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這件事,還得權衡利弊,有研究證實素食者的骨骼太脆,易斷

2020-11-25 騰訊網

近日,《BMC醫學》雜誌(BMC是生物醫學領域最著名的開源出版機構,目前旗下共有300多本期刊)發布一項大型縱向研究。該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和素魚者相比葷腥不忌的普通人,全身任意部位骨折風險更大。

研究作者、牛津大學的營養流行病學家塔米 唐(Tammy Tong)表示:「調查骨折風險與飲食習慣的聯繫方面,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全面的研究——參與人數約5.5萬人,跟蹤隨訪時間平均為18年。」

此前有研究表明,素食者的骨密度低於非素食者,而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說法,骨密度是「對一定體積骨骼中所含礦物質(主要為鈣元素和磷元素)含量的一種度量」,換言之,素食者似乎是缺鈣群體。

需要指出,這裡所說的「素食者」包含了全部素食者類型,包括:

乳蛋類素食主義者(lacto-ovo vegetarian)——不吃動物的肉,但允許攝入奶和蛋;

乳類素食主義者(lacto vegetarian)——只消費乳製品;

蛋類素食主義者(ovo vegetarian)——只吃蛋;

純素食主義者(vegan)——要喝奶也只能喝豆奶。

數據顯示,過去10年裡,每1000人中增加了19.4個素食者,其中4.1人是純素食主義者。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報導,即使那些不吃肉但不拒絕魚蝦蟹貝等的人群相比吃肉者,鈣和蛋白質的攝入量也明顯更低。

素食主義對骨骼不利,純素食更不利

此項研究的作者團隊在1993—2001年期間,面向英國近5.5萬名相對健康的成年人——29380人吃肉,8037人吃魚但是不吃肉,15499人為普通素食者(相區別於純素食者,即不吃魚、肉,但可能會吃蛋奶等動物製品的人),1982人為純素食者,圍繞飲食、生活方式以及病史等方面開展問卷調查。他們根據飲食習慣把調研對象分類為食肉者食魚者(又叫魚素者)純素食主義者以及普通素食者。在本研究的54898名參與者中,唐等人發現:

從調查階段直到2016年,這5萬多志願者共計報告了3941例骨折,其中攝入鈣及蛋白質更少的素食者和食魚者,相比食肉者,任何部位發生骨折的風險高了43%;如果素食者和魚素者通過其他途徑補充了足夠蛋白質和鈣,風險值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此外,身體質量指數(BMI)與素食者們的骨折風險也有關。通常來說,BMI越高,骨折風險越低,原因可能在於低BMI人群在跌倒時的緩衝更少;而素食者的BMI往往低於吃肉人群。(因此唐極力建議大家保持健康的BMI。)

不過,即便考慮到BMI的影響,也考慮到受訪者的額外營養補充,純素食主義者的骨折風險依然比較大。

美國註冊營養師、北佛羅裡達大學營養學系主任勞裡 賴特(Lauri Wright,並未參與研究)表示:「新研究的結果呼應了大量關於骨骼健康與鈣及蛋白質攝入之間關聯的已有研究。」

當然,也有同行指出了新研究的局限性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營養流行病學教授凱薩琳 塔克(Katherine Tucker)就表示:「由於參與者有限(大多數參與者都是歐洲白人和女性),因此調查結論暫時很難推廣到其他人群,需要進一步研究。」

另外,受訪者的營養攝入數據並非客觀測量所得,而是自我報告;作者團隊也沒給出任何關於額外鈣質補充或骨折原因(是骨骼健康不佳還是意外導致骨質)方面的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研究者調查過素食習慣對身體機能的影響,不過主要著眼於去脂體重(lean mass)和握力(grip strength)這兩項指標。他們發現英國的素食者的相比普通人群,去脂體重更低,握力更小,這令其更容易跌倒,骨折風險更高。

植物性飲食容易造成營養缺口

前文提到,即便考慮BMI以及額外營養補充,純素食主義者的骨折風險仍然較高,這給研究者提了個醒——來自動物和植物的蛋白質及鈣質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的重要差異

塔克說道:「動物性食物是更好的蛋白質來源,也是更好的鈣質來源。有些素食者可能會覺得自己只要補足了鈣量,吃哪種食物都無所謂,但要知道,全穀物中的鈣是植酸鈣,綠葉蔬菜裡的鈣則為草酸鈣,與肉類當中鈣的存在形式不同。」

植酸鹽和草酸鹽是結合鈣、鋅和鐵等礦物質的化合物,植酸鹽和草酸鹽類中的礦物質元素不容易被腸道吸收,這意味著儘管菠菜之類的綠葉蔬菜含鈣量很高,但相比於乳製品,其實際能被人體吸收的鈣質低得多。

此外,對於食肉者,用一位來自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ND)的專家的話說:「儘管食肉者通常能攝入更多的蛋白質、鈣和維生素D,且以相當高的生物利用度用好這些營養物質,但如果食物選擇不當,即便紙面上的營養攝入不差,實際的營養狀態仍有可能是不理想的。」

對該項研究有所質疑的塔克補充了一些營養學建議:

對於蛋白質,我們曾經有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過多的蛋白質攝入會帶來更多的酸,有可能侵蝕骨骼,溶掉一定鈣質,結果就是骨頭變脆。但最近的研究發現蛋白質(在正常範圍內)攝入越高,骨骼越好。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打算從植物基食物裡獲取蛋白質、鈣、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對鈣的吸收至關重要)等關鍵營養素,那就應該將實際攝入量設定得更高(比美國聯邦政府建議的量),因為植物營養素不易吸收。

此外,老生常談的建議,素食者的食譜裡建議多納入以下食物:堅果和很多植物的籽都富含鎂和鉀;此外,玉米餅、綠葉蔬菜、各種豆類、乳制或非乳制的酸奶、牛奶以及高品質的奶酪等,都是素食人群的優質飲食選擇。

總之,吃肉有助骨骼健康;堅持素食主義的人,注意在飲食中增加蛋白和鈣的攝入。

END

一鍵三連在看、點讚、關注

相關焦點

  • 素食21年:成為一個素食者,是一件最幸運的事
    吃素20多年,我覺得,成為一個素食者,是這世界上最幸運的事。素食的十大好處!1)益壽延年。根據營養學家研究,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能長命。常見的百歲老人,多以素食為主。素食者比肉食者的體重較輕,因較少不必要的贅肉之故。3)降低膽固醇含量。素食血液中所含的膽固醇永遠比肉食者更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如果太多,則往往會造成血管阻塞,成為高血壓,心臟病等病症的主因。
  • 誰會活得更長:肉食者或素食者?
    有一項研究曾對近十萬名美國人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追蹤,結果發現:在研究期間,比起素食者,肉食者更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死亡,這一點在男性身上表現得更為顯著。有一些綜合性分析結合了其他幾個研究數據也表明,低肉類攝取飲食與人類長壽密切相關,且堅持無肉飲食的時間越長,越能從中受益。然而,並非所有研究結果都認同。一些結果表明壽命的長短與肉食者及非肉食者之間的關係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沒有關係。
  • 素食者的困惑
    媽媽經常擔心她,問素食會不會造成營養缺乏?我說,素食有兩種,一種是吃雞蛋和牛奶的蛋奶素食,也有人吃蛋不吃奶製品,或者吃奶製品不吃蛋;另一種是完全不吃動物來源食物的純素,奶、蛋都不能吃。還有人不吃肉但還吃魚和其他水產,從營養學上來說,這已經不能叫做素食了。
  • 吃魚的素食者,不易得大腸癌!
    經常吃魚肉能夠降低癌症的發病機率,魚肉中含有的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並且具有抗癌的功效,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微量元素,能夠降低大腸癌的發病機率,在飲食方面大家應該要多吃些菌類食物,能起到預防癌症的作用,能夠降低大腸癌的發病機率,吃魚的素食者,不易得大腸癌!
  • ...素食的八個誤區|素食者|乳腺癌|植物性|蛋白質|誤區|飲食|-健康界
    當他們研究漢堡時,發現牛肉漢堡的平均含鹽量為0.75克(g),而素食漢堡(包括豆類漢堡)的含鹽量為0.89克。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一個素食漢堡的鹽分 "比一大份麥當勞的薯條還要多"。2. 素食肯定能減肥很遺憾,不是。正如上面一節所表明的,並非所有的素食和純素飲食都同樣健康。
  • 素食者怎樣做到均衡營養
    1.純素食(完全素食)者指完全不食用動物性食品(如肉、魚、奶、蛋類)2.奶類素食者指除了奶及奶類製品以外,不再食用其他任何動物性食品3.奶蛋素食者指除了奶、蛋及其製品以外,不再食用任何其他動物性食品者現今社會裡,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吃肉,轉而吃素了,素食對健康來講有以下好處1.膽固醇水平越低,就越能降低心臟疾病發病的風險
  • 吃魚的素食者 不易得大腸癌
    但《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與全素食相比,半素食能夠顯著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新研究中,美國加州洛瑪連達大學預防醫學教授麥可·奧利奇博士及其同事對近77700名參試男女的飲食行為展開了跟蹤研究。7年之後發現,和一般吃肉的受試者相比,全素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少了20%,而除了蔬果也食用魚類的半素食者,更是減少了43%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 素食文化:舌尖上的臺灣 素食者的天堂
    而2012年,擁有深厚素食文化底蘊的臺灣素食更是愈加繁榮,長期深受全球素食者的嚮往;無數遊客與美食家紛至沓來,嘗遍素食美味的同時更是對東方素食文化的意蘊與美麗大加讚賞,而作為一個以吃聞名的地區,臺灣素食文化的發揚與繁榮同樣是臺灣飲食經濟甚至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 【素食】素食與健身哪個對健康更重要
    通常來說,素食者大概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類:素食,不食用肉蛋奶,但食魚類;這在西方國家比較普遍;第二類:素食,不食用肉類,但是食蛋奶;第三類:純素(只食用植物性食物);第四類:嚴格素食者,不食用不使用任何動物性食物及製品;另外如果有佛教信仰,一般不食用指蔥蒜等五辛。
  • 素食新說:為什麼素食者頭腦更聰明
    科學研究證明:長期素食者智商平均比非素食者高出一倍。(圖片來源:nipic)    自小吃素長大的兒童,特別聰明伶俐——這是我多年冷眼旁觀的結論。結果近年科學研究的發現,已經解釋了這個現象。英國科學家近來發現,人腦體液的酸鹼度與智商有很大的關係。在體液酸鹼性允許的範圍之內,酸性時智商低,鹼性時智商高。科學家們對42名年齡在6至13歲的男孩進行觀察時發現,大腦中的體液ph值大於7者比小於7的智商高一倍。這是醫學家第一次把人的智商與大腦體液ph值聯繫起來的重大發現,科學家把這一發現稱之為智力水平的「化學標記」。
  • 英國研究稱素食者中風風險或更高 專家建議均衡飲食
    中新網9月12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成為素食者,因為人們覺得以素食為主的飲食更加健康。但英國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那些素食者與純素食者中風的風險可能會更高。資料圖:素食年菜。
  • 從一個葷食者到健康素食者的距離有多遠?
    這25年以來,每當有人得知我吃素以後,都會驚訝的說:你這麼年輕就吃素是因為有什麼信仰麼?然後有人說:吃素營養能夠嗎?我解釋說,大量研究已經證實:素食材裡的營養素不亞於肉類,而且素食較肉食對身體的健康貢獻度更大!
  • 我是素食者,也吃蛋奶魚
    於是我立刻發微博說了這件事,也私信了上海動物園,希望他們儘快處理這件事。但是我沒有收到回應。我的好朋友慄鹿就在豆瓣的八卦小組發了這個消息,很快組裡炸開了鍋。在輿論壓力下,上海動物園把花花和它的兒子帶回了籠子,給它們餵了潤滑劑。過了兩天,它們排洩出來了。此外,我還在創作版畫。我打算做一個系列,叫《中國動物》。第一張就是根據玉林屠宰場的一隻緊抓在在籠子上的貓咪為原本製作的。
  • 素食的十大誤區 - 百度經驗
    我不太喜歡幹涉我吃肉的素食者主義者,按理他不吃沒什麼關係,但是很多素食者都很愛幹涉別人吃肉,就好像雞蛋不是生物,果蔬沒有生命靈性似得。特別討厭。這麼罪惡。。。下面說說你們對素食的誤解誤區一:堅持素食有助於長壽蛋白質是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主要成分,而動物蛋白質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胺基酸,是優質蛋白,這是植物蛋白不能取代的。應食用適當的優質動物蛋白,如魚、奶、蛋、瘦肉等,以滿足人體的需要。
  • 素食健身者的飲食建議
    隨著國內外飲食風尚的彼此感染,國人對素食理念的追捧更加瘋狂。嘗聽說,素食防癌、降三高,幾乎無所不能。但無論執行哪種飲食模式,如果能量和各種營養素攝入量滿足人體所需,就不會有健康風險;但是尋常人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 素食者的福音!素食會席料理來啦!
    吃素可降低並調節體內膽固醇,且不至因吃肉類而攝進過高的尿酸,減少腎衰竭及腎結石的發生率。此外,人類體質偏鹼性,肉吃太多易使體質變酸性,而增加患病的機會,吃素有助於體質的酸鹼中和。FOUNT獨家為你搭配素食會席料理,由大廚每日搭配的200、300、400、500元/位的不同價位的素食會席料理。接下來一起來看看FOUNT準備了有哪些素食美味等著你來吃!
  • 素食文化:素食是一件很酷的事?
    素食達人SUE素食更加美味健康素食 一件很酷的事?素食須由心每個素食者,都會有一個讓自己堅持的理由。為了健康,為了保護動物,為了環保,會是新素食主義者的眾多理由的最為常見的三個。時尚潮人Waiting素食好幾年。她覺得素食和時尚一樣「潮」——要知道,從麥當娜到大S,都是素食者!素食+運動,讓她身材越來越苗條,身體越來越健康,穿起她最愛的黑色系衣服,顯得更加酷。
  • 臺北知名素食餐廳素食被查出摻葷 業者喊冤澄清
    臺北知名素食餐廳素食被查出摻葷 業者喊冤澄清     臺北市衛生局抽檢素食產品業者說明菜單中並沒有使用這樣產品,只剩下空箱子還在而已。(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1月23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北市衛生局22日公布2013年素食食品抽驗結果,共抽驗26件素食食品,其中5件檢出動物性成分,1件防腐劑苯甲酸超量,另2件外包裝標示不符規定。
  • 堅持素食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看看這3個變化
    研究表明,如果計劃得當,素食主義對健康真的有益。對於那些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追求肉類和奶製品的肉食者來說,開始素食飲食可能會導致身體發生重大變化。那麼素食飲食需要注意哪些,會給身體帶來哪些變化?剛開始素食幾周的變化隨著不使用動物產品的時間延長到數周,腸道功能可能會發生變化,要麼朝著更有規律、更健康的方向發展,要麼會出現腹脹、鬆弛的現象。這是由於純素飲食中植物纖維含量較高,同時腸道中發酵的碳水化合物增加,可能導致腸道應激症候群。這些問題都是小事,可以帶來結腸細菌多樣性等一些積極變化。
  • 天下素食:打破飲食迷思 喝牛奶更易導致骨質疏鬆
    這真是不可思議。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足以支持這種說法。事實上,許多研究均對全素食者的鈣質攝取量進行評估,卻不曾發現他們每天的鈣質攝取量低於300克。反之,全素食者每天可攝取從最低437克到最高1100克的鈣質,平均一天是627克。 儘管全素食者攝取的鈣質量比乳品業者希望你相信的要高出許多,但他們卻不常攝取到美國政府設定的每日鈣質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