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和大家分享了《茶經》中二十五樣茶器,茶器雖多但是各有其用。今天就和大家來聊一聊茶器中最受關注的茶具,那麼茶具和茶器有什麼不同呢?在狹義上講茶具主要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從古至今茶具的種類繁多,造型優美,不僅實用而且藝術價值也極高,一度讓茶藝愛好者愛不釋手!尤其是一些傳世的茶具,更是收藏家寵兒!
茶具在古代隨著茶文化歷史的更迭,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一樣的特色。比如在唐宋時期,茶碗、茶盞就非常流行,到了清朝開始流行蓋碗,在現代就是有各式各樣的茶杯等等,接下來就從茶盞說起吧~看看圖上這個茶盞,是朋友送我的景德鎮窯變釉茶盞,是不是特別美?
茶盞茶盞是一種比飯碗小比酒杯大,敞口小足,斜直壁的小杯子,是茶藝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茶器之一。我們都知道中國茶文化興起於漢唐、盛於宋代,但是茶盞在唐以前就有了。並且《博雅》就有記載:「盞杯子」的說法,而到了宋朝開始被稱為「茶杯」。因為宋代十分講究茶藝,上至皇帝,下到士大夫都愛茶,甚至還盛行鬥茶,所用的茶盞就是黑瓷茶具。因為用此盞點茶,黑白相映,在鬥茶中易於觀察茶麵的白色泡沫湯花,所以黑瓷茶盞名重一時。
對於茶盞還非常講究陶瓷成色和質地,以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為佳。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的建窯盞和江西吉州窯的吉州盞——木葉天目盞和貼花天目盞最為著名。而到了明清,不再流行茶團,認為茶團的製作本末倒置,會讓茶的精華流失,於是開始盛行散茶。茶藝的烹煮過程也越來越簡便,甚至採用直接衝泡,但是茶藝的簡化更加激發了人們對茶具的追求!
蓋碗明朝時期瓷器空前絕後的發展,直接影響了茶具的變化。茶具不在造型單一,而是出現了各種精美、別致的新奇造型。蓋碗就是其中之一,蓋碗茶具體出現時間無法考證,但是在清雍正年間最為盛行。蓋碗茶更適合在輕鬆場合或者獨自品茗,熱水衝碗後,茶葉放入碗中盛水加蓋就好。此種茶具一式三件,下有託,中有碗,上置蓋,小小一副茶具便有著「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哲學思想,所以又稱「三才碗」。(三才即:天、地、人。)
蓋碗製作的材質有瓷、紫砂、玻璃等,但是主要以各種花色的瓷蓋碗為主。瓷蓋碗中又以汝瓷、青花瓷比較出名,一般專業茶師都會用蓋碗衝泡烏龍茶,就是為了方便觀色聞香。而且使用時,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船做底承託,蓋子不易滑落,茶水又不易燙手,茶葉不易入口,用茶蓋刮一刮茶水,濃淡可調,甚是妙哉!在現代,蓋碗茶在四川等地茶館依舊不減人氣!
茶壺
根據《資暇錄》記載:「元和初(公元806年,唐憲宗時)酌酒猶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這唐朝時有關於茶壺的記錄,其中的「注子」就是指茶壺。這就有了後人將泡茶叫做「點注」的緣由。但是在唐代末期,「注子」這個名稱不好聽也不被人喜歡,所以才改名「茶壺」。
明代的時候對茶藝更是精細,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更有講究,對於茶壺的材質開始追求砂壺。「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這是《長物志》中的記載,由此可見砂壺深得人心。而且宜興砂壺在明朝最為出名,文獻記載「不務妍媚,而樸雅堅粟,妙不可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可見當時被推崇備至!
茶杯說起茶杯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同用途的茶杯數不勝數。但若要真的分類可以以大小分為兩種,小杯就是品茗杯,可與聞香杯一起用;大杯就可以直接用來泡茶或盛茶。在茶藝上對於茶杯的基本要求就是,「拿握」舒服,「就口」舒適,「入口」順暢。茶杯多是瓷器或紫砂陶製作,當然還有很多用玻璃製作的,玻璃杯泡茶的好處就是就有很高的觀賞性。
茶盤和茶碟其實說起盤和碟,在我們的概念裡,這可以說是樣東西。但其實茶盤和茶碟並不相同。茶盤又叫茶船,可大可小,一般會用來放置茶壺、茶杯、茶道組、茶寵乃至茶食的淺底器皿。它的種類很多,有帶夾層盛廢水的,也有抽屜式的等等。而茶碟就是用來放茶杯的小碟子。茶具主要介紹了這幾種,而我們現在茶藝所要用到的茶具有:茶筒、茶匙、茶漏、茶則、茶夾、茶針(茶通)、茶盤、茶船、煮水器、茶漏、茶巾、茶葉罐、茶荷等。而這些茶具因為製作材料和工藝的不同,爭奇鬥豔、百花齊放,讓茶具除了使用使用價值還有極具觀賞價值!所以家裡若有一套精美的茶具,不僅可以為客人沏一壺好茶,共同品鑑,還能欣賞藝術品,怎能不讓人愛不釋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