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作為一種廣泛應用於金屬和陶瓷表面的裝飾品,一直為人們所愛。它的藝術應用極為廣泛,歐洲,北非和亞洲均出現了琺瑯製品的器物和配飾。這種源於古代歐洲的類似玻璃的釉料無疑是人類的一項偉大藝術發明。
尋找釉料源頭,西方文明誕生原始的玻璃釉料
最初在埃及的一些小型陶土物件上,一種叫做「埃及藍」的材料就是通過烘烤石英粉或者石英砂,再加入石灰來進行的,這是玻璃誕生的最原始形態。隨著玻璃形態的豐富,更多的玻璃種類開始誕生。玻璃開始呈現粉末狀,並塗於物體表面,再經過燒熔附著於金屬之上。
這種附著於金屬之上的玻璃粉末我們就稱之為琺瑯釉,玻璃自從被人類發現到被獨立使用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根據出土資料顯示,在兩河流域也就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誕生了玻璃釉料。
由於玻璃的獨特材質,它的工藝最早是依附於某種其他工藝上的,比如金屬,陶瓷之類的製作工藝。這就賦予了它「變色龍」一樣的角色,使得它能夠迅速適應各種製作工藝,並變化出多種造型。
關於玻璃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腓尼基商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只能在海岸暫時躲避。這群水手們又冷又餓,他們在準備食物的過程中用蘇打來支撐鍋底。卻意外的發現在爐火中有些閃閃發亮的神奇小塊-那就是玻璃。
在中國古代,琉璃器件只出現在皇室和王公貴族的身邊,普通人難能一見。現在隨處可見的玻璃在當時遠比玉石和黃金珍貴,《西遊記》中沙僧就是因為打碎琉璃盞而被貶下天庭,在《淮南子》中,女媧所用的五彩斑斕的「補天石」就是一種琉璃製品。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一項工藝要得以發展主要依靠於人類對自然的進一步認識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交流。一開始是同一地域和氣候環境下的人類進行交流。隨著人類不斷的探險和擴張領土,不同地域的人類也開始交流,這些人口流動帶來了文明之間的碰撞,促進了工藝的不斷發展。
雖然從根本上說,西方文明誕生了玻璃,東方文明誕生了陶瓷。但隨著文明之間的不斷交流,他們之間的聯繫也變得更為密切,在互相推動中不斷發展。愛琴海和古埃及之間不斷交流,中西方文化也開始相互融合。
公元前16世紀,埃及開始出現單色玻璃珠,公元前15世紀,埃及開始出現彩色玻璃珠。到公元前10世紀左右,「蜻蜓眼」玻璃珠在埃及開始流行。之後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廣為傳播,公元前9世紀的古羅馬,玻璃已經被鑲嵌到首飾上,此後玻璃更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工藝品出現在大眾視野。
雖然中國早在先秦就出現了早期的琉璃製品,但由於生產技術的局限,只出現在一些小的鑲嵌製品上,如珠,管,環,劍飾上。甚至當時鍊金的道士可能與這種玻璃煉製有著某種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繫。
尋求玻璃和金屬的巧妙結合,鑲嵌法開創琺瑯工藝
由於玻璃釉料的獨特物理形態,使得它和金屬有著多種「結合」方式,工匠們通過智慧的思考,最終選擇了鑲嵌工藝。鑲嵌工藝最早的表現形式是作為「鑲嵌畫」出現的,首先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其中《烏爾的軍旗》作為其代表作巧妙地使用了平面鑲嵌手法,造型整體富有張力,表現力豐富。
藝術家們採用分割的手法,將幾種不同空間的場面應用於同一平面當中。黑色的瀝青底板上,各種「人物」,「車輛」,「動物」,「器皿」栩栩如生。跳出工藝的範疇,這些藝術品的精湛實際就是尋求色彩和金屬的搭配,以及寶石,釉料和金屬的結合。
在埃及還有更早期的鑲嵌手法,在左塞王的陵寢牆壁上貼有打磨和雕刻的石片,就是為了在其中嵌入小小的藍綠色琺瑯片。這種工藝與之後的馬賽克鑲嵌有很大關聯。
到18王朝,埃及的金屬工藝達到頂峰,鑲嵌工藝作為金屬工藝中被綜合使用的一種工藝,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為琺瑯工藝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琺瑯工藝一開始是將粉末填充到凹凸圖案中,然後加熱使琺瑯釉料流動形成凹槽。後來由於對工藝的要求越來越精確,他們就將玻璃磨成粉末再填充到金屬中一起燒制。
由於戰亂,在公元前1200年以後,古代埃及的玻璃生產水平逐漸下降。玻璃製造中心也由埃及轉向了地中海區域。地中海文明成為了世界早期文明中的一大亮點。尤其是後來出現的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對世界的經濟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中世紀,由於軍事的混亂和文化的交融,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興起,此時的琺瑯技術隨著宗教勢力的興起而發展,帶著獨特的宗教文化的影子。
作為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的國教,當時的玻璃藝術主要是製作鑲嵌玻璃和教堂彩繪玻璃。一開始在西亞地區作為雕塑或工藝點綴,在羅馬帝國之後被廣泛應用於公共浴室和教堂。這些根據皇家興趣而興建的建築,金碧輝煌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
因而,許多鑲嵌藝術家故意用不平整的鋪設方法利用玻璃製造出閃爍明滅的視覺效果,通過在玻璃上直接作畫,當光線通過玻璃折射之後,這些神聖多彩的光束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由於琺瑯工藝總是服務於宗教藝術,在一些大城市當中,為了滿足宗教的需要,琺瑯工藝作為聖書的封皮裝飾,尤其是教皇和主教專用的聖書和聖經牌。使得書籍本身就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包括一些十字架,聖餐杯等等宗教禮器,都有琺瑯工藝的鑲嵌。
琺瑯工藝向東傳播,東西文明共同締造「景泰藍」
琺瑯工藝的傳播,基本是以線性軌跡進行的。從兩河流域到古埃及,再由地中海沿岸前往西亞,中亞,又經由中國向東到日本等地。這種工藝在傳入後又被當地的文化吸收轉化,發展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藝術特徵。
在埃及,琺瑯工藝應用於黃金等貴重金屬上,造成富麗堂皇的感覺。到了羅馬之後,它主要以「裝飾畫」存在,表現了較多的宗教元素。進入中國和陶瓷結合之後,誕生了「景泰藍」的獨特工藝。
十三世紀左右,掐絲琺瑯工藝傳入中國。直到明朝時期,頻繁的海外貿易以及相互的文化交流都促進者中國景泰藍工藝的不斷發展。最終迎來了高峰時刻。在中國古代,這種金色和彩色混合的燦爛效果獲得了統治者的喜愛,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工藝品。
掐絲琺瑯整體造型敦厚,釉料的色澤凝重,以藍色為主。而密集的掐絲勾勒出繁複的花紋圖樣,極為精美。在明萬曆時期,琺瑯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器物的造型日漸多樣,顏色也更加豐富。在色彩搭配上也頗用心思。
如爐銅鍍金雙獸首耳。 掐絲琺瑯三像首做足, 通體飾以天藍色琺瑯釉為底, 失各種花卉, 口沿下各色菊花花頭為一周, 腹部主體紋樣為紅、 黃、 白釉雙線掐絲纏枝蓮花六朵。口內飾各色花頭一周, 內壁飾以葡萄紋, 內地飾四隻翔鶴, 低銅鍍金, 有景泰年間楷書款。
從北方傳入中原地區的恰克圖工藝也屬於景泰藍工藝的一種。使得中國景泰藍呈現出一種大氣,端莊和華麗的視覺效果。特別在今天河北的廊坊地區,恰克圖工藝由於其較強的手工藝感,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
區別於西方琺瑯工藝的輕盈,恰克圖工藝常在銀質或者銅質的地上起絲後填充釉料,整體的感覺金碧輝煌。也區別與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敦厚,恰克圖工藝保留厚重的釉料堆積,和原有的材料形成強烈的起伏對比,有浮雕的質感。
以中國文化為載體的景泰藍工藝還對日本的七寶燒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七寶燒工藝雖然和中國景泰藍工藝屬於相同的工藝種類,但在表現形式上大為不同,追求透亮,無氣泡的特點。圖案也追求主題突出,沒有景泰藍的繁複。
琺瑯藝術,從地中海沿岸一路向東,和當地的文化結合傳承,永不停息。在各地的琺瑯工藝都體現出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