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陶假是東大司馬、刺史,祖父茂、父親陶逸也是太守。年幼時,家庭衰落,8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寄住在外祖父孟高家裡生活。外祖父家裡書多,他不僅學了《老子》、《莊子》還學古了需家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儒家和家兩種不同的想想,使他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少年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由於家敗落,受人輕視,不久便辭職、回家後,州又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投靠荊州桓玄,但發現桓玄有篡奪東晉政權的野心、他當然不背同流,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管回家、元興無年(402)正月,桓玄兵變奪取東晉政權,次年稱帝,改國為楚。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門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武將軍、下不邳太守劉裕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他投人劉幕下任鎮軍參軍。剛開始他對劉裕的整改革頗有好感,不久看到劉裕剪除異已,任人唯親,使他感到失望,緊接著去職。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81天,碰到潯陽郡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吧道:「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遂又去職。
辭職歸裡,「過道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同志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歸田之初,生活尚可。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ー《飲酒》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他的晚年,生來愈來愈貧困。有的明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求借貸,他辭官回鄉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寫了《擬輓歌辭三首》,其中:「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田同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主要作品有:《飲酒》、《歸田園居》、《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其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宜春市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古稱安城),」是陶淵明故裡,東下「和「南山」兩個地名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