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段疫情期間,相信不少的小夥伴們在家都練就了一身煮菜的好本領了吧,會自己做螺螄粉、做電飯煲蛋糕、做奶茶,幾乎都變成了廚藝小能手。除了在家做飯以外,相信追劇也成為了不少人的選擇,像《安家》、《下一站是幸福》、《錦衣之下》等等這些電視劇都給大家帶來了歡樂,而且還新開不少的節目,還有像《天天向上》、《王牌對王牌》等綜藝都做出了調整,為疫情期間做好宣傳。
今天,要介紹一部廣東本土的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做出了最快的調整和轉變。《外來媳婦本地郎》從2000年11月4日開播,每周六周日晚上播出兩集,到現在已經是超過了3000集,是時間最長、播出集數最多的情景劇了。所謂情景劇,就是每一集都會有一個相關的話題,然後進行開展,除了人物的主線,每集的話題都是不一樣的。
《外來媳婦本地郎》講的是在廣州西關的康家,四個本地的兒子康宗耀組,娶了四個外地媳婦的故事。《外來媳婦本地郎》以粵語為止,到今年已經是第20個年頭,陪伴了不少廣東人的成長,也是許多老廣心目中最深的回憶。
作為一部關於廣州生活的情景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也是緊跟著時代的變化。在前幾集的故事裡面,就講了廣州抗疫情的故事,在這兩集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都是帶著口罩拍攝的,相當地符合當下的情況。
《外來媳婦本地郎》是根植於廣州本土的故事,所以關於一些情節其實都做了本土化的處理,意在給大家呈現出最真實的廣州的一面,最本土的老廣的生活。
播出20年,播出集數超過3000集,《外來媳婦本地郎》已經構成了很多人心中的集體回憶,對於《外來媳婦本地郎》我們都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像和康天庥一樣的90後,現在已逐漸長大,無論是戲裡戲外都成家立業;像二佬康祈宗,去年也終於給了他一個交代;像康天佑和枝子也已經長大,告別了劇組出國留學;還有劇中的好幾位演員也離世,帶走了不少人的回憶。
再者,在被本土化的處理上面,每個人都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他們給大家呈現出來的媒介形象都是不一樣的,康叔康嬸的大家長的形象,康宗耀組的廣東人形象,大嫂憨厚的形象,二嫂的精打細算,三嫂的愛美,四嫂的外國人形象,他們構建的形象都非常地鮮明。
其次,在進行本土化處理,《外來媳婦本地郎》裡面的情節還展示在不少的細節裡面。比如廣東美食,像廣東靚湯在劇裡就少不了;還有阿嬌的招牌菜姜蔥雞、豆豉鴨,這些都是朗朗上口,但是又印象深刻的點;還有康家的西關大屋和天井,濃厚的西關風味,把廣州的特色展現無遺。
電視劇是展示文化的媒介之一,尤其是像《外來媳婦本地郎》這樣的本土情景劇,在文化傳播和輸出方面就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