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有一說一,筆者作為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南方人,冬天下雪這樣「虛擬」的畫面一般就只存在在電視上,小時候甚至一度認為,雪其實就是塑料泡沫。當時還想,這麼多的泡沫顆粒得摩擦多少「塑料棒」才行啊。直到遇到一個北方朋友,我才知道,原來雪是真實存在的。
雪的概念被打翻之後,我就一直想著長大後一定要去北方看看真正的雪,但萬萬沒想到長大後混得「人模狗樣」,連車費都湊不齊,只能繼續死守南方當個小編混混日子這樣……
除了沒見過雪之外,網絡上傳得神乎其技的「北方暖氣」,我也是非常嚮往的。一直以來,在南方過冬,不是靠抖就是靠著一身的正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唏噓的頭髮告訴我要服老了,不能再這樣抖下去了。
隨著抖動頻率逐漸減少,抗寒能力也在不斷的降低。我知道,要想安全的熬過這個寒冬,並看到明年的春天就必須藉助外物的幫忙。於是我就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取暖設備,例如小太陽、大太陽、電熱墊什麼的,不得不說,效果還是挺不錯的,但卻非常的費電,看著不斷跳動的電錶,我抬起即將顫抖的手關掉了所有的電熱器。
接著就把目光投向了在夏天為我「續命」的空調。心想這空調是冷暖一體的,如果過冬用來制熱會不會更加實際呢?
從網上搜集了一定的資料,彌補了自己的知識盲區之後,我決定將知識無私的分享給各位網友(順便裝裝):
空調的熱效率/能耗比更高
相比起一般的電採暖,空調製暖的效率、能耗比其實更高。其中奧秘就是空調的製冷/熱的原理跟電取暖完全不一樣。
電取暖是直接利用電加熱,由電能直接轉化為熱能的制熱原理,這樣一來,其中必然會有能量轉化過程中的損失,所以它的效率是小於1的。
而空調製熱的原理就是通過空調器的元器件,包括什麼壓縮機、蒸發器、冷凝器、膨脹閥等等,再通過中間介質製冷劑,比如氟利昂的相態變化來進行製冷或制熱。而製冷劑在蒸發器側由液態變為氣態,吸收大量的熱,然後在冷凝器側由氣態又被轉化為液態,釋放大量的熱,從而實現熱量或冷量的轉移,達到制熱或製冷的目的。
一連串的反應聽起來很複雜,但其實消耗的電能僅僅是實現這一轉化過程所需的能量,即消耗少量的電能而已。在實現熱量的轉移過程,壓縮機的性能和效率越高,技術越先進,所能實現的能效比就越大,也就越節能,所以空調的效率能實現大於3的能效比。
如果還是聽不懂也沒關係,我們只需要知道,相比那些小太陽什麼的取暖器,空調的熱效率/能耗比會更高,而且更加省電。至於原理嘛,人家「磚家」是這麼說的。
空調的熱效率更高,價格也比取暖便宜, 但是使用空調製熱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中最大的劣勢就是溫度不均衡,很容易導致室內乾燥。乾燥的環境對於我們人體是一個不少的影響,容易造成身體水分過度流失,感染疾病,加速衰老。特別是女性,皮膚的肌纖維是由大量的水溶性膠原蛋白構成,乾燥使肌纖維因快速失水而收縮,久而久之,肌纖維可能斷裂,皮膚就會出現不可恢復的皺紋,呈現老態。
看到這裡,如果知道害怕的話,那你應該也知道加溼工作是絕對少不了的。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購置一款可靠的加溼器,加加溼,滋潤一下。當然,如果是跟筆者這樣勒緊褲頭過日子的「苦命人」,放盆水加溼一下也是可以的(雖然效果並不咋樣,但好過沒有)。
另外,我們在使用空調製熱的時候一般都是緊閉門窗、用厚質的窗簾隔離窗口的冷空氣,這樣採暖的效果不可謂不好,但由於空調房內的空氣不流通,有很多有害菌體易在這樣的環境內存活,很容易「惹菌上身」,所以必須保持通風。(雖然聽起來並不是很現實)
小結:使用空調製熱可謂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不僅制熱效果好,而且還省電。基本上除了會讓空氣乾燥一些之外,也沒什麼好訛病的。但話是這麼說,省電是省電了,還是要耗電啊,我看著日漸消瘦的錢包,以及乾乾淨淨的支付寶和微信,不禁陷入了沉思。或許,我還能堅持再抖一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