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湯豔娟
10月30日下午,市委辦公廳扶貧集團駐鄉工作隊在市委大院擺起攤來,幫助石柱縣中益鄉貧困戶解決農產品難賣的問題。短短3個多小時,幹部職工就購買了3萬餘元中益鄉的土特產品。
今年以來,重慶將消費扶貧作為產業扶貧價值實現方式,堅持貧困地區群眾發展生產增收脫貧與解決城市「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問題相結合,推動各類市場主體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係。
「消費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是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重要途徑。」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市33個有扶貧開發工作任務的區縣構建了消費扶貧長效機制,已銷售山鄉扶貧產品近43億元。
「三個一批」創新消費模式
高山生態米、土雞土鴨、金絲皇菊……在楊家坪步行街頭、金科十年城社區、重慶大學等地的智能專櫃內,擺滿了來自全市各貧困地區的農產品。
今年5月,我市在中西部地區率先開展智能專櫃試點,引進中科銳星等4家企業參與消費扶貧專櫃推廣,現已籤約8450臺、投放1341臺,全年擬投放1.1萬臺。
落地一批消費扶貧專櫃,只是我市完善消費扶貧平臺「三個一批」之一。
「我們圍繞『一中心多館』的功能布局,打造了一批消費扶貧專館。」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已建成一個中國西部消費扶貧中心,46個企業館、地方館,累計銷售扶貧產品達2億元。
其中,在中國社會扶貧網精心指導下,重慶市消費扶貧線上專館已入駐商家1072家,上架產品7522款,註冊用戶182.5萬人、銷售額8374.8萬元;在秀山縣建成的武陵山片區消費扶貧館,輻射帶動4省市44個貧困區縣,累計銷售扶貧產品5.8億元;在江北區建成的中國西部消費扶貧中心,已吸引33家重慶區縣館及11家西部省區館入駐。
此外,重慶還在各大超市開設了一批消費扶貧專區。截至目前,已設線上線下專區237個、銷售扶貧農產品1.6億元。
「四大渠道」凝聚攻堅合力
「扶貧產業發展起來了,如果出現賣貨難,必將打擊貧困群眾的信心。結對幫扶的消費扶貧,是條路子。」市委辦公廳扶貧集團駐中益鄉工作隊隊長李建樹說,市委辦公廳扶貧集團從線上、線下同時發力,發起一場場直播帶貨活動,促成一次次「周末扶貧集市」進城擺攤售賣。
「我們落實了專人專班,銷售中益鄉及周邊鄉鎮的蜂蜜、蓴菜、辣椒等30餘種農特產品。」李建樹說,工作隊還加強與扶貧集團成員單位的溝通銜接,全力做好扶貧智能專櫃、線上銷售、定向供銷、產銷對接等工作。據統計,今年以來,該扶貧集團購買和協助銷售石柱農特產品達1800餘萬元。
截至目前,重慶已動員市內18個幫扶集團與18個對口幫扶區「結對」,購銷受助區縣扶貧產品超2.8億元。
除了結對幫扶這條消費扶貧渠道外,重慶還打通了中央定點幫扶和東西部扶貧協作、預算單位採購、動員全民參與的三條渠道。如,開展「10萬噸渝貨進山東」「10萬山東人遊重慶」等品牌活動,山東14個對口地市購銷2.89億元;動員行業協會、民營企業、市民個人等參與消費扶貧,特別是開展直播帶貨活動50餘場次、訂單數超66萬個、銷售額5200萬元。
「五大行動」提升扶貧質效
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重慶首創公司入駐酉陽縣,在17個鄉鎮54個村建立辣椒產業基地12000畝,預計今年可生產收購辣椒12000噸、產值4000萬元、實現村集體收入240萬元;潼南區高標準蔬菜生產基地生產的黃瓜、絲瓜、豇豆等,每天發往主城各大生鮮超市售賣;巫溪縣紅池壩鎮鐵嶺村合作社去年發展的320畝獨活已經投產,年產約50餘萬斤獨活供應中藥材市場……
這些農產品基地,正是重慶按照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品牌化運營、協同化推進的思路,支持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合作社通過股份合作等模式,在貧困地區建設的農業產業項目基地。
「建起一個基地,興旺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共建產業項目基地出產的農產品,不僅直接為貧困群眾帶去了產業扶貧的效益,也為社會各界開展消費扶貧提供了優質供給。
為了把綠色、優質農產品賣出去、賣出好價錢,我市深入實施主體培育、產品認定、展銷對接、扶貧產品監管、專題培訓「五大行動」,提升消費扶貧的質量與效益。
截至目前,重慶已精準認定、動態管理市級扶貧龍頭企業998家;累計認定扶貧產品8025個、供應商2607家,價值總量192億元,帶動貧困人口59.4萬人增收;舉辦各類消費扶貧月活動80餘場次,還在廣東舉辦重慶秀山·中國農行廣東分行消費扶貧對接活動,廣東農行準備在秀山聯建10個供應鏈基地,將帶動1.8萬貧困人口增收。
「今年,我們還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時搜集發布疫情災情影響滯銷農產品信息,推送農產品供應信息2000餘條/次。」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據相關部門統計,今年我市累計銷售貧困地區滯銷農產品1.37億元,基本消除農產品滯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