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棘龍
(史前最大的食肉恐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6500萬年前。棘龍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命名。最初的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但最近幾年發現了其它的頭顱骨、爪子、胳膊、尾錐、頭冠等身體部分的化石。目前仍不完全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而第二個種是發現於摩洛哥的摩洛哥棘龍,不過,後者其有效性仍備受質疑。棘龍的背部有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經棘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2米,長棘之間推斷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巨大的帆狀物。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數種看法,包括調節體溫、視覺展示物。棘龍的頭顱骨長寬但是較矮,外形類似上龍類,棘龍被認為是以中型鳥臀目和蜥腳類恐龍以及魚類為食。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推測棘龍是陸地動物,但也偶爾會在水域中棲息,類似北極熊,不過,最近的證據表明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能遊泳的恐龍。根據最近的估計,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甚至大於暴龍、南方巨獸龍。這些推算顯示棘龍身長可達13到19米,高度約為2.1至4.8米,體重約為10到18噸。
2、泰坦龍
史前最大的食草恐龍)這頭巨大的阿根廷泰坦龍,其遺體化石在1986年被發現,它從頭到尾測量了大約有36.6米,可能重達近100噸。另這頭恐龍的脊椎厚度超過1.2米!雖然古生物學家聲稱已經識別出更大的恐龍,但阿根廷泰坦龍已被確認為草食恐龍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它的大小已經被令人信服的證據所支持。不過,最近在阿根廷又發現了一個尚未命名的恐龍,約39.6米長的新競爭者。
3、伶盜龍
(史前最大的猛禽),屬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大約生活於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坎潘階。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國及中國內蒙古等地。第二個種為奧氏伶盜龍,是在2008年被命名,化石是一個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頭骨。過去曾經有其它的物種,但現多已不被承認。
4、薩斯特魚龍
(史前最大的海洋生物)是種已滅絕的大型海洋爬行動物,它們身長一般可達15~21米,曾主導三疊紀和侏羅紀時期的海洋。目前已發現至少37個標本,出土於美國內華達州的盧寧組地層,地質年代約2億1500萬年前,相當於晚三疊紀的晚卡尼階。薩斯特魚龍是種大型魚龍類,而其它某些最大型魚龍類化石都被歸於該物種。
5、古巨龜
(史前最大的烏龜),又名帝龜、古海龜、恐龜、擬龜或祖龜,是一種已滅絕的海龜,亦是史上最巨大的海龜。它與現今的稜皮龜相似,都是生活在大海中的龜。古巨龜並沒有現代海龜的硬殼,它的背甲由長出體外的肋骨構成,上面可能覆蓋著皮革類的表層或角質碟片。古巨龜的喙部沒有牙齒,它吃的食物大部分都漂動在海平面附近,包括魚,水母,腐肉和植物。除了在海床上冬眠,它幾乎都不需要深潛。和現代海龜一樣,古巨龜會趁四周漆黑一片時,爬上沙灘產卵並將其掩埋。最大的古巨龜化石是於1970年代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的皮耳頁巖發現,其長度高達4.1米,鰭狀肢之間距離闊4.9米。它的化石估計是屬於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當時北美洲中央是由一層較淺的海洋(西部內陸海道)所覆蓋。另古巨龜的重量估計多於2200公斤。
6、泰坦巨蟒
(史前最大的蛇) 是一個生活在古新世(約6,000至5,800萬年前)時期的無毒、肉食性爬行動物。已知的唯一物種塞雷洪泰坦巨蟒是目前最大的蛇。當把它石化的脊椎骨與現代蛇比較後,研究人員估計其全長可達13米,體重超過1100公斤,身體最粗處部位的厚度可達1米。另它平時的食物來源可能是以鱷魚為主。
7、帝鱷
(史前最大鱷魚)又稱為肌鱷、帝王鱷,是一種已滅絕的史前爬行動物。當帝鱷成長完全時,它們應該跟公車一樣長,大約9到10.5米長,另重量至少是現今最大鹹水鱷的3倍,約為4到6噸重。它們生存於早白堊紀的非洲,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型鱷類動物之一。直到最近,對於這種爬行動物的了解僅來自於少數牙齒與鱗甲,是由法國古生物學家艾伯特·拉伯在1940年到1950年於撒哈拉沙漠發現。然而在1997年與2000年間,另一位古生物學家保羅·塞裡諾發現了6個新標本,其中一個為帝鱷標本有將近一半的完整頭顱骨與大部分的脊柱,而其它巨鱷都只有少數局部頭顱骨,所以帝鱷實際上是最大的巨鱷。
8、風神翼龍
(史前最大飛行動物)又名披羽蛇翼龍、羽蛇神翼龍,是種翼手龍類,生存於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約7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飛行動物之一。它屬於神龍翼龍科,該科是先進而缺乏牙齒的翼龍類。屬名的來源是阿茲提克文明裡的披羽蛇神奎玆特克 。關於風神翼龍的生活方式有許多不同看法。因為它的長頸椎、長而缺乏牙齒的頜部,它可能是以類似鷺的方式捕食魚類,或是像禿鸛以腐屍為食,或是像現代剪嘴鷗獵食。風神翼龍被假設可用自己的力量起飛,但一旦在空中,它可能需要花大部分時間在滑翔上。在地面上時,風神翼龍可能用四肢行走。最近有些研究人員認風神翼龍的生活方式,類似陸生的鸛鳥,會在空中長途飛行。
9、山東龍
(史前最大的鴨嘴龍)意為「山東蜥蜴」,是種頭部平坦,沒有冠飾的鴨嘴龍科恐龍,歸類於鴨嘴龍科。發現於中國山東半島的王氏群,地質年代屬於晚白堊紀。山東龍是目前已知最大、最長的鴨嘴龍科恐龍之一。一個中等個體的複合骨骸保存於北京中國地質學院,該正模標本身長14.72米,頭顱骨長1.63米。山東龍重量估計約達16噸。山東龍具有長尾巴,這樣可使身體的重心維持在臀部。根據複合材料而重建的諸城龍骨架模型,身長可達16.6米。
10、雷克斯暴龍
雷克斯暴龍(最大的暴龍)又名霸王龍,是暴龍屬中目前唯一的有效物種,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1.5-14.7米,臀部高度約4米,平均體重約9噸,最重可達14.85噸。咬合力將近6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