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8月20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魏剛)8月20日,記者從青島市統計局獲悉,上半年,青島把推動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作為首要任務,加快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 創新驅動引領海洋經濟轉型發展成為新常態,海洋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海洋產業發展層級進一步提升。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推動海洋經濟在轉型升級中邁向中高端。
據初步核算,2017年上半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201億元,同比增長15.2%(海洋生產總值增速均為現價增速,未剔除價格因素)。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8億元,同比增長4.6%;海洋第二產業增加值624億元,同比增長17.1%;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540億元,同比增長13.9%。海洋生產總值佔GDP比重達到23.7%,較上年同期提升0.6個百分點。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由去年底的4.2:51.2:44.6調整為3.1:52:44.9。
海洋漁業健康發展
上半年,青島著力發展現代漁業、打造藍色糧倉,遠洋漁業發展再創佳績。成功引進山東中魯遠洋漁業公司總部落戶青島,成為青島漁業企業中唯一的上市企業。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9家企業與12個國家建立合作項目。目前,全市註冊遠洋漁業公司31家,發展遠洋漁船181艘、作業漁船124艘,上半年完成自捕水產品產量6.8萬噸。投資百億元的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海洋牧場」建設持續推進。全市建成10處休閒型海洋牧場和全省首個公益型海洋牧場,累計投資7.38億元,投放礁體150多萬空方,其中5處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成為全國獲批最多的城市。大力實施漁業資源修復,安排專項資金1500萬元,放流苗種11億單位。
水產健康養殖穩步發展。積極發展陸基工廠化養殖、深遠海抗風浪網箱養殖,突出抓好養殖設施設備和池塘標準化升級改造,加快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和先進技術,全市工廠化養殖新發展1萬平方米,推薦「中海1號」條斑紫菜等3個水產品種參加國家新品種評定。
休閒漁業品牌漸成亮點。積極推廣「漁夫垂釣」海釣品牌,全市創建國家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10處、省級休閒漁業示範點19處,省級休閒海釣基地3處,面積近20萬畝,休閒海釣逐步成為島城海上旅遊產業「新名片」。
海洋裝備逐步邁向高端製造
上半年,在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總體低迷的大格局下,青島海工裝備市場引智聚力,發展活躍。數據顯示,海洋設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96.6億元,同比增長21.2%,快於海洋生產總值增速6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達到7.9%,位居行業首位。北船、海西重機等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中集貨櫃、武船重工等重點企業增長較快。海西重機建造的我國首個110米桁架式自升式海工平臺出口阿聯;武船重工承接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的半潛式智能海上養殖裝備——挪威「海洋漁場1號」養魚平臺順利交付;蘭石海洋工程鑽採裝備項目籤約落地,為青島海洋工程裝備製造邁向高端再添助力。
旅遊業優化升級釋放新活力
今年以來,青島聚焦旅遊大項目建設,以「藍色、高端、新興」為引領,確定總投資2840多億元、單體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在建和待建重點旅遊大項目82個,目前8個項目竣工,完成投資30多億元。同時,青島多措並舉擴大旅遊影響力,深入推進郵輪旅遊發展,制定出臺《青島市建設中國郵輪旅遊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支持舉辦第五屆中國(青島)國際郵輪峰會,組織舉辦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郵輪分會理事會。截至6月底,累計接待51個郵輪航次,約15萬人次。旅遊大項目穩步推進、產業融合拓出新領域,為新業態發展開啟新模式,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接待遊客總人數3573萬人次,同比增長7%;實現旅遊消費總額594億元,同比增長13%。在海洋生產總值中,濱海旅遊業佔到19.4%的份額,總量位居第一,對整個海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7.9%。
海洋船舶業「寒冬」中謀求逆襲
當前國際船舶市場仍處於深度調整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市場倒逼機製作用下,青島船舶骨幹企業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積極開展高技術船舶、高端海工裝備等關鍵技術和先進位造工藝的研發與應用,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據統計,上半年海洋船舶行業完成產值50.9億元,同比增長38.3%,較上年同期提高52.4個百分點。6月6日,武船接獲新型深潛水工作母船訂單,新船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具備超深水施工能力的多層飽和潛水系統的工作母船,這標誌著武船集團在高端海工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上半年,全市遊艇企業產值增速達到59%,訂單量大幅增加,海外訂單增多,隨著大眾旅遊消費升級的進一步深化,遊艇產業的迅速擴張也逐步成為船舶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海洋生物產業走向縱深化
上半年,青島市海洋生物產業逐步向縱深科技方向轉型,產業競爭力隨著「產學研」鏈條的完善而日益增強。據統計,上半年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實現增加值24.2億元,同比增長17.9%,高於海洋生產總值增速2.7個百分點,佔海洋生產總值比重2%,對海洋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3%。目前,青島已基本建立了以海洋創新藥物、海洋生物醫用材料等為主的產業體系。青島海洋生物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成立,將有效推進海洋生物科研成果產業化;基於大數據的基因檢測等產品正逐步推向市場;聚大洋海藻新增海藻多糖藥用空心膠囊項目,海健堂生物科技開發化妝品、保健品、調味品等新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西海岸打造新舊動能轉換引領區
作為青島海洋經濟發展的「龍頭」,西海岸新區率先搶抓山東泛濟青煙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規劃建設重大機遇,重點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十大工程,打造動能轉換引領區。
西海岸新區篩選總投資704億元的7個重大項目列入省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投資額佔全市列庫項目總額的82.9%,項目數佔全市總數近一半。其中,投資50億元的聯想海洋產業運營總部,是全市唯一海洋新信息產業項目,將打造海洋信息技術中心、海產資源貿易中心和海鮮業務管理運營中心。總投資6億元的中船重工海洋裝備研究院,主要從事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深海潛器等海洋裝備,以及動力系統、電力系統等關鍵系統、關鍵設備領域的研發,項目建成後,將為我國提升船舶及海洋裝備研發製造水平做出重要貢獻。
藍色矽谷釋放「藍色引擎」新動能
青島聚力打造獨具特色的藍色矽谷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發揮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優勢,推進海洋科技資源集聚。目前,青島藍谷已經聚集了17家國字號涉藍科研平臺,累計全職或柔性引進各類人才3900餘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學歷人才佔總人才的三分之一。6月23日,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96名科考隊員順利抵達國家深海基地碼頭,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歷時138天,安全圓滿地完成了計劃的科學考察任務。海洋國家實驗室凝練科研方向,其設立的「鰲山科技創新計劃」,已組織了「兩洋一海」透明海洋科技工程、藍色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亞洲大陸邊緣地質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近海生態災害發生機理與防控策略等項目。透明海洋、藍色生命等戰略研究任務成為國家「十三五」規劃「智慧海洋」工程的研究基礎。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籌建的國內唯一的綜合性海洋裝備類國家質檢中心,立足於整合國內海洋設備相關檢驗檢測研發資源,建立海洋裝備檢驗檢測創新體系、標準體系、認證認可體系,打造具有國際話語權的綜合性國家海洋設備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同時推動全產業鏈以試驗和檢測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實現不同產業之間的跨界融合與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