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骨子裡就是有著浪漫主義的,從屈原《東皇太一》「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到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從上古蠻荒時的《山海經》,到東晉時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再到如今廣為流傳的《聊齋志異》。
中國人把幾千年對於現實的無奈、不滿、憤懣,都注入了這個超脫於現實的神話世界裡。這個世界有著浩瀚無垠的宇宙觀,有著瑰麗神奇的想像力,而不僅僅是一部《西遊記》或者《白蛇傳》什麼的。在這個世界裡,有仙佛神魔,有巫妖靈怪,它們各有各的統治時期和獨具一格的風採,卻也彼此混雜剪不斷理還亂。
而我要講的,則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仙。
為什麼要先從仙說起,因為這是欣賞《蜀山傳》這部電影乃至一系列相關電影小說甚至動漫遊戲的入門基石。就像你不知道美國隊長的由來,不清楚鋼鐵俠的故事,不知道漫威宇宙的世界觀,那麼你看《復仇者聯盟123》、你看《奇異博士》、你看《蟻人》,你看到的在你的認知裡,就是一群亂七八糟的東西在打著亂七八糟的架。但實際上,漫威變成了一個非凡的文化輸出載體,票房很好,口碑也不差。那麼中國人欣賞不來自己的仙俠電影嗎?(相比較於奇幻我更喜歡用仙俠神話來描述)不是的,你懂的,編劇看過原著嗎?錢都去請演員了,特效是不可能有特效的,更別說布局十年規劃一個系列的電影了。
所以我要講仙俠,長輩們會把這種書叫什麼,叫雜書。雜在何處,於功業無用,於名利無用,或許這仍然算是儒學以及其後發展而成的宋明理學的一點壞處吧。但是你抨擊它,隔開它,它仍然在我們意識形態裡真實存在的。你看過《封神演義》老版電視劇吧,你聽過七仙女下凡的故事吧,再不濟《仙劍奇俠傳》了解不?那就說明我們還可以交流。
說了這麼多,才可以言歸正傳。
《蜀山傳》,改編自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原著誕生於抗戰時期;電影於2001年上映(我才剛上幼兒園),由徐克導演,主演包括鄭伊健、張栢芝、古天樂、洪金寶、吳京等;由多家好萊塢電影特技助陣,最終預算接近於當時的一億港元。最終,當時口碑票房雙雙血炸。都說領先時代半步的是天才,領先時代一步的是瘋子,我們不得不慶幸這部電影只領先時代半個腳掌,於是我們才能在十幾年後看懂它。這樣的電影,比如《青蛇》,又比如周星馳的一系列喜劇電影,在中國社會尚未發展到如此快節奏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別人的嬉皮笑臉,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自己的故事。
那麼什麼是仙?
在屈原和李白的詩裡,仙是高貴的、美好的,他是來源於人類又超脫於人類的一種更高級的生命形式,他的境界是圓滿無缺的。當然了,這些理念現在仍然被沿用,但有一些更人性化的改變。仙的特質是什麼?首先是瀟灑,夠帥夠自在,他的瀟灑在於他擁有外在的力量能夠逾越諸多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同樣在於他的心靈足以掌控這種力量。
我們能夠理解這些,與時代的進步、思維的開拓是息息相關的,而不得不說,這要感謝網絡仙俠小說的先驅者。早一點的有《誅仙》《悟空傳》,而後有《佛本是道》《仙逆》《凡人修仙傳》,再到現在仙俠早已是一個鼎盛的流派了。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小說中的開創性設定,來自於中國神話傳說和傳統的宗教文化,但兩者完全不同。比如,在道教中的最高神是三清,而一部分網絡小說中則多了道祖鴻鈞的存在。所以這裡的簡單介紹僅僅是起一個對相關仙俠電影觸類旁通的作用。
仙是至高無上的嗎?不是那麼簡單,真仙就像《三國演義》中曹操對劉備所說的真龍一般,「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所以仙的外在是不重要的。
那既然仙如此不凡,又當如何成仙?通常修真仙俠小說的第一步都是築基,字如其意,打造基礎,而後便是修煉成金丹,有道是「一口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可是北宋張伯端的《悟真篇》所言,大家不要誤會了出處哦。一般來說,入了金丹便算是凡人眼中的神仙之流了,但在世界觀宏大一點的小說裡,這才是剛剛起步。而後更有金丹破碎化成元嬰,元神出竅、分神、合體、渡劫,渡劫完進入大乘期基本就是坐等成仙了,度不過天劫的還有鬼仙散仙之流。成仙之後更有地仙、天仙、太乙散仙、太乙金仙、大羅金仙,最後便是混元大羅金仙,也有聖人的說法,大羅金仙和聖人之間又俗稱準聖。(感謝夢入神機將洪荒神話和仙俠整理成了一個網絡版的完整體系,不要當真,認真你就輸了)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道心」,也就是你為什麼修仙,你追求的就是所謂的道。《佛本是道》這樣說:「天道無常,天道無形,包容萬物,游離其外。 無善無惡,無是無非,無恩無怨,無喜無悲。 仙道是道,魔道是道,妖道是道,佛本是道。」除此之外,更人性化的一點在於,修仙(真)者和神仙也要渡劫,三災九劫,乃至最後的無量量劫(就是宇宙末日)。
最後呢,也是最重要的,我要說的是仙俠小說中的價值觀。《西遊記》和《聊齋》實質上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壓迫,現代仙俠小說同樣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武者重勇力,仙者重逍遙,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自然也多了恩怨情仇,所以「仙」字後面多了個「俠」字。任何一部優秀的仙俠小說都是一個人奮鬥的歷程,裡面往往將現實的道理以更古風和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有些話,你看過,經歷過,感悟過就懂得,所以我不贅述,只引用一二:
記憶是掌心的水,不論你攤開還是握緊,終究還是會從指縫中一滴一滴流淌乾淨。只是,那水的涼意,卻是可以讓人始終無法忘記!
——耳根《仙逆》
誰願意孤苦一生?誰願意孤單度日?若不是情到深處難自禁,又怎會柔腸百轉冷如霜。
——蕭鼎《誅仙》
所謂的正與邪,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正的做法比較溫和,而邪的做法比較偏激罷了,在絕對利益的驅使下,他們之間可反目,亦可聯合
——忘語《凡人修仙傳》
何為魔,有蒼生處便有魔,天地間,一切眾生皆有魔念,只是未曾顯現而己。
——夢入神機《佛本是道》
順則凡,逆則仙,不得不說,這些仙俠中的文化對我人格的塑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仙俠也絕不僅僅局限於情情愛愛。我喜歡這句話,「這雨,出生於天,死於大地。中間的過程,便是人生。我之所以看這雨水,不看天,不看地,看的也不是雨。而是這雨的一生……這便是生與死。」你走過那麼多路,遇到過那麼多人,也看過這麼多故事,總有一句話會觸動你的心靈。而這些話,讀過仙俠的人,都懂。
簡單介紹完仙俠文化,下一篇就可以具體來講講《蜀山傳》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多關注評論支持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