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白茶要焙火呢?

2020-11-19 神州茶韻

乾燥,俗稱「焙火」,是福鼎白茶傳統製作工藝最後的一道工序,也是白茶精製工藝中最關鍵的一個步驟,直接關係到成品茶的好壞。

白毫銀針為例,一款好的傳統工藝福鼎白茶,從採摘製作,到焙火完成,通常需要3—5個月左右的時候才能完成。

那麼,焙火是什麼呢?

為什麼要焙火呢?

白茶的烘焙難道僅僅只是一道乾燥的工序嗎?

焙火和白茶的品質有什麼聯繫呢?

歷史上,白毫銀針傳統製作工藝採用日曬,日曬後要焙火,而焙火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存」。

過去焙火時,要計算銀針到達銷區的路途時間和銷茶時間,來決定火侯的處理程度。

若新出的日曬白茶(白毫銀針)到達銷區上市時,火功剛好退盡,那麼這種火功就是處理的最好的。

日曬白茶(白毫銀針)焙火的三大作用:

No.1 蒸發水分

成品茶含水過高的直接體現就是滋味單薄,香氣低沉。

在後期存放過程中容易「返青」甚至黴變。

水分越高越容易快速的滋生微生物,失水後緊結外形讓茶利於衝泡——出味、滋味穩定。

No.2 增進品質

在傳統白毫銀針焙火過程中,開始:日曬白茶(白毫銀針)幹茶色澤黃綠或墨綠、湯色偏杏黃透綠、滋味較淡,散發著淡淡的毫香和清香帶著青味。貼近趴在草地上的氣味,雨後更明顯過渡:色澤開始轉銀白、湯色杏黃、毫香變得明顯青味消失出現蜜韻。

最後:色澤銀白、湯色杏黃、香氣帶毫熟香和獨特的品種香,此時還有高火氣一段時間會退掉,滋味變得醇和順滑。

No.3 固定品質

福鼎白茶鮮葉採摘下來之後並不是瞬間去世,自己也會發生變化。

所以採了就要馬上做加工,讓變化向著我們想要的方向走——變得好喝。

經過面前的一系列加工,到乾燥的最後一步完成就是成品茶了,茶葉到達品質最佳的時候,消除茶葉繼續自主變化的能力(破壞葉內殘留的酶活性,蒸發水分),讓我們買到的茶葉在良好保存的情況下長時間不變,也就是「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品質基礎。

簡單來說。

焙火,就好像是在炒菜。

焙火的過程中,師傅需要在旁看住火候,把茶葉翻堆。什麼時候可以翻堆,什麼時候焙好,師傅說:這個就要看經驗了,要聞一聞才知道。

品質越好的茶越耐焙。

一般來說,輕火白茶(白毫銀針)香氣清遠、高而幽長,鮮爽。

滋味甘爽,但稍帶微澀,品種特徵明顯且易鑑別。

而焙火程度中、足火,其香氣濃鬱而平穩,杯底香(掛杯香)好。

帶有花果蜜香,滋味醇厚、順滑,耐泡,茶性較溫和、不傷胃。

如果拋開其他層面不說,焙火的作用就是利用熱力改善茶的香氣、滋味,減輕茶的苦澀味,把茶的優點和特點保留並穩定下來。所以,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烘焙方式,有電焙,也有炭焙,它們都能達到焙火的目的。

而從經濟層面上來看,電焙一次可以烘焙的茶量是炭焙的十倍左右,效率更高。而且不需要像炭焙這樣起火、燃燒、打堆,耗材耗力,有一定的操作難度,還不好控制。

依照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貢眉)品種,依茶性的不同,都會調整烘焙的程度和次數。因此,現在大批量上千斤的白茶,都是採用電焙的方式。只有茶量不多的白毫銀針、荒野白茶或高山茶,仍然會用炭焙。

由此可見,炭焙白茶在某一些方面上達到的效果是要比電焙更好的。

也就是所謂的附加分。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炭焙優於電焙呢?有三個方面。

第一,炭焙的導熱方式更全面。

稍微學過物理化學的童鞋應該都知道,加熱一個東西的方式一般分為兩種:傳導和輻射。而這兩種方式,恰恰就是目前電焙和炭焙的最大區別。

炭焙,因為要起火燒炭,徹底燃燒之後再覆灰打堆,以紅外輻射為主,來烘焙茶葉。

電焙,則是以發熱導體,加熱電焙箱內的空氣溫度,從而導熱茶葉來烘焙。

簡單的說,炭焙的加熱方式,是茶葉內外一起受熱,特別是茶葉中的內含物質,在加熱的過程中產生各種化學反應,生成對我們有利的絡合物,將雜質排出茶葉外。

而電焙,因為熱力是從外往內而來,所以焙茶的時候不可能讓熱力完全吃透,茶葉內的內含物質的轉化程度自然也就不如炭焙來得全面。

這也是我們覺得炭焙的白茶喝起來更柔軟細膩的原因。

第二,炭焙補充了碳元素,增加化學反應。

茶葉在烘焙的過程中,糖類、胺基酸、果膠質都會因脫水轉化成香氣成分,兒茶素、醛類、醇類物質發生氧化分解反應,與胺基酸結合也能生成有利物質。

而炭焙過程中,木炭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與茶葉內含物質都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過程,最終造就了炭焙出來的茶在香氣、滋味上,都要比電焙更為豐富。

第三,去異味。

木炭的吸附能力強,本身就是作為去除異味、可以吸潮的除溼劑。

在烘焙的過程中,茶葉因一系列氧化反應排出的雜質和水分子,也會被木炭所吸附。

因此炭焙白茶喝起來也會有感覺到更加醇淨。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茶書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白茶、綠茶、普洱茶都不焙火,為什麼就巖茶要焙火呢?
    武夷巖茶要焙火,這所有喝巖茶的人都知道。那武夷巖茶為什麼要焙火?這個簡單的問題,往外面問一圈,很多人說不明白。哪怕是自己喝了很多年茶,開了店,做了茶掌柜,也未必能深入的聊清楚這個話題。「巖茶嘛,巖茶就是要焙火的。」「不焙火的就是毛茶了,品質不好。買回去也放不久的。」
  • 為什麼日曬福鼎白茶還要焙火?
    乾燥,俗稱「烘乾"『、」焙火「,烘焙方式有電焙與炭焙兩種方式。焙火是福鼎白茶傳統製作工藝最後的一道工序,也是白茶精製工藝中最關鍵的一個步驟,直接關係到成品茶的好壞。那麼,烘乾是什麼呢?為什麼要烘乾呢?白茶的烘焙難道僅僅只是一道乾燥的工序嗎?
  • 為什麼都喜歡日曬、炭焙白茶?工藝才是白茶品質的決定性因素
    其實不然,萎凋和烘焙僅僅只是白茶細緻工藝的一個縮影,它的工藝只是看似簡單,卻處處都透露著不簡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白茶的工藝的細微變化,都直接影響著白茶的外觀顏色、香氣、滋味口感,我們從白茶的萎凋和烘焙出發來具體分析。
  • 關於炭焙白茶,存在三個嚴重誤解!
    所以,很多人主觀的認為:炭焙白茶失了的本真,多了一份虛假,已經不適應市場,即將要被淘汰了…… 忍不住嘆一口氣,大家對炭焙白茶的誤解太深了,
  • 既然武夷巖茶輕火茶那麼香,為什麼還要焙到高火呢?
    然,在巖茶圈,可不止輕火茶一種,還包括中輕火、中火、中足火、高火……年底一到,喝到的巖茶火功越高。輕火茶的美,似乎很短暫。一些偏愛輕火茶的朋友問了:「輕火茶不是挺好的麼,為什麼還要把火一級一級的往高處焙?」
  • 別把茶葉烘乾當「焙火」
    看著我從電焙箱裡撮取些許茶樣,招呼老孔泡茶。老孔的茶趣仿佛一下子被我「點燃」了。 不過,接下來,老孔冷不防丟過來一個小問題,卻讓我有點「哭笑不得」。 他說,原以為茶葉都是放在火上烤乾,沒曾想,竟是放在箱子裡「暗箱操作」……說完,一臉詭秘……怎麼越瞧,越覺得跟烤麵包就像是一回事呢?
  • 關於炭焙的幾個謠傳,你聽過幾個?你的「炭焙茶」真的炭焙過嗎?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炭焙是一門高深的技術活,對制茶師的經驗要求非常高。需要對白茶的茶性以及在製作過程中白茶的變化有非常全面的認知,還要能細緻的控制炭火的溫度變化,並進行適當的調整。讓茶能充分轉化,又不至於焙壞茶。
  • 炭焙工藝真的那麼難?是什麼讓炭焙茶備受推崇
    1、陳年果木老炭為佳 用於炭焙白茶的木炭, 並不是隨便什麼炭都行, 炭要選傳統窯燒的炭, 必須要是燒透的木炭。
  • 你買的茶真的是炭焙的嗎?別忽悠,不要過度追求炭焙!吾雨茶課堂
    ▲用手背感受焙溫炭焙,茶工藝的精髓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對制茶人的要求非常高,要有足夠的經驗,對白茶足夠了解,對炭焙過程白茶變化要了如指掌,還要靈活應對焙茶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烘焙的作用不管是炭焙還是電焙,白茶的烘焙溫度都不能過高,甚至茶葉的等級越高,烘焙時的溫度反而要越低。
  • 炭焙工藝真的那麼難?是什麼讓炭焙茶備受推崇|吾雨茶課堂
    文火慢焙」、「寧輕勿重」,所以焙籠內的溫度絕對不能過高,要儘量控制在40-50℃範圍內。▲嚴格控制焙火溫度6、一次性完成翻焙在焙制過程中還要翻焙那為什麼還要去做炭焙呢?簡單來說,炭焙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白茶的優點,讓白茶有更好的轉化空間。
  • 綠茶炒青易,紅茶發酵繁,武夷巖茶焙火是最難!
    巖茶為什麼有火味,相信每一個喝巖茶的人都會冒出這樣一個疑問。無論是白茶、綠茶、紅茶,都是一種鮮香、清甜的味覺體驗,但是巖茶,卻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感受。那麼巖茶中的火味到底從哪裡來?這正是巖茶最本真的特點,從綠茶的炒青,小種紅茶的烘焙技法上,傳承和創新出來的新工藝。
  • 綠茶喝越早越好,但白茶三年以內不宜喝?因為新白茶性寒涼?
    《2》為什麼說綠茶不能趁鮮喝,喝越新鮮越好?因為,剛加工完成的綠茶新茶,要放一放才好喝。綠茶的加工,要經歷殺青。按殺青的方式不同,分蒸青,炒青,烘青等。要萎凋,要搖青,要揉捻,要炒茶,要炭焙。並且在炭焙時,焙火並非能一蹴而就。主要是焙一焙,停一停,讓巖茶條索內的火氣退一退後,再繼續往下焙火。當巖茶焙進火後,方能形成獨一無二的色香味醇,巖骨花香等風味特徵。
  • 焙火失敗的巖茶,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究竟是什麼樣的?
    湯水滑過口腔,咽入喉嚨後,除了焙火的火香,沒有其它滋味能讓人留下印象。第三衝,與上一衝無異,焙火氣息沒有絲毫減弱。到此,我的心裡對這泡鐵羅漢有了大概判斷。這茶的火功特別高,焙火超過了正常火功範圍的臨界點。
  • 白茶不白,為什麼還能叫白茶,區分六大茶類,光靠看顏色靠譜嗎?
    白茶不白,為什麼還是白茶?金駿眉也不金,大紅袍更不是紅色。那六大茶類的顏色分類,到底有什麼講究?《2》白茶不白,為什麼還叫白茶?秋白茶裡有名的白露茶,顏色像秋天的山林,擁有五彩色,深綠、黃褐、墨綠、磚紅、暗綠等,色系豐富斑斕。話說,看起來顏色不白的白茶,為什麼還能叫做白茶呢?這要從白茶的定義說起。按國標上對茶葉分類的定義,白茶是以特定茶樹品種的鮮葉為原料,經萎凋、乾燥等生產工藝製成的產品。
  • 從福鼎白茶,到雲南白茶,那武夷巖茶之後,會出現雲南巖茶嗎?
    時至今日,雲南白茶已經逐步蠶食市場,而雲南巖茶,卻並未現世。 這是何道理呢? 某位「武夷巖茶坑三代」一語道破天機:我們武夷巖茶的焙火工藝,太複雜了,成本太高了,外面的人懶得學,也學不來。
  • 白茶能喝出巧克力味,這是言之有理還是無稽之談?
    值得一提的是,巖茶碳焙還講究「三道火」,即使初焙、復焙、燉火。 第一次為了去水,第二次是為了去除茶葉的苦澀與黴味,最後一次錦上添花。而且巖茶的焙火工藝極為講究,按照焙火的不同程度可分為欠火、輕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當使用高火烘焙時,茶葉就會出現焦糖香。之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巖茶誕生了巧克力味,可能就是把巖茶的高火味、焦糖味誤認為巧克力味。
  • 「白茶」同為白毫銀針,炭焙和日曬區別這麼大?
    一位愛學習的茶友提出的問題:「炭焙銀針和日曬銀針有什麼區別?可以從外形、香氣、口感講一下嗎?」今天就為大家講一講炭焙銀針和日曬銀針的區別。白茶產區的一些茶農,至今還保留著這種原始方法。這種乾燥方法若掌握不好,可能會使茶葉內部含水率太高,貯存時間久了,茶中的水分會使茶葉出現受潮情況。田藝蘅《煮泉小品》中有言:「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
  • 上福鼎尋白茶,上武夷山尋巖茶,什麼時候去最合適呢?答案在這裡
    或者,到那時候再來武夷山一趟,試試焙好的茶是什麼滋味,焙到位了沒有,火還要不要再加,如果要再加的話,加到什麼程度......調整好了,再帶著成品茶一起回家。或者讓茶農再做一做,褪一褪火再發貨。武夷山的制茶季,就是這半年的時間。
  • 福鼎白茶出現「煙味」是正常的嗎?
    但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主角並不是正山小種,所要分享的「煙味」也和「香」相差甚遠!究竟什麼樣的茶會出現「煙味」?福鼎白茶中出現「煙味」是正常的嗎?今天我們來討論看看!有哪些茶,喝起來會有「煙味」?但對於剛接觸巖茶的朋友來說,一開始就喝高火的巖茶,可能會有點難以接受!武夷巖茶中為什麼會出現「煙味」呢?其原因和煙正小種一樣,都是因為制茶的工藝。武夷巖茶,是半發酵茶類,在加工過程中還多了一道特殊的製作工藝——焙火。這道工藝是形成武夷巖茶特有茶香和韻味的關鍵工藝。
  • 白茶,為什麼要壓餅?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常有不少茶友提出過疑惑,白茶究竟是散茶好呢,還是壓餅好?還有的茶友,會疑惑不解,好好的白茶,什麼要拿來壓餅呢?白茶散茶直接喝不就好了,將白茶壓餅,僅僅是為了儲存方便嗎?更有甚者,會認為,白茶什麼時候也學普洱茶開始壓餅了?簡直胡鬧。林林總總,對一件事物,每個人都會有著自己的看法,這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