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華讓生鮮商品「坐」在標準周轉筐裡搭載標準託盤,再直送浙江省內各超市門店。
通訊員 王宏 記者 鄭煒
不少「馬大嫂」習慣到超市「趕早市」,生鮮區櫃檯裡那些琳琅滿目又新鮮優質的各式農產品,似乎在誘惑著「馬大嫂」,趕緊把它們全部搬回家。
「馬大嫂」有所不知的是,為讓這些生鮮產品保質保量且儘早走入杭州市民的「菜籃子」,杭州聯華華商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子公司浙江農華優質農副產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時時刻刻地在組織生鮮商品參加「接力跑」。
而為了讓「接力賽」提速增效,農華配送想了又想試了又試。
現在,農華公司已經找到了讓生鮮商品「快速接力跑」的好辦法,其以標準化物流試點為契機,實行「生鮮商品帶板運輸提升項目」,讓生鮮商品「坐」在標準周轉筐裡搭載標準託盤,從生產基地進入位於勾莊的農華公司倉庫,再直送浙江省內各超市門店。
這樣做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農華公司物流試點項目負責人彭飛介紹,因為全程帶盤連筐運輸,途中需要人工裝卸的情況減少,生鮮商品倉儲周轉時間平均縮短1個小時;生鮮商品的損耗率也下降了,其中蔬菜的損耗率從之前的12.69%,下降至目前的7.08%,相當於損耗率下降了5個點,損耗額下降了4成。農華配送所涉及的生鮮商品物流成本一年降低了200餘萬元。
換句話說,通過農華配送這樣「上聯基地、下接市場」的農超生鮮商品流通實踐,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了,標準化物流所描繪的生鮮商品供應鏈轉型升級新路徑。
打造高效農產品物流平臺 構建「上聯基地、下接市場」的 新型供應鏈
天還沒亮,位於勾莊的浙江農華優質農副產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早已燈火通明,倉庫工人正用叉車將昨晚剛到的新鮮蔬菜和各類農副產品裝上貨車。滿載生鮮商品的貨車,飛快駛出基地,他們要在整個杭州迎接早晨之前,把新鮮農產品擺上超市櫃檯。
彭飛表示,農華公司日均出貨量達360噸,日均吞吐量700多噸,年吞吐量近30萬噸。
浙江農華優質農副產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給自己的定位是「上聯基地、下接市場」的高效物流平臺。它的成長過程,也是一部生鮮產品供應鏈的「轉型史」。
事實上,在以往的農產品產銷過程中,存在一個市場需求綜合性與農業生產專業性之間的矛盾。作為消費終端的超市、食堂每天需要的農產品種類很多,量卻不是特別大,比如雞、鴨、魚、肉、瓜、果、蔬菜每天都要,卻不會一下子要幾噸;而專業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則以單一品種的規模化生產為優勢,生產終端和消費終端之間存在流通信息不對稱、產銷無法完全匹配等問題。
如何能「化零為整」、減少流通環節和成本,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讓杭州市民吃上性價比高的優質農產品?杭州開始構想,走一條「農商合作」的新路。
農華公司應運而生。其依託聯華集團經營,拓寬了農產品的流通渠道,提高了流通效率,為大型超市、餐飲和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優質安全的生鮮農副產品。
該中心已擁有3萬多平方米的常溫、冷藏和冷凍倉庫,建有蔬菜、淨菜、肉品、麵包、熟食、南北乾貨以及速凍產品的加工車間,配備專用配送車,集農副產品採購、檢驗、加工、儲存、展示、銷售、配送於一體。
G20杭州峰會期間,杭州聯華華商集團有限公司承擔了峰會食材的服務保障工作,具體由其子公司農華公司作為總倉具體承辦場地,進行食材的採購、倉儲、分揀和配送等各項工作。企業通過標準化物流建設,帶動整體供應鏈多板塊升級,保證峰會日常食材的配送到位,為「杭州精彩」綻放世界提供了有力保障。
引入標準周轉筐循環共用模式
試點生鮮產品單元化運輸
大家常吃的芹菜,春節假期裡,在一些農貿市場,賣到10元一斤,而在部分超市,卻售價4元一斤。排除產地不同品種存異的情況,這個零售價差的背後,物流成本是一個方面。
而實際運作中,浙江農華優質農副產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發現,生鮮類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一般要經過7個環節,流通環節多,流通中協作差,供應鏈被割裂,運輸成本居高不下;生鮮產品由大量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經營,難以對生產過程進行監督,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在存儲、運輸過程中,經過多次集散和多次裝車和卸車,增加破損和汙染的機率,造成生鮮產品貨損率較高,統計數據顯示,國內果蔬等生鮮食品在流通途中的損失率高達20%-30%,安全問題也難以溯源,一旦出現安全和質量問題無法找到出事源頭。
為解決這些生鮮產品物流中的痛點,切實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生鮮產品的競爭力,浙江農華優質農副產品配送中心決定以帶託盤運輸為切入點。
農華配送中心耗資購置託盤和垂直升降機等,對倉庫貨架、月臺進行改造,其不僅在中心內部規範使用帶託盤運輸,還將託盤傳遞至上下遊合作商,在門對門等一系列物流節點實現託盤的循環使用,有效地提高了裝卸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因為所面對的商品是生鮮產品,不少生鮮品類在離開產地時有的使用紙箱包裝、有的被裝入蛇皮袋、有的乾脆就是一堆大散貨,這些生鮮產品被運至浙江農華優質農副產品配送中心後還需進行二次包裝,以便後程運輸配送。
為減少「倒筐」「翻箱」所帶來的貨損等不利影響,浙江農華優質農副產品配送中心引入了標準周轉筐循環共用模式,試點生鮮產品單元化運輸。
採用標準周轉筐
每公斤生鮮產品包裝成本僅為0.01元
在這一模式下,浙江農華優質農副產品配送中心以租賃的方式向合作基地提供生鮮周轉筐。
以周轉筐為單元訂貨、收發貨,促進農產品從基地直採到批發市場、銷售門店全程「不倒箱」,建立「產地直供、基地直採」供應鏈模式。隨著生鮮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配送中心再到各超市門店的流轉,周轉筐也隨之在生產方和零售終端之間流轉。
這種生鮮周轉筐尺寸與標準託盤匹配,且可以摺疊,摺疊後的體積是原來體積的1/3,不用時能摺疊堆放,節省存儲和運輸空間。
隨著標準周轉筐的運用,經由農華配送的生鮮產品,貨損率大為降低,其中蔬菜類的貨損率僅為7.08%,低於業內允許的合理的貨損率標準。
統一規格的周轉筐促進了供應鏈產品標準化,使得運輸、裝卸、交接更有效率。零售商將裝滿農產品的周轉筐從車上卸載下來後直接用於門店展示,降低門店的人工成本。生產商可根據產品上市時的峰值來確定使用數量,節省物流成本。
據浙江農華優質農副產品配送中心測算,使用周轉筐運輸的生鮮產品,每公斤產品的包裝成本為0.01元,包裝成本明顯低於採用紙箱等材料包裝的產品,這也為生鮮產品以更實惠的價格走向市民餐桌打下了基礎。
現在,在與農華公司達成戰略合作的杭州蔬菜基地,已全面使用周轉筐帶盤運輸,省內與農華配送合作的柑橘、葡萄等水果基地,也用上了周轉筐。未來,也會有更多的生鮮產品搭乘周轉筐安全快速地奔入杭州市民餐桌。
接下來,浙江農華優質農副產品配送中心將運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讓託盤和周轉筐更加智慧地跑起來,讓標準化物流帶來的「綠色福利」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