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糧倉」:海邊的豐收景象
青島已建起11處海洋牧場,其中6處獲評「國家級示範區」
萬頃碧波,悠然垂釣。湛藍的海面下,各種魚、蝦、蟹、貝以自然的方式生長,豐富了海底世界,也富裕了漁民的生活。
這樣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已經是青島海洋牧場的「日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青島這座知名的海洋城市,海洋生態牧場的建設,正在一步步成為全國的典範與樣本。
▲魯海豐公司石雀灘海洋牧場。(資料圖)
6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產業成效初顯
海洋是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早在1947年,我國海洋生物學家朱樹屏就提出了「水是魚的牧場」的理念。上世紀60年代中期,曾呈奎等我國知名學者提出了在海洋中通過人工控制種植或養殖海洋生物的理念及在海洋中建設「牧場」的概念。因而,我國是國際上較早提出海洋牧場理念的國家。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源於這一理念的耕海牧漁日益成熟。
今年1月23日,中科院召開年度表彰大會,中科院海洋所「現代海洋牧場構建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團隊榮獲科技促進發展獎。團隊帶頭人、海洋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說,我市擁有約1.38萬平方公裡管轄海域,海岸線全長730.64公裡,其中海島總面積為21.1平方公裡。海區港灣眾多,灘涂廣闊,水質肥沃,是多種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合適的場所,也是我國發展海珍品和水產養殖的重要基地。
據了解,自2015年以來,農業部先後分三批公布了64個海洋牧場示範區成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我市有6個牧場列入其中。「我市自2009年起,建設了王哥莊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島海域等10處增殖休閒型海洋牧場和嶗山灣公益型海洋牧場,其中6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還有多處被認定為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省級休閒海釣基地或省級休閒海釣場。全市累計投資7.38億元,礁體投放150多萬空方。」楊紅生說,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牧場海域生態環境保護、生物資源養護、休閒漁業等全鏈條產業發展已初見成效。
萬畝海上牧場年收益增加20%
在嶗山王哥莊的峰西海域,北起港東,橫跨峰山、仰口,南至雕龍嘴,從2000年起通過建造人工魚礁和增殖大型藻類,已經形成了超過1萬畝的大型海洋牧場。岸邊,是聯排的古香古色的度假休閒民居;海面,是一望無際的藍色碧波;水下,卻是海參、鮑魚等海珍品的自然棲息地。
據了解,該處海洋牧場是我市最早打造的海洋牧場之一,依託青島龍盤海洋生態養殖公司建設,「牧場」按照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由近及遠布置了不同的「養殖帶」:有適合海參、鮑魚聚集生長的礁石、水泥預製件;有可以為海參、鮑魚提供天然餌料的藻類養殖架;有螃蟹、海螺的聚集地;有大型的魚類養殖網箱;還有野生魚類的「樂園」——戀魚礁,以及可供休閒垂釣的浮式礁。青島龍盤總經理王金霞告訴記者,由於建設海洋牧場修復了生態環境,養護了海洋資源,他們的收益有了明顯的增長。「2017年的野生魚類就比前年多了,扇貝、海螺的銷量也特別好,海參的出產量很大,給公司和養殖戶帶來了不錯的收入。大致算下來,我們2017年的收益較往年要增加15%—20%。」
更有趣的是,隨著海洋漁業從獵捕型向農牧型轉變,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形成良性互動,許多海洋牧場都時興起了垂釣活動。青島龍盤2017年就投入了60個網箱,從單純的生態養殖轉為網箱垂釣,吸引了全國的釣魚協會,全年垂釣者達上萬人次。
在我市另外一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青島市魯海豐海洋牧場,同樣營造出了豐富的「海底森林」。「六七年前,這裡的資源可匱乏了,什麼也釣不到,漁民在海邊賣的也是小魚小蝦。」有釣友反映,「現在有經驗的人,一個小時能釣幾十斤魚。」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出「澤潭模式」
「其實,以前學術界對海洋牧場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也缺乏建設標準。」楊紅生帶領團隊出版專著並制定了海洋牧場系列標準,針對近海海草(藻)床受損、產卵場消失等生態系統荒漠化等突出問題,創新了生境構建關鍵設施與技術,實現了海洋牧場生境從局部修復到系統構建的跨越,在多個國家和行業關鍵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他們的腳步幾乎走遍了山東的每一處海洋牧場,近三年示範推廣面積45.6萬畝,經濟效益55.75億元。
「示範結果表明,海洋牧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態系統更趨穩定,海洋牧場核心區多保持在一類水質,經濟生物種類增加29%—46%,資源量增加2倍以上。」楊紅生自豪地告訴記者,在他們創建的「科研院所+企業+合作社+漁戶」相結合的「澤潭模式」下,漁戶平均年收入由5萬元提高到11萬元,實現了企業發展與漁民收入同步提升,海域生態與產出效益同步改善。
據了解,「澤潭模式」的誕生,是海洋科學家們攜手企業,針對此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退化、漁民「一年賺三年賠」被動局面進行的重新布局。楊紅生團隊先在省內進行資源環境本底調查及空間布局立體規劃,牽手省內的水產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科技支撐產業發展作用,創新分層次立體生態養殖的「牧漁」模式;龍頭企業作為核心,提供全產業鏈條的「保姆式」服務;漁民則變身合作社的「股東」和企業「職工」,在統一管理下進行「耕海」。通過合眾科研、合眾生產、多重分配,實現了「大漁帶小漁」。
而改變養殖模式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生態環境。就在今年1月25日召開的全市海洋與漁業工作會議上,市海洋漁業局通報,2017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質總體良好,98.5%的海水水質符合優良標準。
從海洋牧場向海岸帶生態農牧場跨越
楊紅生認為,我們的海洋牧場距離真正的綠色低碳、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還是任重而道遠。
「我國海洋農業亟待第三次飛躍,向生態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邁進。而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資源保護和利用方式,我們應該從海洋牧場向海岸帶生態農牧場跨越。」
在楊紅生看來,建設海洋牧場不僅僅是為了打造「藍色糧倉」,更是為了重塑健康海洋生態,那麼著眼點就不該只是「海洋」,而是要控制陸源汙染,減緩近海富營養化,提升海洋的自然淨化和修復能力。據了解,海岸帶作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高度密集區和海陸物質能量交互區,已經變得十分脆弱。眼下海岸帶陸海生態連通性受損嚴重,50%以上的濱海溼地已喪失,典型海岸帶生境正在或已遭受嚴重破壞。
「近海富營養化加劇會帶來什麼問題?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赤潮、綠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頻發。」楊紅生說,海岸帶區域相對獨立發展的鹽鹼地農業、灘涂養殖和海洋牧場,已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我們不能把投放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網箱養殖等簡單等同於海洋牧場建設,尤其不能為了經濟效益盲目追求單一物種的大量增殖,要重視海洋牧場在提供生態廊道、庇護野生種群、調節流場和物質輸運等方面的生態作用。」
楊紅生建議,利用現代工程技術,陸海統籌構建鹽鹼地生態農場、灘涂生態農牧場和淺海生態牧場。鹽鹼地生態農場將為灘涂生態農牧場提供優質飼料等供給,灘涂生態農牧場將為淺海生態牧場提供健康苗種等支撐,淺海生態牧場將為鹽鹼地生態農場和灘涂生態農牧場提供功能肥料等支持。通過「三場連通」,實現生態系統保護及生態服務價值的充分體現,從而構建生態農牧業、精深加工業和生態旅遊業「三產融合」的高效生態經濟新模式。在這種新模式下,科學評估海岸帶承載力,發展海岸帶農牧漁結合新範式,提高農作物和耐鹽植物種植、畜禽水產養殖、貝藻複合增殖、生境修復和資源養護、精深加工技術水平,發展資源與環境實時監測裝備和預警預報平臺,推進海岸帶生態農牧場的全過程管理與創新發展。
一條產業鏈完整的海岸帶生態農牧場產業體系,期待這個美麗的願景在青島這片藍色土地上早日實現。(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娉)
相關連結:
6個海洋牧場入選「國家級」
●石雀灘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嶗山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嶗山灣海域龍盤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靈山灣海域靈山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靈山灣海域西海岸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齋堂島海域齋堂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10處增殖休閒型海洋牧場
龍盤嶗山灣海域
金海富源五丁礁海域
華潤博達嶗山灣海域
魯海豐石雀灘海域
卓越齋堂島海域
西海岸靈山灣海域
海泉嶗山灣海域
靈山灣海域
老尹家靈山灣海域
金沙灘靈山灣海域
1處公益型海洋牧場
嶗山灣公益型海洋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