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嶽陽市史志辦主任何培金老先生退休後一直從事聶市茶文化研究。圖為何老先生為來訪者講解茶文化。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 攝
羊樓洞:逢亂世罹戰火晉商打造新基地
羊樓洞的明清石板街。
地處湖北省赤壁市
有「中國青磚茶之鄉」
「中國米磚茶之鄉」
「世界茶業第一古鎮」盛名
治學須交三哲友,喝茶要選五年陳。一生最愛清平日,做個羊樓洞裡人。
清鹹豐三年(1853),洪秀全率領的太平軍攻佔南京在內的長江中下遊地區。作為恰克圖市場主要茶源地的閩北迭遭戰火,晉商設在武夷山的茶場被戰火阻斷,造成茶葉產量銳減,收購價格大幅上漲。清政府為鎮壓太平軍實行「釐金」制度,由武夷山遠距離運輸的成本顯著增加,晉商損失慘重。喬家、渠家、常家和「大盛魁」等茶商財東審時度勢,決定在以前雖已開發、但並未高度重視的兩湖地區打造新的茶葉基地。
晉商各家迅速注入大量投資,擴大茶田,並精心傳授栽植和加工技術,很快形成了以羊樓洞為中心的外貿新茶源地。這一舉措,是近代茶葉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大變遷。這使得兩湖地區有了大規模的茶園栽培,也迅速地推廣了紅、綠茶和磚茶的加工工藝。
9月19日,山西晚報重走晉商萬裡茶道採訪團來到了湖北省赤壁市,近距離探訪湘鄂交界處的羊樓洞古鎮,感受晉商雲集的茶葉重鎮的魅力。
羊樓洞老街街景。
世界茶業第一古鎮 運茶車轍今猶在
每一片葉都很輕,輕得可以停下一隻蝴蝶和春天的翅膀;每一片葉都很重,重得可以承載中國赤壁以及一個叫羊樓洞古鎮的山水。
採訪團來到羊樓洞,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灰瓦白牆的溫婉建築,還有不遠處傳來潺潺的流水聲。這個鎮並不大,是個四面環山的彈丸之地;石板街也不長,遺存的街巷還不到一千米。但,羊樓洞的古樸和底蘊,以及與晉商的不解之情,讓人倍感親切。
羊樓洞不僅是「中國青磚茶之鄉」「中國米磚茶之鄉」,更被國際茶葉委員會命名為「世界茶業第一古鎮」。6世紀,這裡的茶葉就隨商人的駝隊,沿「絲綢之路」傳入中亞。明清之際,隨著制茶業的不斷發展,羊樓洞集鎮隨之而興。極盛時,有晉、徽、粵、湘、贛、鄂等「六幫茶商」匯聚,開設茶莊二百餘家,人口近四萬人。古鎮有五條主要街道,幾百家商旅店鋪。羊樓洞青磚茶遠銷海外,成為「兩湖茶產製造中心」「鄂湘贛三省茶葉產銷集散中心」「中國大茶市」,素有「小漢口」之稱。
羊樓洞鎮現在的廟前街、觀音街仍保存著明清石板街的古風貌,尚有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老商鋪和古宅院。石板街長2200米,伴有數條丁字小巷。街面全部以青石鋪設,當年運茶的車轍深槽隨處可見。
六幫茶商聚此地 晉商佔大半江山
沿石板路行走,遠處一座高牆大院吸引了採訪團的注意力。走近一看,牆上牌匾寫著「長裕川茶莊遺址」。介紹寫道:民國十二年(1923),山西祁縣商人渠氏在此投資興建長裕川茶廠,該茶廠當年生產、壓制磚茶設備較為先進,以機械制茶為主。年生產磚茶4000擔。長裕川為百年老店,主要生產青磚茶、紅茶。(註:後經隨團專家田建糾正:晉商渠家至此地經營茶葉,時間應為1795年,1923年應是實現機械化生產的年份。)
抬眼細細打量這座曾經屬於晉商的茶莊,感慨萬千。雖內裡已經荒草叢生,但明顯高於周圍建築的大門高牆,讓人仿佛又看到其當年的輝煌。赤壁市茶促會副秘書長饒潔告訴記者:「在清朝及民國時期,漢口有六幫茶商組成的茶業公所。這六幫茶商,按照地域分,是晉商、徽商、粵商、湘商、贛商及鄂商。羊樓洞的茶商群體,六幫茶商均有涉足。所產之茶,大宗銷往內蒙古、新疆、甘肅、陝西、寧夏,以及俄國等地區和國家。僅晉商,就有旅蒙大商家『大盛魁』,祁縣渠家、喬家、何家,榆次常氏、孔家,太谷曹家,平遙朱家等大商號在此設莊辦茶。」
在六幫茶商中,晉商佔據大半江山。清光緒初年,是羊樓洞磚茶生產的極盛時期,茶莊達八十餘家,兩湖地區的茶山和茶莊幾乎為山西商人所壟斷,每個茶莊擁有數十萬至百萬不等的雄厚資本。晉商為外銷而專門壓制茶磚,每年收購老青茶34萬擔。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又發明了種鐵壓機,增大了壓力,還改變了產品包裝及外表形象。
當年,晉商與當地民眾的合作模式是怎樣的呢?饒潔介紹:「晉商在羊樓洞的主要業務是收購毛茶、購置安裝壓茶設備、監督加工、包裝和運輸。當時均以手工生產為主,所用工具以竹木器為主,以松柴、薪炭為燃料。晉商不僅參與了芙蓉山(松峰山)一帶的茶葉生產,並且支配了茶農的加工過程,與茶農之間形成了監製與包買的供需合作關係,把兩湖地區變為外貿茶葉的經營基地,甚至買地修建私屬的作坊、倉庫和商號。」
無處不在「川」印記 與山西的不解緣
在採訪的過程中,採訪團發現大部分磚茶都壓印有「川」字,很多晉商茶莊名字也都與「川」有關。這是為什麼呢?
赤壁市萬裡茶道研究院研究員馮曉光介紹:「川」字牌青磚茶為百年品牌,其由來與古代聖賢有關,與地名有關,也與羊樓洞當地的三股泉水有關,是「人傑」與「地靈」相融合的神奇產物。
羊樓洞最早與「川」字有關的商號,是「大盛魁」開辦的大玉川茶莊(後改名三玉川)。據內蒙古文史資料第十二輯《旅蒙商大盛魁》記載:「著名旅蒙商『大盛魁』投資設立的三玉川茶莊,其據點就設於湖北蒲圻縣羊樓洞。採茶的地方有三處:湖北蒲圻羊樓洞、蒲圻縣與湖南臨湘縣交界的羊樓司、臨湘縣的聶家市。」
同時,「川」字商號與山西祁縣渠家大院也有淵源。渠家大院門樓頂端有非常醒目的「納川」二字,有海納百川之意,既代表「聚財」,又寓意「包容」。渠家基業創辦人、第十四世的渠同海(1723—1789),字百川。清乾隆中期,渠同海前往包頭謀求發展,購置十餘頃土地,獨資經營菜園、糧食、油麵、茶葉,兼營錢業生意,渠家從此發家。渠同海以「長源本晉川榮華萬世年」十字,作為其孫子輩以下輩分的世系排名。後來渠家在羊樓洞開辦的茶莊大都與「川」有關,也與輩分世系有關,如「長源川」「長盛川」「三晉川」「宏源川」等茶莊。
此外,「川」字商號也與赤壁別名「蓴川」有關,蒲圻縣,也有蓴川之稱。非常巧合的是,羊樓洞有觀音泉、石人泉、涼蔭泉等三股天然泉水,流經茶鄉古鎮,竟然也成為「川」字象形。
祖籍山西的七旬老人念念不忘家鄉情
從羊樓洞古鎮出來,不遠處山腳下,有一處碧水盈盈的四方小池。細一看,池底有噗噗向上冒出的小氣泡。這便是羊樓洞有名的天然泉——觀音泉。觀音泉位於松峰山與馬鞍山之間的峽口上,是古代蒲圻48個名泉之一。觀音泉清澈見底、味道甘甜,無論是名氣,還是水質,在48個名泉裡,都是數一數二的。
據當地人介紹:沒有自來水的年代,觀音泉是古鎮居民重要的飲用水源,也是很多茶莊加工磚茶的水源。沒有冰箱的年代,整個夏天,每天來觀音泉打水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幾乎每一個古鎮上的人,都是喝觀音泉的水長大的。
年過七旬的劉萍,是赤壁禪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多年來一直守護觀音泉。劉萍女士祖籍是山西太原,祖上為清政府專管發放票引的官員。談及觀音泉,劉萍動情地說:「這裡是世界茶葉第一古鎮,之所以這麼稱呼,取決於晉商當年的影響;取決於制茶時用觀音泉,有利於珍藏和保留藥用價值。這個泉就是晉商、我們山西人的一本厚厚的家書。這片財富是晉商的財富,將來也要交還給我們厚德載物的晉商。」
所謂茶人是什麼?劉萍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就是老茶根、老味道、人厚道、茶地道。人不厚道,做出多少茶都會賣不出去。所謂茶和天下,就是要利國利民。做茶文化,一定要將茶和健康聯繫起來,健康要和養生聯繫起來,這樣才能一脈相承。單純做茶商沒有意義,確保好的產茶原材料,優質的產茶工藝,保障品質,才是最好的傳承載體。」
聶市鎮:老宅院舊墳冢見證晉湘兩地情
聶市古建築群。
地處湖南省臨湘市,
自唐宋以來即盛產茶葉,
既是茶馬古道南方起點之一,
又是「中俄萬裡茶路」湖南段的重要節點
一位華夏始祖,發現了這裡一片樹葉的神奇;一族先秦瑤民,開創了全國植茶制茶的先河。一個貿易市,成就了唯一因茶設縣的歷史;一座千年古鎮,揚啟了萬裡茶道的風帆。
湖南省臨湘市聶市鎮自唐宋以來即盛產茶葉,久負磚茶製作之盛名。在清同治、光緒年間,臨湘的茶田約佔全市一半的耕地。聶市既是茶馬古道南方起點之一,又是「中俄萬裡茶路」湖南段的重要節點。它與安化縣「中國黑茶第一鎮」小淹鎮齊名,茶文化遺蹟猶存。2008年,聶市鎮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評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鎮」。9月19日,重走晉商萬裡茶道採訪團一行來到臨湘磚茶博物館以及聶市鎮,重走晉商老街,聽晉商後裔、年逾八旬老專家講那過去的故事。
聶市鎮的街道有的已用晉商命名。
因茶而興,因茶而名
湖南省臨湘市聶市鎮位於湖南省東北部,聶市河從鎮中穿流而過注入黃蓋湖,從黃蓋湖能到達長江,過去商船從這裡能直達漢口。如今的聶市鎮連接京港澳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聶市自唐宋以來即盛產茶葉,久負磚茶製作之盛名。據臨湘磚茶博物館記錄:明末清初,臨湘盛產青磚茶(也稱老青茶)。清代初、中期,「絲綢之路」衰弱,萬裡茶路興起。晉商在臨湘收購茶葉製作茶磚,以東西兩路外銷至恰克圖,此後晉商在臨湘設茶莊120餘家,並在莫斯科及西伯利亞等國外10多個城市設立分莊。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臨湘經銷茶葉總量達3600噸。
聶市曾因茶而興,因茶而名,是探尋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隨著戰亂由盛轉衰。如今,這裡因茶文化在新常態下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聶市人重新開啟了復興「千年茶鎮」的新徵程。
晉商後裔追憶「天順長」
在臨湘磚茶博物館,重走晉商萬裡茶道採訪團對當年在臨湘業茶的晉商後裔王永憶進行了專訪。王永憶和其丈夫,講述了生身父母張益恭夫婦和一百多封家書的故事,回憶祖父張稷在臨湘業茶的家史。
晉商後裔王永憶(右二)回憶先輩在臨湘業茶的家史。
張稷,字社安,清同治八年(1869年)出生,山西榆次南關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22歲的張稷隨同晉商來到臨湘業茶。他先後在臨湘聶家市、羊樓司和湖北蒲圻羊樓洞等地,與人合夥創辦了「天順長(昌)」茶莊。民國初年,張稷一人買下羊樓司總號「天順長」,實行股東交換,保留原「天順長」莊號。不久,正逢粵漢鐵路通車,張稷毅然將「天順長」茶莊遷移到尖山鋪,並在聶市、羊樓洞、安化等地設有分號。在張稷的苦心經營下,「天順長」一直經營到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後,併入臨湘縣茶廠聯營處。
1938年,張稷將第三子張益恭(王永憶的生父)從山西召至臨湘羊樓司,接管「天順長」茶業。1959年,張稷病故,葬於羊樓司單家山,享年90歲。
張益恭以龍窖山茶區的高山茶為依託,將「天順長」茶業辦得風生水起,新建茶莊3000多平米。每年茶市旺季,來自江西修水、上饒等地的包工頭帶著幾十上百號僱工,來茶莊攬活。加上當地揀茶女工,多時茶莊僱工達到五百多人。
1952年,張益恭回到山西榆次,出生只有20天的王永憶被羊樓司尖山街上的木匠王貴雲收養,取名王永憶,意在永遠懷念張、王兩家這一血脈情誼。據王永憶講述,當時,父母拋下自己實屬無奈。政策變化,誰也不知道回鄉後的境況如何,再加上擔心孩子難抵長途的舟車勞頓,張益恭只得忍痛留下幼女。
1982年,張益恭多方打聽和投寄書信,才與王貴雲老人溝通,聯繫到了自己在羊樓司的女兒王永憶。2018年,張益恭病逝於山西榆次,享年96歲。王永憶珍藏的一百多封淚漬斑駁的家書,記述了山西榆次和湖南臨湘,張、王兩家半個多世紀的親緣情分。
聶市老街上看晉商豪宅
離開臨湘磚茶博物館,採訪團一行來到聶市老街,遠遠地就聽到歡快的鑼鼓聲。循聲而去,在一座名為「同德源茶莊」的老建築前,一群身著紅色上衣的阿姨們,面帶笑容,用情地敲擊著鑼鼓,列隊歡迎來自遠方的採訪團。臨湘市萬裡茶道申遺辦曹海燕介紹:「大家正演奏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聶市十樣錦』。這是當年民間藝人與來自山西、江西等地的茶商、茶工,合編的一套吹打音樂。每段樂典以打擊樂曲牌與吹奏樂曲調相連綴,旋律歡暢優美,有著濃鬱的鄉土、地方色彩。」怪不得有山西鑼鼓的味道,在此時此地聽來,別有一番韻味。
聶市老街歷史悠久,有眾多過百年歷史的古建築群。老街上的商號、店鋪遵從著「前店後宅」的模式,全為馬頭、金山高聳的封火牆,青磚碧簷,條石奠基,廳堂方磚鋪地,居室木板鑲就,三進、五進不等。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磚雕)」被廣泛應用於門窗、屏風之上,花鳥蟲魚、歷史人物活靈活現。其中,位於臨湘市聶市鎮向陽巷的「同德源茶莊」,就是聶市鎮保存較為完整、且價值極高的古商鋪建築之一。
作為此次歡迎採訪團的「根據地」,古樸的「同德源茶莊」變得熱鬧起來。曹海燕告訴記者,「同德源茶莊」修建於清光緒年間,是兩層磚木結構、號稱「聶家市第一豪宅」。側立面為風水門,正立面大門卷棚,正立面上層漏窗,雙天井院,中間有過院,過院柱礎,二進騎門梁裝修精美,天井院裝修,什錦窗有暗八仙、戲劇故事等,有獅象、草花龍、笛子等,共六扇。側院花園、閣樓帶迴廊。
晉商與當地人情誼深厚
在「同德源茶莊」後院,曾任嶽陽市史志辦主任、退休後一直從事聶市茶文化研究的何培金老先生接受了採訪團的採訪。
83歲高齡的何培金精神矍鑠,談起當年晉湘兩地情誼,老人倍感親切,他為記者細細道來:「明清時期,聶市本地人將茶房、茶莊租借給晉商,由當地人負責茶葉採摘、製作,而晉商負責茶葉技術傳播及銷售。當時,在聶市辦廠經商的晉商有二百多人,大多是太原、太谷、臨汾人,晉商在聶市創辦的茶行有『聚隆』『大川』『大湧玉』『天順長』『悅來德』等二十多家。聶市地勢低,四季水運方便。晉商將聶市茶就地加工成磚茶後,以雞公車推至近在咫尺的聶市河邊,由土地巷、康公廟等六個碼頭下到聶市河裝船,經黃蓋湖入長江……」
談及晉商在當地的影響,何培金老先生感慨:晉商在當地的口碑非常好,不僅誠實守信,還熱心公益,經常捐款建橋修路。隨後,老人講述了一則關於晉商長盛川渠家與當地商人方志勝的故事,集中展現了當年晉湘兩地的深厚情誼。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部分聶市人造反,打家劫舍。晉商渠家十分忐忑,臨走時將一大箱交由講義氣的方志勝保管。兩年後,渠家再回聶市,方志勝原封不動地將大箱歸還。渠家打開大箱,滿箱的金銀珠寶原封未動。作為感謝,渠家願意分一半給方志勝,但被婉拒。渠家遂抓一捧作為報答,幾經來回,方志勝只好收下。這一筆錢助力方家從此發家致富,成為名列前茅的當地富豪。
在何培金的故事裡,最後一則最讓人動容:聶市當地曾籌錢買下一座荒山,專門為在此務工的普通外來商人(大部分為山西人)設置墓地。墓地設立「三不原則」:不準在山上放牧;不準砍伐樹木;不準安葬本地人。多年過去,這座山雖在抗日戰爭中被侵佔,但依舊是見證晉湘兩地情誼的「老證人」。
羊樓洞的水陸門戶:趙李橋與新店
羊樓洞老街兩側保留著清代、民國時期的老商鋪和古宅院。
如果說羊樓洞是茶葉生產加工的集散地,那麼新店和趙李橋,便是羊樓洞的水陸門戶。趙李橋,位於湖北省赤壁市西南,與湖南省臨湘市接壤,素有「一腳踏兩省,雞鳴聞三鄉」之稱,歷來是湘、鄂、贛三省五縣的交通要道和通商口岸。
從羊樓洞生產、加工出來的茶葉、茶磚,先僱腳夫用獨輪車運至其西北5公裡遠的趙李橋鎮。趙李橋北距新店鎮還有12公裡。
古鎮羊樓洞,素有「青磚茶鄉」之稱,也是馳名中外的「洞茶」故鄉。
夏秋盛水季節,新店以上的河段上溯到10公裡的張家嘴(趙李橋以北約1公裡處),這一段可以行小船。羊樓洞的茶,可用獨輪車從羊樓洞的北山出發,運入七裡衝峽谷,到張家嘴即由商行安排裝船,轉運到新店。冬春枯水季節,張家嘴河段不能行船,全程就靠獨輪車陸地輸送,運到楓樹嶺出峽谷,然後向北順新溪水道一直運到新店。運茶箱包到達新店後,由當地轉運商行在泥灣碼頭安排赴漢口的大木船,分別從小船小車上卸載轉裝,然後揚帆啟運出江。
山西祁縣幫商人渠氏在羊樓洞投資興建長裕川茶廠為百年老店,主要生產青磚茶、紅茶。
9月19日,重走晉商萬裡茶道採訪團來到趙李橋和新店,看晉商遺留老物件,觸摸新店斑駁碼頭,一起重溫那些晉商的流金歲月。
趙李橋茶廠博物館裡的萬裡茶道圖。
趙李橋茶廠:羊樓洞的一種傳承
如今的趙李橋,也以另外一種形式散發著「茶的清香」。沿著林間蜿蜒公路,採訪團一行來到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川字茶博物館。
1949年7月中旬,中南軍政委員會對羊樓洞僅存的鄂南磚茶廠、復興茶廠、義興茶莊、聚興順茶莊、天源茂茶莊進行接收,成立了「華中茶葉公司羊樓洞磚茶廠」,後更名為「中國茶業公司羊樓洞磚茶廠」。1953年,該廠自羊樓洞遷至趙李橋,並與鹹寧柏墩及漢口等地的茶莊合併,更名為「中國茶業公司趙李橋茶廠」。
這座佔地千餘平米的博物館,主體建築系利用原揀制車間廠房改建而成,館體為1952年老建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珍貴的工業遺產。館內現有藏品近千件,包括歷年各種「川字茶」產品實物、原料樣、制茶器具、茶業歷史物品、萬裡茶道實物和展示、資料檔案、茶業書籍、茶廠歷年生活物品等,並結合影像視頻,完整地展示了「川字茶」從清潮至今的發展歷程。
川字茶博物館是湖北省文化廳認定的「湖北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非遺項目「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傳習基地,每年接待社會各界參觀者三千多人次,對普及鄂南茶文化、傳播「川字茶」相關知識、傳承非遺技藝起到了重要作用。
晉商老物件:商貿歷史的活化石
在國家級非遺項目「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權威的帶領下,採訪團一起走進了川字茶博物館,尋找晉商在此留下的印記。
在透明展示櫃裡,放著一塊棕色的磚茶,中部畫著牌坊,下部是一串俄文。權威介紹:「這是『聚興順監製』米磚茶,是趙李橋茶廠前身之一晉商茶號『聚興順』於1910年生產的,現存世量僅三片,另兩片在蘭州和聖彼得堡。該磚茶應為外銷俄羅斯產品,下部俄文大意是介紹產品的品質優良。雖歷經百年歲月,該磚茶仍然紋理清晰,茶香幽雅,是趙李橋茶廠鎮廠之寶,堪稱『一帶一路』商貿歷史的活化石。」
採訪團一邊參觀,一邊感慨茶文化的深厚與悠久。隨後一張深棕色長條形牌匾引起大家的注意,上面清晰寫著「獨慎玉記紅茶莊」。權威介紹:「這是清末晉商老茶莊商號招牌,『獨慎玉』是山西榆次常家專營紅茶和磚茶的商號,其生產和銷售網點分布於羊樓洞、漢口、歸化、恰克圖等地。」
置身於博物館中,一件件藏品跨越時空,向採訪團「講述」晉商的故事。遊覽臨近結束,權威指著牆上「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畫感慨道:「第一代傳承人:王春琛、劉志略、張友文,這三人均是山西人,是山西人將制茶工藝帶來的。其中長盛川掌柜張友文,更是於1920年,將火車頭從漢口運抵羊樓洞,正式展開了機械化生產的時代。」
新店鎮古街:依舊商業興盛
新店,是晉商轉運茶箱的重要碼頭。新店鎮位於蒲圻區西南25千米,1851年—1874年,有船埠百餘家,沿河排列兩千米長,每天流通人口近萬人,現存明清古街,全長2500餘米,街面為青條石鋪築,兩邊店鋪均是木結構。不同於其他古街的寂靜,新店古街仍在充當著商貿集散中心的功用。兩邊的商鋪門口掛滿了花花綠綠的衣服以及應有盡有的日用品,往來的民眾有的試衣服,有的和店主搞價,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
據《新溪景物志》記載羊樓洞茶葉經新店出江情景:「夏汛來時,則外江舟楫,如貫而入,沿埠舷艄相錯,桅牆林立;夏口、嶽州貨輪亦鼓浪來港,吞吐食貨。埠頭牙行、茶肆,商貿雲集,裝卸吆喝,甚囂塵上,全然一幅『清明上河圖』映於眼底也。」
出明清古街,就是新店鎮碼頭。隨著赤壁市茶促會副秘書長饒潔的指引,採訪團來到了當年運送茶貨的主要河流——潘河。對面是一座名叫「萬安橋」的橋梁,是由當年各地茶商籌資修建。饒潔告訴記者:「在潘河上,像這樣的碼頭有十幾個。每年秋季漲水期才可以通航,也是潘河最繁忙的時候。茶貨隨潘河一路而下,經黃蓋湖,入長江。」如今,新店鎮碼頭已歸於沉寂。萬安橋卻依然成為民眾的日常所需,有趣的是,萬安橋兩岸也是湖南、湖北的交界橋。對岸是湖南省坦渡村,這邊是湖北省新店鎮夜珠橋村,兩邊村民通過萬安橋相互聯繫著、交流著。
訪聶市永巨茶業
探究龍頭企業秘笈
永巨茶業公司總工程師盧明德(右三)向記者講述企業歷史。
前身為晉商創辦的老字號
如今是中國茶葉百強企業
湖南省臨湘市是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從公元923年開始,楚王馬殷向後唐「稱臣納貢」臨湘茶,其子潭州節度使馬希範在後唐清泰三年(936年)設立專門的產茶特區王朝場,就是臨湘的前身。歷經千年,臨湘茶葉早已是西北地區、邊牧地區、草原民族等不可或缺的飲品。臨湘聶市的茶葉更是一度成為遠銷邊區的必備茶飲。
曲巷、街道、碼頭,晉商鼻祖們睡過的「箱床」、竹箱、制茶模具,吹打樂曲和說唱為主的「十樣錦」、遠處茶行運貨雞公車還在吱吱作響……當年聶市因茶而建,因茶而興。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產茶的作業優勢等,使得萬裡茶路上的聶市鎮商賈雲集,一度興盛百業興旺。而如今,湖南「磚茶」龍頭企業代表之一,坐落在聶市古鎮的永巨茶業將「茶道」越拓越寬,永巨的背後是與晉商鼻祖們千絲萬縷的關係。
9月19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湖南省臨湘永巨茶業有限公司,一進院子,只見一輛陝A車牌重卡正在忙碌地裝載著茶葉。經了解得知,這輛貨車裝滿後將開往新疆。
茶葉運往邊疆,這是永巨茶業所呈現的日常業務狀態,也是永巨茶業傳承至今的傳統,西北地區茶葉市場仍為永巨茶業重要的客戶之一。
永巨茶業公司總工程師盧明德是嶽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國黑茶——臨湘青磚」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曾獲得黑茶類「國茶工匠——制茶大師」的稱號。
據盧明德介紹:聶市茶葉資源豐富,有史料記載,從唐代起就有種茶制茶的歷史。清朝時,山西人當老闆,當地人出技術出廠房,從茶葉種植到採摘加工,真正做到了產出一條龍。最多的時候,僅聶市一地,晉商的茶行有37家,而永巨茶業的前身,正是當年由晉商創辦的老字號「永巨茶坊」,始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
最輝煌的時候,「永巨茶坊」茶園面積達20萬畝,僅民國35年(1946年)一年產量2000萬斤(20萬擔)黑茶。
1952年左右,當時在聶市做生意的外地商人紛紛回到各自家鄉,「永巨茶坊」也退出了茶葉市場。
1984年,當地政府審時度勢,順從民意,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以老字號「永巨」為基礎成立茶廠,並且採用永巨茶坊商號老模具壓製出了第一批「永巨牌」的「川」字號青磚茶。1987年,永巨註冊了「洞庭」商標,用「茶」字代替原來的「川」字。1988年,應內蒙古自治區民委、供銷社之需,由湖南省定為邊銷茶定點生產企業,至今仍是湖南省唯一緊壓青磚茶的生產企業。作為中國茶葉百強企業和湖南黑茶兩大核心產區之一的永巨茶業,永巨的黑茶遠銷青海、內蒙古等西北邊疆以及蒙古、俄羅斯等國,曾在2006—2015年間,連續十年保持青磚茶出口俄羅斯海關數據排全國第一。且其「洞庭」牌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黑茶(青磚)標誌性品牌。
得知晉中市祁縣有新建成的萬裡茶道博物館,盧明德表示,萬裡茶道博物館意義非凡。作為晉商血脈世交企業,他們願意捐贈一塊永巨建廠特製茶給博物館收藏,並將提供一些上世紀90年代生產的青磚茶,放入博物館內,供大家品嘗。
「我們的前身,就是晉商創辦的老字號,在萬裡茶路上,晉商鼻祖們開拓的國際商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能和晉商繼續合作,是由來以久的緣分,更是期盼已久的心願。」盧明德表示,當年,晉商被當地人稱為「西客」,主要來自晉中平遙、祁縣、太谷等地,在聶市設廠、辦廠,開設茶莊、票號等,許多「西客」從採茶、驗茶、到裝箱、貨運等事必躬親。
「三百晉商在聶市」。晉商們的到來,將聶市茶市由「封閉」的本地經營轉向跨區域、跨省、跨國的多種經營模式。同時,也締造著一家永巨茶業的傳奇歷程。
永巨茶業先後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改制,從最早的鄉鎮企業,發展到民營股份制企業,再到後來在上海創業打拼的湘商代表謝東海響應「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號召,與永巨茶業洽談合作,建立長久的股制合作關係,並將投入數億資金打造以茶產業為龍頭的田園綜合體。
秉承「種好茶、制好茶、售好茶」的宗旨。這些年,永巨茶業一直在順應市場變化,與時俱進。打造茶園生產車間、打造茶園基地,配置先進全自動青磚壓制生產線,嚴格把控品質,從茶葉種植、茶產品研發、產銷等結合起來,深耕茶本身,做聶市青磚茶的優質品牌企業代表。而現如今,他們又在嘗試改良茶品,把茶葉和中藥材相結合,爭做一流青磚茶產品。
圖說
古鎮老街尋覓晉商足跡
地處湘鄂接壤處的湖南省臨湘市聶市與湖北省赤壁市羊樓洞如今是當地有名的旅遊景點。這些景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也是吸引遊客的特色之一,那就是古老的石板路。這些充滿歷史氣息的石板路上,處處都是晉商的足跡。
聶市鎮位於臨湘市北部,距市區20公裡。聶市最早開辦的3家茶莊,就是晉商獨資企業大湧玉、巨貞和、晉裕川。
位於赤壁市新店鎮老街以南的萬安橋,南北向橫跨潘河,連接湖北、湖南兩省。
1853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攻佔南京在內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閩贛茶路嚴重受阻。地處湘鄂接壤處的湖南省臨湘的羊樓司、聶市等地與湖北省蒲圻(今赤壁市)、崇陽一帶成為晉商開闢的產茶區。據葉瑞庭《純浦隨筆》記載:康熙年間有山西客商,每歲至臨湘縣羊樓司一帶買茶。據戴嘯州《湖北羊樓洞之茶葉》一文記述:清鹹豐年間,晉皖茶商往湘經商,該地為必經之路。茶商見該地適於種茶,始指導土人,教栽培及製造紅綠茶之方法。這一時期,晉商相繼在羊樓司、羊樓洞、聶市設莊辦廠,收購製造磚茶,銷往蒙古、俄羅斯。
採訪團在羊樓洞歐亞萬裡茶道源頭合影。
如今,在趙李橋茶廠的川字茶博物館展示的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圖表中,第一代代表性傳承人劉志略、王春琛、張友文分別來自山西的祁縣、榆次和長治,這進一步印證了晉商當時在此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國家級非遺項目「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權威老師給山西晚報記者介紹晉商與茶廠的淵源。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田曉瑛
趙琴 孫佳森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原標題:《重走晉商萬裡茶道丨羊樓洞:逢亂世罹戰火晉商打造新基地;聶市鎮:老宅院舊墳冢見證晉湘兩地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