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生鮮產品標準化程度低、保質期短、損耗率高等特點,我國生鮮產品銷售以線下農貿市場及大型農產品交易中心為主,線上滲透率較低。而生鮮產品傳統產業鏈仍存在著鏈條較長、流通環節多、整體效率較低等問題,隨著冷鏈物流系統的建設以及新一代消費群體逐漸成熟,未來生鮮電商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對比其他國家的流通模式,例如日本生鮮農產品流通模式主要以多級批發市場的長鏈條模式為主,美國則以發展大型配送中心的短鏈條模式為主。我國流通模式的情況更為複雜多樣,既出現多級批發市場的流通體系,也出現了農超對接等直供模式,相比發達的流通體系,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市場還需加強流通主體的組織能力和基礎設施的布局完善。
我國生鮮農產品批發市場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在內部政策規範強化和外部市場競爭融合的多股力量下,逐漸擺脫低效能、高成本的運作形態,開始走向成熟,但相比發達國家成熟的批發市場模式,依舊有較長的路要走。
我國氣候覆雜多,跨緯度較廣,這種差異性致使絕大部分生產的蔬菜和水果都是在固定季節收穫,這決定了生鮮從收穫到消費的時間周期較短。雖然反季節水果和冷鏈倉儲的出現,降低了生產季節性帶來的供給不均衡,但整體來看,生鮮農產品的季節性強、需求彈性小、易腐壞、物流損耗大等特徵還是給供給側與流通側帶來了相當的運作難度。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複雜多樣,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種地理形態造成了國內農產品生產環境的差異性,加之各地管理差異,最終呈現出生鮮農產品生產上的地域不均,例如山東與河南是我國最大的生鮮產區,全國則呈現出「東密西疏」的供給趨勢。
由於地域的差異性,產生了不同於一般農產品的地標農產品,它往往具有獨特的特色,很多地標農產品都附帶了當地的文化、歷史,因而地標農產品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其食用價值,由於其產地、空間、質量等界定的嚴格性,地理標誌農產品往往會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我國農產品地標認證數十餘年間增長近20倍,成為農產品與生鮮農產品供給側不可忽視的力量。
生鮮農產品流通鏈優化的過程中,不僅是生產企業,而且給各參與者都留出了品牌建設的空間。物流端憑藉對供應鏈質量和交付過程的掌控,或能從中尋找新機。深入生鮮產地,協助優化生產模式,把握流通鏈條和增值環節(加工包裝分選等)等策略都將成為建設物流生鮮品牌的助力方式。
其他內容
「物流圖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現狀
「物流圖表」農產品流通供應鏈物流升級
「物流圖表」零售科技驅動供應鏈變革
「物流圖表」跨境電商供應鏈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