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鄉下河道,多人釣獲、捕獲「尖頭怪魚」
重慶的江河大都連通長江,生活其中的野生魚大都以鯉魚、鯽魚、鯰魚、黃辣丁的長江水系常見的野生魚為主。
然而近日,有許多當地釣魚愛好者、捕魚的老鄉反映,在垂釣捕魚時,碰到一種「頭部尖尖、無鱗烏黑」的怪魚.....
其實,這些渾身烏黑、尖頭鼠眼的怪魚,就是四川重慶地區的名魚——肥坨魚,即長江鮰魚,也叫江團、鮰老鼠等等.....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長江鮰魚數量稀少,為何這樣一條重慶地區的小河道裡,竟有這麼多長江鮰魚聚集?
確實比較反常,而從這位釣魚人的遭遇看,這條河裡鮰魚的數量還不少。
其實,如果是經驗豐富的水產人士,應該已認出這些「長江鮰魚」並非野生的,而是是從養殖場裡逃出來的飼養魚。
(左為養殖鮰魚,右為野生鮰魚,兩者在體色,身體線條輪廓上都有差異)
可以看到,野生的長江鮰魚一般體色呈優美的青白色或粉紅色,而養殖的鮰魚大多為青黑色,並且野生鮰魚頭胸部更為「寬厚」,而養殖鮰魚則頭尾粗圓較為一致。
——這裡也要提醒廣大釣魚愛好者,純野生的長江鮰魚如今已是保護動物,不可隨意捕撈食用。
大量養殖的長江鮰魚衝入河道,會不會造成生態問題?
理論上應該是不會,長江鮰魚雖然有一定的掠食性,但屬於本土魚且養殖的鮰魚繁殖能力相對有限,不太容易在下遊河道裡形成穩定、大規模的種群。
另外養殖鮰魚市場價值也在數十元一斤,這些鱘魚出沒河道的消息一傳播開來,很可能招來許多當地民眾的垂釣、捕撈......
其實,大量養殖鮰魚現身鄉間小河,只是此次川渝洪水之下兩地養殖業受損的冰山一角。
前一陣子的強降雨天氣,導致川渝以及上遊地區汛情來勢兇猛,數以千萬噸計的養殖水產被洪水裹挾而下.......
一方面養殖戶損失慘重,甚至個別養殖戶血本無歸。
但另一方面,這些逃逸水產裡,確實有不少為外來物種,毫無疑問這些逃逸的養殖水族,是一種潛在的生態危害。
當它們匯入下遊的長江江段後,會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則無人能推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