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色、香、姿俱佳。色,豔麗而不妖;香,清幽而淡雅;姿,蒼古而清秀,自古以來一直被人們讚頌。北宋詩人林逋詠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正因為梅花有傲霜鬥雪,獨步早春的習性,因而常用來象徵人們的堅強意志和優秀品格,把它比作高潔的化身。
梅花原產中國,是我國傳統的名花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史。《尚書》、《山海經》、《詩經》中均有關於梅花的記載和吟詠。足見古人植梅、愛梅之廣泛。而今植梅中心頗多,如杭州西湖的孤山,武昌東湖的梅嶺,廣東的羅浮山,安徽歙縣的賣花漁村,無錫的梅園,蘇州的鄧尉,南京的梅園新村和梅花山等,均是有名的梅花勝地,中外遊客觀梅如潮。
梅花在園林綠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可用孤植、群植、叢植、林植等多種形式種植。小橋流水之畔,疏籬散石緣邊,蒼松翠柏一隅,水榭亭臺邊側,點級數株梅花,均能顯示出其冰清玉潔之美。若以梅花作主景,蒼松作背景,修竹作客景,便可構成一幅令人神往的「歲寒三友」圖。梅與蘭、竹、菊構成一景,傳統稱謂「四君子」,梅花樹齡越老越顯得蒼勁古樸,觀賞價值也就越高。
然而,在園林布置中,天然古梅畢竟甚少,為彌補這一不足,經過多年實踐,以「桃"代梅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以「桃」,即選根幹奇特,即將淘汰的老果桃作砧木,因樹制宜地留3-4個主枝重截(留枝長度為15-20cm),然後用「芽片貼接法」按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每枝接上3-4個梅花芽片,芽片間的距離為4-5cm。芽片長度為1.5-2cm,稍帶木質部,要平整光滑,切勿損傷芽眼。砧木上剝去的皮層要與芽片大小相同,深至木質部。芽片與砧木密切結合,兩邊形成層相對,上下吻合,用塑料帶綁紮,成活率可達90%以上。當新枝長到10cm左右時,為調整樹勢,可根據需要刪去部分新枝,留者及時解除塑料帶,並設竹棒綁扶,以免大風吹裂接口或吹折新枝,通過精心養護,當年新枝可長達80cm以上,翌春即可開花。為更顯古樸,可把天牛卵塊按放在桃樹主幹基部,使其孵化蟲蛀,蛀孔彎曲向上,達到預定要求後,立即用久效磷等農藥(切勿用樂果和氧化樂果,以免造成藥害)5-10倍液注滴蛀孔,殺死天牛幼蟲。然後用利刀輕輕削去受害皮層和木質部,再塗上苔蘚,這樣,一株蒼古奇特,斑疤輪突的老樁新枝「古梅」就能在園林中一顯雄姿了。
梅花歷來是我國盆景的傳統樹種,為「十八學士」之首。梅花造型雖不一定要強求「曲、奇、疏」,但還是可以簡取勝,因梅花體態清癯瀟酒,不管制作成何種形式,若繁就失去韻味,失去詩情畫意。
在盆景造型時就可把最突出的「三兩枝」表現出來,刪去大量的無用枝,使其簡練,達到「疏影橫斜」的藝術效果。要使盆梅多開花,養護管理必須得法。首先要翻盆換土,翻盆年限以2年一次好,花後進行,剪去部分老根,剪除腐根,重新換上硫松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培養土,置於陽光充足、通風良好處養護。其二是合理修剪花後在花枝近基部處留3-5芽重剪,促使萌發的新枝粗壯有力。修剪時還要考慮剪口芽的方向,如要枝條下垂,留內芽;要枝條斜生或直立,就留外芽其三為肥水管理。冬季可施足基肥,平時薄肥勤施,每月1次,花芽分化期可施磷鉀肥1次。含苞前施1-2次以氮肥為主的速效性催花肥。澆水可適度,不能太多、太少,6月下句一7月上旬要恰當「扣水」,扣到葉片略呈萎蔫狀時再澆小水待植株恢復生長後再行「扣水」,反覆3-5次,這樣就能有效地控制營養生長,多生花芽,促使明春花繁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