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日新月異,帶來就是人類生活生存方式的變革,各國在現代軍事武器裝備方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多。毫不誇張的說,現代戰爭是跨越空間和領地,涉及軍事、科技、經濟等領域的多方面對抗。在海上戰爭中,除了比較有名的航母和核潛艇,氣墊船也「扮演」著十分最重要的角色。第一艘氣墊船是英國發明的,歷史最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作戰就是二戰時期的諾曼第登陸,當時的登陸艦不如現在發達,受地點和地形的限制,也導致盟軍損失慘重。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墊船技術逐漸得到了改良與創新。
烏克蘭的「野牛」氣墊船是世界最大的的氣墊船,也稱作「歐洲野牛」。它的船身體積巨大,滿載排水量可達550噸,可以載重150噸,是不容小覷的強勢武器。許多國家都想購入「野牛」,期待有它在本國海域作戰時發揮強大的威力。
氣墊船依賴比大氣壓高的空氣在水面間形成氣墊,部分或整個船體有所墊升,i減小阻力從而達到高速行駛的效果。
中國海軍自然也想要提高自己的兩棲作戰能力,於是便於烏克蘭武器出口公司籤訂合同,購買了四艘「野牛」氣墊船。前兩艘由烏克蘭製造,後兩艘由烏克蘭協助中國自主建造,所以在出售氣墊船的同時,烏克蘭也為中國提供了技術支持。中國花大力氣引進全套技術,為何只造了兩艘「野牛」氣墊登陸艦就停產了呢?
首先「野牛」的技術是比較複雜的,烏克蘭在當時迫於局勢,對中國的幫助精力有限。不過這一技術後來也被我國攻破了。最終沒有量產的原因也不是取決於「野牛」的性能,而是科研人員在研發的時候發現,「野牛」氣墊船放在中國海域的適用性還是差了點。「野牛」氣墊船船體龐大,可以搭載量和承重力都十分優秀,看起來似乎並無缺點。
但是正因為體型龐大,它與我國的船塢登陸艦不相兼容,所受的作戰限制就十分明顯。由於作戰半徑短,它幾乎只能被適用於近、中距離的海域。中國想要徹底運用好「野牛」,就需要對他進行改造,實現船艦本土化。
還有一個相關的技術問題,就是「野牛」氣墊船的發動機問題。發動機是提供動力的來源,對它進行改良勢必又會涉及到非常複雜的相關技術。由於克服技術難關升級後更適合我國情況的「野馬」氣墊船已經服役並打算投入量產,當時我國對於「野牛」氣墊船的需求就並不是十分迫切了。
「野牛」氣墊船的缺點隨著反登陸技術的進步也逐漸被放大了。他適合單打獨鬥或者作為後續增援的角色已經不能滿足我國海軍的需要,所以它最終沒有被量產也是綜合考慮的結果。
當今時代,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顯著提升,自主研發的「野馬」氣墊船綜合性能也十分優越。保持優勢,繼續穩打穩紮前進,中國海軍未來的戰鬥力勢必會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