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記憶!40年前南乳肉叫賣聲這樣迴蕩在廣州街頭!

2020-12-07 羊城派

文、圖、視頻/羊城派記者 甘韻儀

一口南乳肉酥香,老廣心中的地道廣府街味。近日一場老字號食品、非遺工藝品品鑑會在廣州市北京路老字號一條街潮州匯館舉行,品鑑會還沒開始,門口頗具廣州風情的「南乳肉叫賣」表演,成功吸睛,「男士們,過來買包南乳肉啊,包你外母都話你夠醒目」……勾起了一眾廣州人的記憶,更讓新廣州人好奇不已。

不過,南乳肉,並非真的是一塊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廣州人將「花生米」叫「花生肉」,南乳花生自然就被稱為了「南乳肉」。南乳肉同雞公攬一樣,在過去廣州的大街小巷,經常有他們的叫賣聲,是一種特色小食。如今是廣州十大手信之一,其工藝還是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乳肉最早誕生於清末廣州一個叫「盲公德」的盲人手中,之後很多年,許多盲人以此為生,尤多活躍在西關一帶。

一頂草帽,一手盲公竹,一手南乳肉,「卜卜脆,南乳肉,南乳——肉」的悠長叫賣聲,配合盲公竹的「篤篤」聲,變成了舊時廣州尋常巷陌中的經典景象,也成為老廣回味無窮的記憶。視頻中,為什麼配合表演的姑娘手裡拿著報紙包著的小圓錐?原來過去南乳肉都是這樣賣的——報紙看得、墊得、包得甚至「食得」——用報紙捲起十幾粒南乳肉,街坊走在路上就可以拆開當零食吃了,甘香酥脆、風味濃鬱,吃完還可以從報紙的邊角中看看「八卦」新聞。

不過,這種盲公叫賣南乳肉的聲音,已在廣州消失了近四十年。又不過,2018年,南乳花生製作技藝被正式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南乳花生的製作體驗,也經常進入到社區、學校等,讓大家過過癮。

視頻中唱賣表演者,就是非遺南乳花生傳承人劉展明,他目前是廣州市唯一一位南乳花生技藝非遺傳承人。據介紹,南乳花生第二代盲公成與劉展明的爺爺是好朋友,曾將南乳花生工藝傳給劉展明的媽媽,傳到他本人,已經是第四代。劉展明生於1966年,廣州人。他記憶裡的童年,總是跟著媽媽去收、煮、剝、炒花生,「從小就是在花生堆裡長大」,得到了媽媽製作南乳花生的真傳。劉展明的叔叔是一位失明人士,當時生活困難,媽媽炒了花生,一部分自己在門口擺賣,一部分給叔叔上街叫賣,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失明人士便從她這裡拿貨。

60-80年代,廣州各大酒樓、戲院門口就最多南乳花生的叫賣聲了。製作南乳花生很耗體力,然而利薄,進入80年代,改革春風吹起,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上街叫賣的情況便越來越少。這些年,劉展明當廚師之餘,偶爾也應親朋好友請求,親手做做南乳花生,這種廣州特色傳統小食便這樣流傳在廣州街坊的口中、心中。

直到2017年與2018年,南乳花生製作工藝相繼成為越秀區、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廣州十大手信,在政府的支持下,才在越秀區教育路支起了一個小檔口,專門賣南乳花生,發揚傳統工藝。自此,劉展明日常中也多了許多推廣、教學工作,目前已經有幾個固定的徒弟在學習製作。

那麼南乳肉,是不是用南乳製作而成的呢?咩?南乳是咩啊?其實就是紅腐乳。不過南乳花生可不是用南乳製作而成的哦。

劉展明說,製作南乳花生的技藝人,多數家庭困難,南乳這種比較貴的調味料,一般是用不起的。就算用得起,加了南乳的花生,在熱沙子裡翻炒時,也會粘上一層沙子,不適合吃。叫南乳花生有兩種原因。首先,南乳花生製作時,需要添加蒜和五香粉等煮熟,期間香味糅合,與南乳香味有幾分相似。其次,過去賣南乳花生的人,通常與廣府小食蛋散放在一起賣,蛋散製作必放南乳,由此一打開裝花生的瓶子時,便飄出南乳味,之後便被叫了南乳花生、南乳肉。

「花生最好選擇白雲區龍歸、鍾落潭一帶的『豬仔豆』品種,皮白,細細粒,肥嘟嘟,而且含油少,炒起來更酥脆。」他說,採用熱沙子翻炒花生,花生才不容易炒焦。不過,要翻炒出極品南乳花生,還是非常考驗手工製作的經驗,絕非一朝一夕能掌握。如今他的南乳肉已經被不少遊客帶到海外,頗有名氣。(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陳倩實習生 何芷淘

相關焦點

  • 40年前南乳肉叫賣聲這樣迴蕩在廣州街頭
    近日一場老字號食品、非遺工藝品品鑑會在廣州市北京路老字號一條街潮州匯館舉行,品鑑會還沒開始,門口頗具廣州風情的「南乳肉叫賣」表演,成功吸睛,「男士們,過來買包南乳肉啊,包你外母都話你夠醒目」……勾起了一眾廣州人的記憶,更讓新廣州人好奇不已。不過,南乳肉,並非真的是一塊肉——廣州人將「花生米」叫「花生肉」,南乳花生自然就被稱為了「南乳肉」。
  • 「來了餵,粒粒脆,和味南乳肉」每一口都是童年回憶
    南乳花生 廣州人稱花生米為「花生肉」,南乳花生米也就被稱為「南乳肉」,故舊時廣州街頭常有盲公叫賣:「卜卜脆,南乳肉。」
  • 尋味廣州 老廣記憶裡的美食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薇薇   尋味廣州 老廣記憶裡的美食   最近,《米其林廣州指南2018》首次在廣州發布,引發高度關注,在榜單中有不少藏在老廣記憶中的食肆,「食在廣州」果然名不虛傳。廣州擁有悠久的美食歷史,這裡從不缺鮮活豐富的食材,廣州的粵菜講究新鮮原味,所謂「清而不淡、豔而不俗」,在飲食方面,廣州美食也是百花齊放,各有精彩。
  • 收集250種吆喝聲,沿街賣鹹菜的於新民把老濟南叫賣聲申請成非遺
    20多年來, 於新民蹬三輪邊賣鹹菜邊尋找老濟南叫賣聲。 本報記者 於悅 攝  在老濟南人的回憶中,佇立在家中小院,耳畔常迴蕩著街上傳來的吆喝聲:「磨剪子來,搶菜刀……」這悠長的叫賣聲已成為一種集體的聲音記憶。
  • 廣州味道|什麼情況?南乳花生裡沒有南乳!吃了那麼久,你知道嗎?
    ……舊時,當廣州的大街小巷迴蕩起這悠長的叫賣聲,伴隨著「篤篤篤」的和聲,還未見人,老廣們就知道盲公在賣著廣州的傳統美食——原來,以前物資比較匱乏,街坊們都渴望吃肉,加之花生在粵語裡可以叫做「花生肉」等原因,「唔使煲,唔使焗嘅南乳肉」便這樣被唱賣起來。
  • 上海弄堂叫賣聲
    、有色、有景個一日天,也就此拉開了序幕……老底子有得晨昏叫賣,四季叫賣,下半日叫賣、半夜叫賣,各種聲音一直勒蓋耳朵旁邊勿停個響:鹽金花菜辣芥菜、玫瑰乳腐臭豆腐、燻腸肚子醬牛肉、雞鴨肫肝豬頭肉、桂花赤豆湯、冰凍綠豆湯、白糖蓮心粥、蜜露甜酒釀、三北鹽炒豆、五香茶葉蛋、豬油八寶飯、本地大湯圓、赤豆棒冰、奶油雪糕、天竺臘梅水仙花、梔子花唻白蘭花、洋瓶碎玻璃、舊貨爛東西,還有棕綳修伐藤綳修伐
  • 港媒記者看北京:前門叫賣聲留住老北京記憶
    中新網11月26日電 香港中通社24日發表文章稱,在老北京看來,一聲聲吆喝有著春夏秋冬和北京城的味道,但目前在世的老北京叫賣藝人越來越少,年輕人更偏愛潮流和時尚。老北京叫賣藝術團藝術團團長孟雅男希望政府能夠給予更多的扶持,「把老北京的聲音留住。」
  • [40年新春記憶]「傻子瓜子」年廣久
    央廣網北京2月1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之聲從今天開始一連五天推出《新春記憶》系列報導,通過40年來春節生活中的點滴變化,勾勒時代發展的軌跡。  春節,很多人家的茶几上都少不了一盤瓜子,這盤家家必備的瓜子,也承載著每個人專屬的記憶。不過在四十年前,春節的瓜子來得不容易,三十多年前,搞一個瓜子的有獎銷售還會被叫停。請看安徽蕪湖「傻子瓜子」創始人年廣久關於瓜子的新春記憶。  1978年春節,安徽蕪湖的居民憑瓜子票,每人可以買到3兩瓜子。
  • 走街串巷叫賣聲
    楊耀健/重慶渝北區小販街頭叫賣的聲音稱市聲,最能移情。各地有各地特色,北方稱為吆喝,本埠稱為叫賣或叫喚。老重慶早年的小販叫賣起來,其聲腔悠揚和美,曉暢明朗,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尤其妙處,在於它的季節感非常顯著,聽得一聲叫賣,就直覺知道某一季節已來臨。
  • 街頭野豬肉的叫賣聲引路人圍觀,聽了小夥子一番話後,路人就散開了
    我們都知道,吃飼料的豬肉不如家豬豬肉香,家豬豬肉又不如野豬肉香,街頭上的野豬肉的叫賣聲,不一會就吸引了很多路人圍觀,可是聽了男子一番話後,路人就散開了!聽到野豬肉的叫賣聲,路人很快就將野豬肉攤圍住了,只見豬身的毛還沒有刮掉是黑色的,而且肉色鮮紅,看上去像是野豬肉。可是有位男子看出了端倪說,野豬生活在野外的環境,經常奔跑,豬腿上不應該有這麼多肥肉,聽了男子的話後,大家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紛紛散了。
  • 禁售的髮菜廣州街頭竟公開叫賣(圖)
    禁售的髮菜廣州街頭竟公開叫賣(圖) 有些人過年討口彩,致使髮菜遭殃  本報訊 記者童雯霞報導:儘管國家有關部門明令禁止售賣、食用髮菜,但是春節前後廣州街頭公開出售髮菜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昨天,本報讀者張先生、孔先生來電反映,一德路人行道兩旁、昌崗東路細崗市場等地均有人擺賣髮菜,尤以一德路的情況最為嚴重。
  • 北京人藝國寶級藝術家獻唱《叫賣組曲》,是記憶裡老北京的味道
    因為我是60年前曾參加該節目的編創和演唱者之一,我可以自豪地說:《老北京叫賣組曲》節目雖小,但是來頭不小哦!追本溯源是來自北京人藝的保留經典話劇《龍鬚溝》,該劇的編劇是文學大家老舍,導演是戲劇大家焦菊隱。
  •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的人間音符
    叫賣,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必備的技能。在過去的歲月裡,商品的銷售雖然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說法,但是吆喝還是必不可少。北京人的吆喝,天津人的吆喝,在相聲演員的提煉下被表演出來,非常有趣,即便你不是那個地方的人,也能身臨其境。雖然沽酒客不是民國時期的瀘州人,但是聽老一輩說,瀘州過去很多叫賣吆喝聲也很有特色。
  • 國家明令禁止售賣食用髮菜 廣州街頭仍公然叫賣
    為討彩頭買賣興隆  儘管國家有關部門明令禁止售賣、食用髮菜,但是春節前後廣州街頭公開出售髮菜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據讀者來電反映,廣州一德路人行道兩旁、昌崗東路細崗市場等地均有人擺賣髮菜,尤以一德路的情況最為嚴重。而一些酒樓食肆大年三十年夜飯的菜單裡也有「發財就手」(髮菜燜豬手)這道菜。
  • 濟南街頭找託叫賣"神奇果" 稱能治百病實則有毒
    中廣網濟南8月16日消息(山東臺記者單亮)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近日,在山東濟南街頭,部分商販在叫賣一種神奇的果子,號稱能治很多病。  近日在濟南街頭,很多商販推著一個長筐子來叫賣,筐子裡放著一種乾果。
  • 西安大叔街頭賣小吃,叫賣聲陝味十足,自編順口溜傳播飲食文化
    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的叫賣聲,喊著,唱著,陝味十足,他說:「這樣的傳統叫賣聲沒有了,你在別的地方聽不到。」(想聽叫賣聲請看今日發布的視頻)「家住金橋四十八,我的名字叫景華,現把飲食來推廣,盒子裝好蜂蜜調,玫瑰舀了一大勺,芝麻香花生好,核桃在裡離不了,糯米在底來鋪墊,豆沙在裡來陪伴,芝麻撒的在表面,吃得香看著好,傳統經驗少不了,古城西安都來找,味道香美就是好,工齡長字號老,景華技術就是好。」這是馬景華自編的順口溜,向食客介紹他的芝麻涼糕。
  • 被人們遺忘的音調:叫賣聲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超市裡循環的「大白菜,兩塊九毛八」這種蒼白又無韻律感的幹吆喝相比,舊社會的「叫賣調」既是一種誇張的、敘述性的語言,也像是一種歌唱片段,簡直就是流傳於市井的「原生態藝術」。最原始的貿易和單調的叫賣聲人類自從開始了貿易,就一定也同時存在了吆喝。
  • 保存城市的歷史和記憶,傳承和發展街頭傳統小食——廣州有座街頭...
    原標題:保存城市的歷史和記憶,傳承和發展街頭傳統小食——廣州有座街頭美食博物館紅磚牆、做舊的霓虹燈牌、樓道旁的小廣告和電話號碼、橫梁上懸掛著標語「五講四美三熱愛」……近日,原創城市公共空間「超級文和友」從長沙南下進駐一線城市廣州商業高地太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