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兔子王不斷被恢復,非博會濟南非遺講老濟南故事

2020-12-22 齊魯壹點

文/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濟南自己的兔子王,也太漂亮了!胳膊還會動!」「這些兔子王形態各不相同,有什麼細微的區別?」「兔子拿根小棒在幹什麼?」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一群參觀者圍著非遺傳承人、老濟南周氏兔子王的製作者周秉生製作的精美兔子王問東問西,看得痴迷……而周秉生講起泉城兔子王的文化傳承也滔滔不絕。

濟南泥塑兔子王是名副其實的好看、漂亮、有文化底蘊。這些「兔子王」白面紅唇、兔面人身,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有的身著紅袍、背插紅旗,有的手持藥杵穩坐虎騎之上,造型別致。兔子王以黃河細膠泥為原料,有十幾個品種。從姿勢上分坐兔王、站兔王,從性別上分有兔子王和兔奶奶,從衣著、坐騎上分,則有大紅袍、大坐虎、中坐虎、小坐虎、小坐墩、兔王坐元寶等類別,從臉譜上分有大花臉、小花臉,還有表現群體生態的兔子山……

周秉生家祖子孫四代人與「兔子王」打了一百多年交道,傳承至今。他一直說,濟南兔子王不是一塊泥巴,它是非常有魅力的傳統文化,所以,他幾十年來做兔子王不只是掌握這門老手藝,而是花費了大量的心思來研究老濟南兔子王、研究老濟南的中秋節慶文化、拜月歷史風俗等,而且花大量的心思查找歷史資料,努力恢復老濟南兔子王的風採。

今年周秉生恢復了一件北京一家美術館館藏的老濟南兔子王,雖然這件作品與其他流傳下來的兔子王只有在細微之處有差別,周秉生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來研究它,弄清楚它臉譜上的花紋、身上用色為何不同,背後有何文化傳承等。

周秉生說,老濟南手藝人做兔子王,每一家都不一樣,風格各不相同,但主要造型、主要顏色等都差不多,每一件老濟南的兔子王都把民間失傳的那些美好的東西融合在了一起,一件兔子王本身就是濟南獨特地域文化的呈現,和其他地域的是不一樣的。

「我現在是儘可能找記載老濟南拜月歷史的文字圖片,恢復老濟南市場的一些泥玩具。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兔子王的失傳過程非常快,非常多的樣式都丟了,現在能恢復多少就做多少。因為我懂得了它的珍貴。」

周秉生在保持原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在「兔子王」中加入創新元素,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他製作出的兔、虎、馬等生肖造型,頗受市民喜愛,其中根據泉水節特色製作的「趵突泉兔子王」更是備受追捧。

「我和我父親那一代人做兔子王完全不一樣了。我父親沒文化,做兔子王更多是傳承了一門手藝,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到了我這一代,我做兔子王就開始關注更多的東西,不僅僅是學手藝,而是傳承濟南文化,讀歷史、查資料、給年輕人講課,就是要傳承兔子王身上的文化。而且我在傳承兔子王文化上,是積極主動地去鑽研,研究怎麼恢復古老的兔子王,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兔子王。」

本屆非遺博覽會上,周秉生的兔子王展位非常受歡迎,每天都有參觀者到展位購買他手工製作的兔子王收藏。

周秉生說,非遺博覽會他就落下一屆沒來,其他多屆都參加展會。在展會上兔子王被很多人熟知、喜愛,讓他感到高興。「我的祖輩、父輩做兔子王就是賣兩個錢填補家用。多年前我喜歡這門手藝,學做兔子王也是擺地攤,現在不同了,經常參加大的展會,可以說是來到了一個大舞臺。這也得益於政府對民間工藝、傳統非遺的重視。」

在10月23日至27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山東省15個非遺項目參展,其中濟南市有5項分別是:魯繡、多福硯、濟南皮影戲、賈家窪村傀儡戲、泥塑兔子王。在展覽會現場,不管是憨態可掬的兔子王,還是惹人哈哈大笑的皮影戲,或者是精緻秀美的魯繡都吸引參觀者駐足,近距離體驗泉城文化的魅力。這是濟南傳統非遺的集中展示,對泉城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觀展機會。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人蛋殼裡捏「兔王」 細說老濟南的中秋文化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蛋殼裡捏「兔王」 細說老濟南的中秋文化 「老濟南流傳這樣一句話『正月十五掛花燈,八月十五看兔王』。幾百年來,兔子王已經成為濟南中秋民俗的重要象徵。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家就是捏著兔子王將中秋文化代代相傳下來。」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說道。
  • 資訊|老濟南文化符號兔子王「重生」記
    但是你可知道,咱們老濟南人在中秋佳節這天會請兔神嗎?相傳古時有一年八月中秋前後,濟南鬧起瘟疫,人們無藥可醫,月宮的兔神知曉此事後便帶著仙藥下凡,將藥放在了濟南的72泉裡,喝過泉水的人們很快便痊癒了。為感謝兔神,濟南人便在每年中秋請它回家。到了明末,有民間的手工藝人將兔神做成了泥塑,「衣冠踞坐如人狀」。
  • 老濟南人的中秋記憶:五仁、酥皮月餅和兔子王
    (原標題:老濟南人的中秋記憶:五仁、酥皮月餅和兔子王)
  • 看「兔子王」 自製糖「月餅」 老濟南傳統中秋那些模樣
    中秋看「兔子王」   就像元宵節看花燈  最近周秉生有點忙,第五屆省文博會上,還有即將到來的中秋節,他都需要帶上幾隻泥塑長耳兔做宣傳,這種泥塑長耳兔名叫「兔子王」,以前老濟南中秋節必不可少的元素,現在被當做泉城特色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
  • 老濟南,一個有故事的城市
    濟南歷史文化深沉而厚重,有著近5000年建城史,每一條老街巷、每一座老建築,都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積澱而成,骨子裡總是透著穩重和正統、厚道和中庸。你說它粗糙,它似乎還帶著些嫵媚和秀氣;你說它細膩,它仿佛又有著一顆粗獷的豪俠之心。它有時,似睡美人般沉靜安詳,只靜靜地看著你;它有時,又似有著無窮盡的心思與故事,不知說與誰人聽。
  • 張衛正 老濟南文化的修復者和傳承者
    「江北第一木雕」——泉城攬勝  有一位老濟南,他參與過千佛山摩崖石刻、大明湖北極廟塑像、靈巖寺羅漢堂、明府城的保護與修復,他還是超然樓裡高達8米的「江北第一木雕」——泉城攬勝的主創者之一  參與文物修復  張衛正是個老濟南,也是位老園林人。1979年,風華正茂的張衛正被分配到千佛山風景區工作。由於有石雕和木雕方面的特長,1979年到1982年,張衛正參與了濟南多處重點文物的修復。  當時,千佛山的隋代摩崖佛像遭到破壞,很多佛像身首分離。在條件相當簡陋的情況下,團隊下到峭壁對佛像進行修復。
  • 夢回濟南府之慢生活:留住老味道 明府城很濟南
    明府城,有著老濟南的記憶,帶著歷史文化的傳承。據了解,明府城日後將打造成「五城」,再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老濟南生活圖景。保留原汁原味的老濟南味道,不破壞原有建築風貌,這再好不過。  據了解,明府城日後將打造成「五城」,再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老濟南生活圖景。保留原汁原味的老濟南味道,不破壞原有建築風貌,這再好不過。  老街巷修舊如舊,鋪路用老舊石材  「絕對不能建成商業性街區,把古城拆了再重建仿古城,那是暴殄天物。」
  • 味道濟南(5)一面焦脆三面軟 「非遺」水煎包講述濟南飲食史
    而說起濟南的地道美食,至尊源秘制水煎包是必不可少。和其他水煎包不同,至尊源秘制水煎包不但有老濟南的獨特味道,還是有故事的「非遺」水煎包。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就走進至尊源,一探這個秘制水煎包的秘密。
  • 老濟南傳說:月餅,最初是藥餅
    在這裡,介紹一下山東濟南關於月餅起源的民間傳說吧。月餅相傳古時的一個八月十五前後,有種怪病突然蔓延濟南。在月宮搗仙藥的玉兔聞訊,不忍人間受苦、於是就噙了一片藥餅下凡到了濟南。濟南是個泉城,七十二口泉眼、個個之間互相連通;玉兔就把藥餅搗碎、投在其中的一口泉中。泉城人都飲用泉水。當藥隨著泉水流遍整個濟南後,所有百姓也都喝了帶藥的泉水、很快治癒了怪病。為了紀念神兔,人們用濟南北郊的黃河泥、塑成神兔的模樣膜拜,這就是後來的「兔子王」。
  • 「尋味」泉城,老濟南美食背後的故事
    要什麼響亮名號,「草包包子」不「草包」草包一詞為俗語,是貶義詞,形容一個人不經用,沒有能力,但是今天講的「草包」可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家擁有7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草包包子。說起草包包子,許多濟南食客頗有自豪之感。
  • 【濟南有禮·天橋篇】尋跡老濟南
    遇見濟南,帶走濟南,能擁有的不止是美好和記憶,還有這座城市流動的文化,他們幻化成一件件文化商品,讓你帶走那些路牌上逐漸縮小的裡程,讓你帶走踏足和未踏足的濟南的每一寸文化土壤。  接下來,就隨著我們走遍一個個區縣,打開一層層包裝紙,打開濟南的氣息,打開有禮的濟南。
  • 收集250種吆喝聲,沿街賣鹹菜的於新民把老濟南叫賣聲申請成非遺
    20多年來, 於新民蹬三輪邊賣鹹菜邊尋找老濟南叫賣聲。 本報記者 於悅 攝  在老濟南人的回憶中,佇立在家中小院,耳畔常迴蕩著街上傳來的吆喝聲:「磨剪子來,搶菜刀……」這悠長的叫賣聲已成為一種集體的聲音記憶。
  • 濟南:老「麵粉城」的風味密碼
    12家麵粉廠供應京津冀魯,油旋、鍋貼等特色主食麵點名揚全國,百年老字號成為國家級高新企業……作為省會城市,濟南的糧食產量雖然並不拔尖,但是在流通、加工和深加工方面有不少絕活,支撐起舌尖上的一片濟南天地。
  • 回家必備的濟南特色年貨,把濟南的年味兒帶回家
    老濟南人管做酥鍋叫做「打酥鍋」。臘月二十六或者二十七打上一大鍋酥鍋,絕對是老濟南「忙年」的重頭戲。酥鍋的味道,就是老濟南的年兒。7.泉城兔子王「兔子王」,在北京叫兔兒爺,是神話傳說中在月宮司職搗長生藥的一個神仙,寓意著健康、平安。
  • 這就是山東丨一面焦脆三面軟 「非遺」水煎包講述濟南飲食史
    而說起濟南的地道美食,至尊源秘制水煎包是必不可少。和其他水煎包不同,至尊源秘制水煎包不但有老濟南的獨特味道,還是有故事的「非遺」水煎包。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就走進至尊源,一探這個秘制水煎包的秘密。
  • 老濟南的醬園
    (原標題:老濟南的醬園)      舊年月,生產力水平低
  • 探尋老濟南的名小吃——油旋兒
    原標題:探尋老濟南的名小吃——油旋兒講地方特色的美食,雖說魯菜也自成一派,濟南老字號的魯菜館的確不少,但那畢竟都是需要坐在像「聚豐德」這樣的大館子裡慢慢品味的事兒。尋常老百姓,哪裡經得起如此消遣。探尋小吃,便是我等小老百姓熱衷之事了。
  • 山東老字號|一面焦脆三面軟 「非遺」水煎包講述濟南飲食史
    而說起濟南的地道美食,至尊源秘制水煎包是必不可少。和其他水煎包不同,至尊源秘制水煎包不但有老濟南的獨特味道,還是有故事的「非遺」水煎包。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就走進至尊源,一探這個秘制水煎包的秘密。
  • 老濟南過大年的那些事兒
    老濟南過大年的習俗雖然歷經成百上千年歲月的洗禮浸染,有的已經演變,有的已經賦予新的內容,更有的已經消失,但過大年的那份熱鬧祥和的氣氛是一成不變的。馬年春節漸漸走近,三十多年前孩童時代的老濟南過大年時的好多情景過電影一樣一幕幕展現在眼前,有自己獨特地域風味的老濟南過大年時的習俗像一幅千姿百態的民俗風情畫層次展開。沉醉其中,心中別有一番滋味。
  • 老濟南名吃「油旋」,只有沒吃過的,沒有隻吃過一次的
    油旋和名人的故事學界泰鬥、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山東臨清人,季老從6歲起就離開老家了,但是在濟南的生活,給季老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在季老的多篇散文中,他都提到了家鄉和濟南。季老非常喜歡吃濟南的特色小吃,特別是油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