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登陸作戰,是海戰中最為複雜,最危險也最容易失敗的戰鬥樣式。而兩棲登陸戰成敗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及時有效地把部隊送上灘頭。這裡有兩個要素,第一,輸送部隊速度要足夠快;第二,輸送部隊的數量要足夠多。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有效對抗守衛部隊,確保登陸作戰的成功。而要滿足這兩個條件,登陸艦艇就是關鍵,因為在登陸作戰中,所有的部隊、裝備、武器彈藥全部需要用登陸艦艇送上灘頭,所以氣墊船就成為效率最高的登陸艦艇。
氣墊船誕生的時間比較晚,1959年的時候,英國人科克雷爾才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種氣墊船,並在當年成功橫渡了英吉利海峽,驗證了氣墊船設計是成功的。氣墊船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高壓空氣在船體和水面之間形成氣墊,讓整個船體漂浮在空中的一種特殊形式的船隻,由於船體完全漂浮在水面之上,因此氣墊船普遍速度非常快,通常在40~60節之間,而且由於船體實際並不和海水接觸,所以氣墊船可以直接從海上把人員和裝備送上陸地,甚至還能越過雷區、海灘障礙物、壕溝、沼澤等不便於直接通行的登陸地區,而且氣墊船也不怕水中的暗礁和水雷,可以說,完全是為兩棲作戰量身打造的裝備。
我國對氣墊船的研究起步很早,但是受技術條件的限制,發展一直比較緩慢,一直到2009年,我國和烏克蘭籤署合同,正式引進了4艘烏克蘭建造的"歐洲野牛"大型氣墊登陸艦,用於充實我國海軍的兩棲作戰力量。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艦是目前全球現役最大的氣墊登陸……艦。因為其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55噸,超過了艦和艇的分界線。按照一般的劃分,排水量在500噸以下的稱之為艇,排水量達到或者超過500噸的,叫艦。所以歐洲野牛是全球唯一一款氣墊登陸艦。
蘇聯當年開發歐洲野牛的目標,是計劃在未來的世界大戰中,在黑海、波羅的海周邊水域對北約國家側後濱海地區實施登陸,以策應蘇聯陸軍的正面進攻,並形成對敵方的戰術包圍。由於是由岸到岸的登陸,所以野牛對航程、體積尺寸要求不高,但是對運輸能力的要求很高。該艦滿載排水量是555噸,而最大載荷可達150噸,超過美軍LACA的兩倍半。在我軍中,可以一次性運輸3輛96A型主戰坦克,或者10輛輪式步兵戰車,如果完全搭載人員,則可以搭載360名武裝士兵,具備極其強大的運輸載荷能力。而且,歐洲野牛氣墊船採用了和俄羅斯圖-95戰略轟炸機的NK-12型發動機改裝的艦用UGT-6000燃氣輪機,動力非常強勁,其最大航行速度可以達到63節,在搭載了3輛主戰坦克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飆到40節以上的高速,所以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可以說完美實現了"多拉快跑"的兩棲作戰要求,也因為如此,才得到了中國海軍的青睞。
其實大家都知道中國海軍為什麼要採購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該艦最大航程為300海裡,折合550多千米。臺灣海峽的平均寬度大約是200多千米,即使歐洲野牛按照平均航速50節計算,只需要2小時左右,就可以開到對岸。而對比航速只有18~22節的傳統登陸艦,則需要4~5個小時才能開到對岸,這麼長時間足夠歐洲野牛在海峽裡跑個來回。所以歐洲野牛的航渡效率大概相當於傳統登陸艦的一倍,根據測算,15艘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艦一次性就足夠向對岸投放一個標準的機械化步兵團。而且最重要的是,歐洲野牛可以直接越過灘頭,把所有裝備和部隊投放在敵方防線的後方,並和直升機機降部隊匯合,形成強大的打擊力量。
和其他國家裝備的小型氣墊登陸艇相比,歐洲野牛還有一個極為突出的優勢就是,它自身攜帶有強大的作戰系統,該艦艦首兩側各裝備1座19管130毫米火箭炮,還有2門AK-630加特林速射炮,並且配有點防空飛彈。自身具備很強的突擊火力,在搶灘的同時可以使用火箭炮和加特林速射炮壓制灘頭火力,從而實現對敵方守備陣地的硬性突破。為了確保艦體安全,歐洲野牛的要害部位甚至還加裝了防彈裝甲,儘管體積龐大,但卻很難被擊毀。
不過總體上來說,歐洲野牛畢竟是上個世紀70年代研製的氣墊登陸艦,且適用環境原本是風平浪靜的黑海、波羅的海等內海,只有在海浪高度不超過1米的情況下才能跑出60節的高速,而一旦海浪高度超過1米,歐洲野牛的航行就會大受阻礙,海浪超過1.5米時航速就會下降到38節以下,浪高超過2米乾脆就無法出海使用。這是限制歐洲野牛使用的一個主要問題。目前有消息稱,中國已經依照自己的技術對原版的歐洲野牛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以讓其適應風高浪急的作戰環境,特別是中國海軍還為歐洲野牛專門開發的868號半潛船,未來可以通過半潛船搭載歐洲野牛前往世界任何濱海地區,執行登陸等兩棲作戰任務,這大概也是未來歐洲野牛最好的使用方式。(龍大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