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自於法國。法國麵包的代表就是法式長棍麵包(baguette),是一種最傳統的法式麵包。2018年1月12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支持傳統法式長棍麵包「法棍」申請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越南法棍麵包,是130年前法國殖民時期開始出現。法國人將「法棍」帶到越南,越南人卻將麵包提升至新的水平。最初,肉夾麵包以法式三明治呈現,之後越南廚師添加當地適合的食材。就這樣,越南式法棍麵包在越南與法國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應運而生。
越南不同地方的「法棍」有著不同的製作方法,主要差別是在於餡和香味有所不同,所以越南各地的「法棍」有不同的味道和特徵。
在北越,「法棍」主要包括黃油、豬肝肉醬、麵包餡為豬肝肉醬或炸雞蛋、香菜和辣椒等基本原料。在南越,「法棍」可以加上奶酪、火腿、沙拉、香腸等。
具體做法很簡單,烤好的麵包用刀割開口,中間夾上豬肉或牛肉、肉醬或豬肝醬、火腿、烤肉、香菜、黃瓜片、辣椒醬、雞蛋、調味汁、鹽、胡椒等多種餡料及配菜。
越南法棍麵包,可以被稱作越南最普遍的街頭快餐。越南人認為雖然是一種方便食品,但含有豐富的營養,可以作為主食或補充食品。在越南的街道上,到處可以看到賣法棍麵包的,越南人一天三餐都可以吃,尤其是早餐。外國人把越南法棍麵包視為越南人的街頭創意美食。
以前,越南人非常親切熟悉的法棍麵包小販叫賣聲「Ai BanhMi Day !」,意為「誰買麵包啊!」 目前,賣的人多了,買著方便了,已經聽不到這一叫賣聲了!
法式長棍麵包夾的是冷食、肉製品、黃油或奶酪。而越南法棍麵包,是其改良版、進化版、升級版、本土化版。
越南法棍麵包的越文是bánh mì,2011年3月24日,已被《牛津英語詞典》納入了詞典條目;2014年又被收入《美國傳統英語詞典》。所以,外國人直接按越文稱呼的發音Banh mi來叫越南法棍麵包。
《越南那點事》之「越南味道」系列,帶您了解越南飲食文化及美食,洞悉背後的原因和真相。@聊越南 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聲明:原創文章,今日頭條首發、獨發,任何媒體、自媒體轉載請聯繫作者,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歡迎讀者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