學說。同年,鄭少如開始自費出版《西口文化》(雙月刊)雜誌,一直堅持到2015年,每期約8—10萬字,3000多冊,信息量非常大。
8年時間,鄭少如的《西口文化》從歷史淵源、社會發展、文化變遷、人文精神、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找到了理論依據及發展的脈絡,尋根溯源,梳理了包頭這座移民城的前世今生。《西口文化》的出版,受到了許多圖書館的關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上海文史館、瀋陽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及內蒙古多數盟市博物館、圖書館等都收藏了它。
「西口文化的底色就是山西,通過這些年的工作,也讓我更加了解了晉商的歷史。」鄭少如說,在包頭,山西是怎麼也繞不開的緣,與山西打交道的20多年,她曾6次去河曲,多次前往晉商故裡晉中市,並且多次重走西口路,是一位典型的「山西通」。
其實,鄭少如本人經歷非常坎坷,她為「西口文化」的付出用語言難以表述,但她在說到自己的時候,只是輕描淡寫,唯獨說起山西相與時,和山西老鄉通話時,顯得特別開心,她說「山西人實誠,好打交道,文化底蘊深厚。」
說影響:融合共通的鄉情鄉音
兩天的時間裡,採訪團見到的幾乎每一位包頭人(主要集中在東河區),都和山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高凌雲祖籍呂梁興縣;潘復生祖籍忻州;郭孝英祖籍晉中祁縣;採訪團幾次吃飯的飯店老闆都是山西人,就連路邊隨便一家小賣部的老闆,問起來祖籍都在山西。
「毫不誇張地說,包頭東河區(包頭最老的城區)裡,80%以上的人祖籍都在山西,或者在山西有親戚。」潘復生告訴採訪團記者。
而一直以來,令採訪團記者聽著「親切又熟悉」的方言,其實就是「包頭話」,它特指流行於包頭市東河區等區縣的晉語——包頭方言(包頭人習稱為「此地話」),屬於晉語大同包頭片。
民國《包頭市志》卷七「風俗」中提到:「包頭市五方雜處,語言極不統一,除蒙人用蒙語外,漢人亦有熟悉蒙語者。至於漢話則方言不同,四鄉居民,由河曲移來者最多,故河曲話為最普通。奎於市城則忻縣、定襄、祁縣口音為多,又雜以太谷、府谷語言,統謂之山西話。」
不僅如此,包頭當地人的飲食中,除了內蒙古的牛羊肉、奶製品外,有山西特點的莜麵、大燴菜也是日常。有一家飯店老闆告訴採訪團記者,他們做燒賣皮的麵粉都是專門從晉南買回來的,「晉南麵粉筋道,而且老一輩傳下來就是這麼做的。」
潘復生說,以前在財神廟前的大戲臺,每逢春節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都有商人布施求財,給財神爺唱大戲,唱得最多的就是山西梆子,比如晉劇《打金枝》之類,所以很多包頭人都會哼唱幾句晉劇。
還有包頭和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流行的二人臺,也是典型內地文化與草原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它的雛形就是晉劇、秦腔等內地的秧歌、道情、社火碼頭等曲調,結合這裡的蒙古曲兒及蒙古族民歌的音樂語言和戲劇化裝漸漸演變出來的,深受當地百姓喜歡。
由此可見,「走西口」的山西人對今日包頭的文化歷史民俗等各方面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一座隨處可見、可聽、可嘗到「晉味兒」的城市。
尋訪結束離開包頭,回頭看這座現代化鋼城在朝陽下充滿生機,祖輩當年趕車、騎馬、牽駱駝的情景像一幅剪影隱入其中,並不模糊,而是像地標建築那樣聳立,更像一顆指路照明的珍珠,靜靜指引著方向。
新中國成立後,在新的經濟形式下,包頭已經成為一座伴隨國家重點項目建設而逐步發展壯大的工業城市,擁有內蒙古最大的鋼鐵、鋁業、裝備製造和稀土加工企業,是國家和內蒙古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稀土、新型煤化工和裝備製造基地,被譽稱「草原鋼城」「稀土之都」,並於2005年首批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是全國20個最適宜發展工業的城市和全國投資環境50優城市之一。
據了解,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山西人踏著當年先輩的足跡來到包頭,參與新時代包頭的建設,他們秉承「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和衷共濟、務實經營、經世濟民」的晉商精神,與原來的「相與」後代們一起,與千千萬萬個包頭人一起,共謀新時代更大的發展。
圖說
復盛公,
艱辛足跡見證晉商輝煌
包頭城,
偏僻村落變身經濟重鎮
「南海子」碼頭,讓包頭成為「塞上水碼頭」。
包頭的財神廟,喬家金街就位於包頭市東河區人氣旺地財神廟與呂祖廟之間。
「復盛公」是包頭最古老的商號之一。當年,祁縣人喬貴發在包頭的西腦包從賣豆芽、豆腐等起家,積累了資金,在包頭興辦起「復字號」的油坊、糧店、票號等。
採訪團來到喬家金街,這裡是百年前走西口來的晉商喬家在包頭的商脈寶地。
如今,東河區正藉助「喬家」的歷史文脈,在舊城改造中以「喬家金街」命名,改造北梁老城區,以提升東河老城區的景觀效果和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包頭尋找晉商足跡,第一站就來到位於包頭市東河區的喬家金街。這裡是當年走西口來的晉商喬家在包頭的商脈寶地,周邊眾多廟宇和諧相處,是包頭市早期的文化、宗教、商貿聚集地。如今,東河區正藉助「喬家」的歷史文脈,在舊城改造中以「喬家金街」命名,改造北梁老城區,以提升東河老城區的景觀效果和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貴發山莊」所在地曾經是喬家舊址,現在已經看不到喬家當時的宅院,但在「貴發山莊」裡的一角還記載著「昔日豆腐坊今朝美山莊」的創業故事。
西腦包大照壁,喬貴發當年就在這附近做生意。
喬家金街的大茶壺。清代,山西人走西口至口外包頭者成千上萬,其中雄居包頭商幫之首的十大晉商持續時間長,資產雄厚,為老百姓所熟知。他們曾經在包頭創造了晉商文化的輝煌,開發了內蒙古西部邊陲,是包頭由村落變為城鎮的歷史參與者。其中喬貴發就是晉商中的代表,喬家歷經風雨坎坷,在包頭苦心經營百餘年。到了清朝光緒年間,經過大批晉商的努力,當時的包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北商業重鎮」「水旱碼頭」「糧食、皮毛、藥材的集散地」。新中國成立前,把包頭說成是我國北方地區商業經濟中心,一點兒也不誇張,水路、旱路、鐵路都在這裡連貫,當年的興旺情景可見一斑。
喬家金街裡擺放的喬貴發曾經使用的磨盤。
在貴發山莊一角,還記載著「昔日豆腐坊今朝美山莊」喬貴發的創業故事。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琴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視頻拍攝|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通訊員 曹玉 郝智暉
視頻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趙亮
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閆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