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250種吆喝聲,沿街賣鹹菜的於新民把老濟南叫賣聲申請成非遺

2020-12-08 大眾網

  20多年來, 於新民蹬三輪邊賣鹹菜邊尋找老濟南叫賣聲。 本報記者 於悅 攝

  在老濟南人的回憶中,佇立在家中小院,耳畔常迴蕩著街上傳來的吆喝聲:「磨剪子來,搶菜刀……」這悠長的叫賣聲已成為一種集體的聲音記憶。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老濟南叫賣聲漸漸消失在大街小巷,今年它作為民俗正式成為濟南市的非遺項目,以另一種形式留存了下來。

  齊魯晚報記者 於悅      

  20年收集了 250種老濟南叫賣

  每天早上爬千佛山的人們,總能聽到一聲聲濟南話版的「吆喝」,韻味悠長,底氣十足。那是於新民在亮他的絕活——老濟南叫賣。從「磨剪子搶菜刀」到「沙土,沙土」,他一口氣能把250種叫賣聲從頭到尾背下來,半個小時都停不了。圍在一旁的聽眾無不稱奇讚嘆。

  提起於新民,棋盤街上的老居民幾乎無人不知,20多年來,他天天在棋盤小區騎著三輪車沿街賣鹹菜,和濟南城走街串巷的商販一樣用叫賣吸引人家注意。為此他還自編自唱了一首《副食調料進行曲》,歌詞講的就是他所賣的醬油、醋和各式各樣的鹹菜,而曲調用的則是純粹的老濟南叫賣聲。

  250種叫賣聲可不是於新民獨創的,是他一點點打聽、收集而來。1988年,於新民工作的濟南織襪一廠停產後,近30年來他賣菜、賣早點、做保潔、收廢品,幾乎什麼行當都幹過,最後做起了代銷醬油鹹菜的買賣。「這些聲音就是在做這些小本生意時搜羅來的,用心去聽他們是怎麼喊的,怎麼運氣,高低音怎麼使用。」於新民說,做這種收集純粹是出於個人愛好,他養成了一種習慣,碰見上年紀的老人就去問人家記憶中的叫賣聲,然後一句句記在腦子裡。

  走街串巷的聲聲吆喝 引人懷舊

  「長果仁,鮮長果,破撲塵,爛套子,麻包片剩頭子,破銅爛錫,玻璃渣子,溜溜瓶子,報紙書本子,大量地收購廢品……」這是於新民最先收集到的叫賣聲,其中破撲塵就是破布,「人家買來糊在板子上,剪出鞋樣來做鞋墊。」包羅萬象的叫賣聲體現的是不同時代經濟的生活面貌,「磨剪子搶菜刀」無疑是最經典的吆喝聲,直到今天仍能從街上聽到。 

  每逢寒冬來臨,濟南來自南部山區的商販們就挑著乾草擔子進城了,一聲聲「鋪床草」的吆喝將人們喊出了家門,他們帶來的正是濟南許多人家過冬的「床上用品」,用乾草套成的褥子,躺在上面暖和柔軟,還帶有草的清香,是許多老濟南窮困生活中溫暖的記憶。

  「拾掇風箱」的吆喝聲講述的是另一種生活場景,「風箱」曾經是濟南人做飯的必備品,一個木箱,一隻木製把手,通過拉進拉出鼓風引火,往爐灶裡添柴做飯,也是許多老濟南人小時候在家中做過的活計。

  三分之二的叫賣聲 都消失了

  「老一輩的人聽見我的吆喝聲很有感觸,仿佛一下子被帶回了小時候,說那時從街上聽到的聲音就是這個味兒。」於新民說。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老行當的叫賣聲也已逐漸從濟南的老街巷消失了,擴音喇叭裡重複錄製的人聲取代了純粹的吆喝。

  於新民的250種叫賣聲中最晚出現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百年前的吆喝聲。現在這些至少有三分之二已徹底成為歷史,他自己在五六年前就已不再沿街叫賣,默默地做起送貨生意。

  「叫賣的環境消失了,從前大家住的都是像老城區一樣的平房,街上吆喝一聲就出來了,現在都搬上了樓,超市商場遍地都是,不再需要沿街售貨。」前年於新民將在腦海中存了20多年的老濟南叫賣錄成聲音、寫成文字保存下來,如今又成功向濟南的文化部門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城市留給後人聆聽的記憶。

相關焦點

  • 吆喝聲、煎炸聲、酥脆聲……據說武安人的早晨是這樣甦醒的
    「蕎麥灌腸」的吆喝聲對於邯鄲武安的河渠村人來說再熟悉不過,沿著聲音尋香而來的村民們,很快就在小攤前聚集了起來,那煎的金黃酥脆的蕎麥灌腸,咬在嘴裡香中帶甜。吆喝聲,招呼聲,油滋滋的煎炸聲,吃到嘴裡酥酥的聲音,再加上這濃濃的香氣,一個河渠人熟悉的早晨就這樣開始了。
  • 走街串巷叫賣聲
    楊耀健/重慶渝北區小販街頭叫賣的聲音稱市聲,最能移情。各地有各地特色,北方稱為吆喝,本埠稱為叫賣或叫喚。老重慶早年的小販叫賣起來,其聲腔悠揚和美,曉暢明朗,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尤其妙處,在於它的季節感非常顯著,聽得一聲叫賣,就直覺知道某一季節已來臨。
  • 老廣記憶!40年前南乳肉叫賣聲這樣迴蕩在廣州街頭!
    近日一場老字號食品、非遺工藝品品鑑會在廣州市北京路老字號一條街潮州匯館舉行,品鑑會還沒開始,門口頗具廣州風情的「南乳肉叫賣」表演,成功吸睛,「男士們,過來買包南乳肉啊,包你外母都話你夠醒目」……勾起了一眾廣州人的記憶,更讓新廣州人好奇不已。
  • 上海弄堂叫賣聲
    ,阿有啥壞個皮鞋、套鞋修伐,外國人磨剪刀,赤膊彈棉花、單眼穿牙刷,小浦東個箍桶、江西人個釘碗、本地人個驐雞、老阿媽剪花樣、小阿姨賣刨花,老阿爹修洋傘、賣馬奶,賣餳糖,賣醬菜……記憶當中個老弄堂叫賣聲讓人懷念呀。
  • 臧鴻:從賣菜到賣吆喝,招牌「京味兒叫賣」響徹北京每條胡同!
    但胡同裡卻是煙火氣十足,小商販們帶著行頭,賣各式各樣的吃食,比如豆汁兒、糖葫蘆、芸豆餅、硬面餑餑等等,熱鬧得緊。此時,那一陣陣的吆喝叫賣聲,更是撓得人心痒痒,讓人想把這吃的嘗個遍。若是此時還能聽得一聲叫賣,便似乎瞬間將人拉回那樸素喧鬧的童年時光。叫賣作為一種初級廣告形式,也是一種歷史現象。
  • 臧鴻:從賣菜到賣吆喝,招牌「京味兒叫賣」響徹北京每條胡同
    從柳條筐到扁擔再到排子車,他的小生意越做越好,而吆喝叫賣的技藝也是愈發精到熟練。賣了2年報紙,臧鴻便從這人來人往的小商販中尋得了「商機」——賣臭豆腐。起初,他想得也很簡單,就覺著臭豆腐是食物,賣不完還可以自己吃,而報紙賣不完就過期了,只能扔掉,怪可惜的。
  • 撩人的吆喝聲
    很多的市井叫賣聲,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絕響。今天,賣黃燜魚的吆喝聲,隨著老陳師傅的離開,已經變成了掛在作為傳承人的兒子店面門前的擴音喇叭裡的錄音播放,「黃燜魚~~」,悠長上挑的尾音,只有帶著歲月沉澱和黃河泥沙打磨過的沙啞的嗓音才夠味道,也才能和這隻有用產自黃河的各種叫不出名字的小雜魚兒才能製作出來的黃燜魚的地道野性鮮美完美匹配。
  • 40年前南乳肉叫賣聲這樣迴蕩在廣州街頭
    南乳肉同雞公攬一樣,在過去廣州的大街小巷,經常有他們的叫賣聲,是一種特色小食。如今是廣州十大手信之一,其工藝還是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乳肉最早誕生於清末廣州一個叫「盲公德」的盲人手中,之後很多年,許多盲人以此為生,尤多活躍在西關一帶。
  • 港媒記者看北京:前門叫賣聲留住老北京記憶
    中新網11月26日電 香港中通社24日發表文章稱,在老北京看來,一聲聲吆喝有著春夏秋冬和北京城的味道,但目前在世的老北京叫賣藝人越來越少,年輕人更偏愛潮流和時尚。老北京叫賣藝術團藝術團團長孟雅男希望政府能夠給予更多的扶持,「把老北京的聲音留住。」
  • 小商販沿街叫賣的糖油果子,你有多久沒吃過了?
    喜歡聽相聲《叫賣圖》,喜歡聽小商販的沿街叫賣聲,市井味兒濃鬱又富有生活氣息,當然這跟到了某個年紀會開始懷舊有關。在我們小時候,社會還沒有今天這樣扁平化,不同年齡階段的社會形態都有所不同,童年時生活節奏不快,是現在很渴望的慢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 老濟南的醬園
    特別是北方之地,青黃不接的冬天裡,鹹菜成了餐桌上的「主打菜」,每日必食,必不可缺。這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醬」,已完全演變為鹹菜醬菜,成為生活的必需品。人們對醬菜的大量需求,刺激了醬菜業的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濟南的醬園作坊競相開張,出現了少有的繁榮景象。
  • 老濟南兔子王不斷被恢復,非博會濟南非遺講老濟南故事
    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一群參觀者圍著非遺傳承人、老濟南周氏兔子王的製作者周秉生製作的精美兔子王問東問西,看得痴迷……而周秉生講起泉城兔子王的文化傳承也滔滔不絕。濟南泥塑兔子王是名副其實的好看、漂亮、有文化底蘊。這些「兔子王」白面紅唇、兔面人身,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有的身著紅袍、背插紅旗,有的手持藥杵穩坐虎騎之上,造型別致。
  • 武漢青年穿起海魂衫叫賣「老冰棒」(圖)
    7月9日,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邊,兩位年輕人身穿海魂衫,繫著紅領巾,泡沫的箱子上寫著「綠豆冰棒,兒時的記憶」,兩位年輕人沿街叫賣老冰棍,不少年輕人被吆喝聲吸引,紛紛掏錢品嘗,勾起了街頭不少80後的懷舊情結。
  • 閩南的鄉土叫賣習俗
    如今,在石獅的老街巷中,偶爾還能聽到有人騎著自行車在巷子裡吆喝著:「收購舊手機、舊電器、舊衣服……」也能聽到有人在小區裡挑著擔子叫賣「大腸灌豬血」,或是騎著自行車在公園裡叫賣甘蔗汁。這樣的場景總能喚起老一輩小時候的記憶,那時,人們經常能聽到的走村串街的敲擊銅鐵片串、修理小五金器皿和削刀磨剪刀的叫賣聲;挑著理髮工具擔的理髮師的吆喝聲;叫喊賣米的聲音等等。
  •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的人間音符
    叫賣,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必備的技能。在過去的歲月裡,商品的銷售雖然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說法,但是吆喝還是必不可少。北京人的吆喝,天津人的吆喝,在相聲演員的提煉下被表演出來,非常有趣,即便你不是那個地方的人,也能身臨其境。雖然沽酒客不是民國時期的瀘州人,但是聽老一輩說,瀘州過去很多叫賣吆喝聲也很有特色。
  • 老底子的棒冰你還記得嗎?懷念走街串巷的吆喝聲
    原標題:老底子的棒冰你還記得嗎?懷念走街串巷的吆喝聲   老底子赤豆棒冰的味道,你還記得嗎?  那是屬於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溫馨記憶  當年的棒冰廠機聲依舊,只是再也聽不到那走街串巷的吆喝聲  「賣棒冰嘞,白糖棒冰3分,赤豆棒冰4分,奶油棒冰5分……」現在,聽到這樣的叫賣聲,年輕人一定以為,是哪部老電影裡的臺詞,而五六十歲的老杭州們,會不會手拿硬幣,循著聲音,追出去呢
  • 北京人藝國寶級藝術家獻唱《叫賣組曲》,是記憶裡老北京的味道
    將原有那些零散單調的吆喝聲,經過認真梳理,分別放在老北京某一天從早到晚的規定情境中,按時序排列:如早晨出現賣菜的、賣早點的、賣報的……午間可以出現賣雪花酪的、賣冰棍兒的、賣小金魚的、磨剪子戧菜刀的……晚上可出現賣臭豆腐的、賣滷煮炸丸子的、賣落花生葵花子的、賣硬面餑餑的……透過這些不同行業的小商販,由不同時序中的叫賣聲所組成的一支「組曲」來展現紛紜駁雜的老北京市井生活風貌。
  • 大爺推著三輪車叫賣「粽糕」,很多人聞聲前來買,30分鐘賣完一桶
    沿街叫賣是現在很少見到的現象了,以前沒有集市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小販在大街小巷叫賣東西,不過現在大多都是在集市擺攤,賣東西也到集市上面了。不過偶爾很幸運,還是可以看到有人在沿街叫賣的。小妖便隨著叫賣的聲音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是一個大爺推著三輪車在叫賣一種小吃,這種小吃叫做粽糕,很多人聞聲前來買,30分鐘賣完一桶。這粽糕小妖是第一次聽說,以前都是沒有吃過的。
  • 「賣冰棍嘞,老冰棍……」
    「賣冰棍嘞,老冰棍……」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8.05 星期二     旅遊旺季,中山路劈柴院門口,遊客熙熙攘攘,李曉新熱情洪亮的叫賣聲傳開了。小夥子頭戴綠色軍帽,系紅領巾,穿藍條海魂衫、綠軍褲,這種造型,配以一隻綠色的大箱子和插在箱子一角的用簡單紅塑料紙包裝的冰棍模型,加上他那一臉的陽光燦爛和兩個小酒窩,惹得路人紛紛駐足觀看。    一支,兩支,三支……李曉新麻利地收錢找零,儼然一個熟練的小商販,短短半個小時內,賣出去了十多支冰棍。
  • 老濟南消夏情趣:冬天割取大明湖冰塊夏天出售
    老濟南的「西洋刨冰機」  張世鎔  老濟南的冷食和時令飲料,也給人們帶來諸多口福和涼意。當時最流行的冷食,是滿街叫賣的「敗火的冰棍」。當時是用手搖冰激凌機製作的,製作方法把牛奶、糖、水等原料置鐵筒內攪拌均勻,加蓋放在盛有鹽和冰塊的木桶中,搖動帶把的簡單機械旋轉鐵筒,使筒內的原料不斷降溫,即凝結成美味可口的冰激凌。之後,濟南仿製成功手搖冰激凌機,不少冷食店以及家庭購置都能自制冰激凌了。進入上世紀40年代,市場上不但冰激凌多種多樣,還能買到圓錐形紙殼和可食用江米殼包裝的可攜式冰激凌。此外,老濟南的夏令冷食流行過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