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截至10月31日,中西部22個省份共認定136130個扶貧產品,已銷售2276.65億元。消費扶貧已成為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有力舉措,創造出消費者買到好東西、扶貧產品賣出好價錢、貧困群眾增收闖出好路子的多贏局面。
近日,國務院扶貧辦傳來好消息:截至10月31日,中西部22個省份共認定136130個扶貧產品,涉及1836個縣和39523個供應商,已銷售2276.65億元,超額完成了2000億元的年度銷售任務。
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將消費扶貧行動作為應對疫情、災情的有效方式,鞏固脫貧成果的有力舉措,促進貧困地區長遠發展的重要抓手,實現消費者買到好東西、扶貧產品賣出好價錢、貧困群眾增收闖出好路子的多贏局面。
化解賣難,激發活力,促進扶貧產業拔節生長
「這是我們村的蒲公英麵條,口感順滑、營養美味,大家買點嘗嘗嘍!」在安徽亳州市扶貧產品展示展銷會上,利辛縣永興鎮永興村第一書記馬大虎放聲吆喝。
9月24日至26日,在這場「扶貧大集」上,近百種來自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吸引了許多市民爭相下單,銷售額超過1350萬元。參展的銅關粉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齊一說,公司目前帶動100多戶貧困戶發展,產品銷得好更加堅定了帶貧的信心。
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大力開展消費扶貧活動,密集出臺政策舉措,越來越多來自貧困地區的「土山貨」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成了「香餑餑」;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消費扶貧有效緩解了疫情等對農產品銷售帶來的不利影響,扶貧產品沒出現大面積滯銷賣難問題。
9月以來,河南杞縣五裡河鎮曹崗村的廣場上,貧困戶送來的花生、大蒜、紅薯等農產品,在這裡被有序分揀、裝箱、搬運上車。曹崗村第一書記李國立當起了代賣員,從早到晚忙個不停。
此前,貧困戶閃海龍家上萬斤花生、紅薯一時難以賣出去。鎮村幹部第一時間對接縣裡的超市,組織車輛上門收購,還開闢扶貧產品專區來銷售。「不到一星期,就賣了1.8萬多元。」閃海龍笑著說。
9月,扶貧產品大量集中上市。為進一步推動消費扶貧行動,國務院扶貧辦等11個部門組織開展了全國消費扶貧月活動,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介紹,消費扶貧月活動自啟動至10月17日,銷售額超過415億元。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分析,我國貧困地區的扶貧產業有了長足發展,「消費扶貧行動拓寬了扶貧產品銷售渠道,有力促進扶貧產業有效對接大市場,拔節生長。」
政策給力,企業助力,多方合力把好事辦好
走進四川省南部縣東壩鎮大乘庵村,成片的柑橘樹連綿不斷。抬頭望去,「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示範園」幾個字引人注目。梅橙香貨種植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強介紹,這是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掃一掃二維碼即可知道果子生長、銷售全過程。
「消費扶貧讓好果子賣出了好價錢。」羅強介紹,浙江溫州市洞頭區對口幫扶南部縣以來,消費扶貧持續加力,掛職幹部出了個「認養+社交」的「金點子」:消費者網上認養柑橘樹,合作社精細化生產管護,全過程可視化。
為加大消費扶貧力度,去年國務院扶貧辦在修訂完善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定點扶貧考核中,將消費扶貧作為重要內容納入考核指標。在各地各單位廣泛組織發動下,「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消費扶貧活動如火如荼。截至10月底,東部9省市消費扶貧金額超過675億元。
張琦說,企業是消費扶貧行動的重要參與者,生產企業組織好扶貧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優化供應鏈,讓扶貧產品運得出、送得快,銷售企業通過設立專櫃、專館、專區,促進扶貧產品銷售。
「要把消費扶貧好事辦好,政府也要發力,做好監管、服務等工作。」張琦說。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副司長王大洋介紹,扶貧產品由縣級扶貧部門來認定,國家、省、市三級對認定過程進行監管,並定期在社會扶貧網上公示、動態調整。
好品質讓越來越多的消費扶貧的「頭回客」變成了「回頭客」。前不久,江西吉安市吉州區消費扶貧生活館正式開館,市民羅志遠最初抱著「獻愛心」的想法而來,後來他成了「回頭客」,每次都滿載而歸。「這裡的蜜柚、茶樹菇等農產品都是產地直採,品質好,價格也很優惠。」
拓寬渠道,打通堵點,讓消費扶貧從「一時火」變為「一直火」
在福建廈門市夏商民興超市「甘肅臨夏州農產品展銷專區」,不少消費者一大早就來選購。「高原蔬菜光照好、汙染少,吃起來口感好,買了還能獻愛心,我常來買。」市民張娟說。夏商農產品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輝介紹,公司每兩天組織30噸高原蔬菜從臨夏運到廈門。
不光超市開設消費扶貧專區,這段時間,在廈門的地鐵站等公共場所,還出現了許多消費扶貧專櫃。市民劉景用手機掃碼,購買了一款來自貧困地區的犛牛肉醬,「這樣又方便購買又能幫到貧困群眾,真是不錯!」
「消費扶貧,網際網路技術大有可為。除了進一步拓寬線上銷售渠道,還可以延伸服務。」中國社會扶貧網董事長王家華介紹,國務院扶貧辦依託社會扶貧網開發建設了一個消費扶貧的第四方平臺,為扶貧產品的買方、賣方和第三方提供網上集中展示、拓寬渠道、數據統計等服務。「依託社會扶貧網收集各個渠道、平臺上消費者對扶貧產品的評價,可以激勵優質產品湧現出來。」
「消費扶貧要從『一時火』變為『一直火』,還應打通堵點。」張琦說,要打通物流到貧困村的「最後一公裡」,讓更多的扶貧產品更便捷地「飛出大山」;儘快補上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短板,讓更多的鮮活農產品更好融入大市場。
眼下,越來越多的地方正朝這個方向努力。11月,重慶南川金佛山的方竹筍一般已經下市,而在盒馬鮮生門店裡,液氮保鮮的方竹筍卻還在熱賣。「以前只能賣筍乾,現在鮮筍直接送到生鮮店。」方竹筍產業協會會長陳建說,牽手盒馬後,當地建立起液氮保鮮系統,鎖住方竹筍的口感和營養,使其銷售期延長到全年。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認為,要讓消費扶貧「一直火」,還要克服生產端組織化程度不夠、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品控和標準化不足等難題,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