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社會新聞中什麼詞出現的頻率高,「放生」一定是其中之一。9月9日,一男子在湖南湘潭的湖湘公園放生劇毒的眼鏡蛇,最終因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被行政拘留5天;9月23日,網絡上又爆出兩名英國華人將361隻美洲龍蝦和350隻螃蟹放生至英吉利海峽,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至於其他的讓人瞠目結舌的放生新聞,相信你也一定不陌生。
放生活動自古已有之,但真正在中國流行起來還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更多是一種宗教活動。然而在佛教和世俗生活的不斷融合中,不管是不是真的信仰佛教,一聽到某種行為能帶來好運,就如同撫摸雕像、景點撒幣一樣,總有人想放生點什麼,好蹭蹭神明的福祉。
摸雕像會褪色,撒幣讓景點的打撈人員很辛苦,但是如今打著保護自然、熱愛生命的放生活動,很多時候都在破壞環境和毀滅生命。數讀菌在科惠新聞資料庫中選取了近五年內179條與放生亂象有關的新聞,想看看放生愛好者們都在放生些什麼?
一、亂放生的七種類型
通過梳理新聞事件,可以發現「奇葩」的放生活動分布十分廣泛,不僅有北京、山東、浙江等國內省市,放生愛好者們還把放生活動開展到了德國、美國、印度和越南等地。而這些放生活動大致可以歸納為威脅公共安全、生態破壞、盲目放生、哄搶放生生物、放生事故、寵物放生和放生產業七種類型。
第一,威脅公共安全類。在公共場所放生具有攻擊性的動物,例如各類鱷魚、毒蛇等,會嚴重威脅當地居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第二,生態破壞類。放生外來物種,或者放生生物數量超過生態系統的承受的範圍都會造成巨大的生態的災害。這些外來生物在缺少天敵的環境中,不僅會瘋狂繁殖,蠶食本地生物,甚至還會傳播寄生蟲病。例如鱷雀鱔、黑魚、巴西龜等具有極強適應性的外來物種,以及福壽螺等攜帶致命寄生蟲病原體的物種。泰山景區就深受其害,遊客帶著外來松鼠放生泰山,結果造成松鼠泛濫,核桃大面積減產,果農血本無歸。
第三,盲目放生類。不顧生物習性,僅憑藉放生者的個人喜好,造成放生後的動物不適應環境,大量死亡。
第四,哄搶放生動物類。上遊放生下遊抓,放生成了捕獵者的盛宴。被哄搶的動物中甚至包括了新婚夫婦婚禮放飛的白鴿,參與哄搶的人表示,這些白鴿是肉鴿,可以拿回去燉湯。
第五,放生時候發生了意外。要麼是放生眼鏡蛇時被咬傷,最終救治無效,要麼是河邊放生不慎落水溺亡。
第六,寵物放生類。尤其是進口寵物,包括寵物鱷魚、黃金蟒、魔王松鼠等,這些寵物被放生後,或者成為「生態殺手」,或者不適應環境迅速死去。
第七,放生產業。有需求就會形成市場,在狂熱的放生熱潮背後,巨大的經濟利益也使得很多商人趨之若鶩。
二、什麼動物被放生?
放生愛好者們不僅走得遠,放生的生物也是種類繁多。最受歡迎的有各種魚類、爬行動物、鳥類、昆蟲以及一些中小型哺乳動物,甚至還出現有人在大冬天向河裡放生魚子。
這些放生的動物中,巴西紅耳龜和鱷龜是最為典型的烏龜型「生態殺手」,鱷雀鱔、黑魚、清道夫魚、七星刀魚等是最為典型的魚類「生態殺手」。
劇毒的眼鏡蛇會對公共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螢火蟲、蝴蝶等昆蟲類動物,一般被用來作為商業活動的噱頭,放生後難以存活。小白鼠、狐狸等中小型哺乳動物一般是人工飼養,已經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放生在野外存活率同樣極低。
三、帶血的放生產業鏈
放生除了祈福和博愛,背後還有不少生意,催生出了一條「黑色產業鏈」。這條產業鏈由三大主體構成,一是放生動物的販賣者,二是放生活動參與者,三是「守株待兔」的捕捉者。一些有組織的放生團體會在水產市場大量購買水生動物,如泥鰍、魚等。有的會直接從養殖戶那裡購買放生物種。
根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在北京懷柔湯河口村,曾有人放生了300多隻狐狸和貉,造成周圍大量家禽被咬死、咬傷。而這些狐狸主要的來源就是各地養殖場,每隻售價最低價格300元,一次放生活動帶來的收入高達10萬元。
另據齊魯晚報報導,濟南當地的一家放生組織曾公布統計數據,從2015年4月7日到2016年4月4日,該組織共組織了33次放生活動,累計籌集放生善款1007734元。這百萬流水的帳本包含了57種動物,其中36種被標註為野生動物,例如果子狸、獾、野貓、黃鼠狼、野兔、刺蝟、蟾蜍、貂等。
除了販賣養殖動物給放生者外,一些商販還做起了「野生動物放生預訂」的生意,若放生者欲放生蛇類等野生動物,會提前向商販預訂,而商販將數量告知捕捉者人,這些捕捉者再根據需求去到野外去捕捉或收集。
以鳥類放生的產業為例,商販背後的捕鳥人多數山區農民,這些捕鳥人十分不專業,為了節約成本,他們選擇粘網為工具,一副粘網的成本才十幾塊錢,將粘網覆蓋一片樹林,幾乎能將當地的鳥類捕殺殆盡。而最後能活著進入市場,並被放生的鳥類不到二十分之一,也就是每放生1隻鳥,就有20隻鳥成了陪葬品。而這些活下來的鳥,售價也極其低廉,普通的麻雀、山雀,僅兩三元錢一隻。如果出現滯銷,商販會選擇將這些鳥類當場摔死,以降低庫存成本。
有的商販還會去放生地點「守株待兔」,將放生的動物再捕撈回來,送到市場上繼續賣給下個放生者。甚至還有的景區以放生為噱頭招徠遊客。曾有媒體報導,某海邊景點提供海龜放生,遊客付錢購買海龜放生後,景區工作人員會把海龜抓回來,供下一位遊客使用。
放生本是善意,但是很多人把它做成了生意。認真在解救動物的人有,但更多的人只是想靠放生「積攢福報」,對他們而言放生不是嚴肅與科學,只是簡單的購買與傾倒。打著做善事的旗號,卻做著「最折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