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古人不食嗟來之食 今有眾位演員「為五鬥米而折腰」

2020-12-14 小八影視娛樂臺

古語有云「君子不食嗟來之食」,表示了一個人非常有骨氣,哪怕是餓死都不會低三下四接受別人的施捨。在當今社會,眾所周知明星們作為高收入人群,你能想像的到卻有一些演員為了生活,竟然「為五鬥米而折腰」嗎?

年來,明星片酬過高的問題一直是網友們熱議的話題,不久前多家影視公司就曾聯合發布聲明將堅決抵制天價片酬,同時也讓一些「天價片酬」明星又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上,摳圖、文替、礦泉水女星、臺詞明星等醜聞屢屢出現,沒有演員職業道德卻拿著不菲的酬勞!

而這些明星當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Baby,他在拍攝【孤芳不自賞】的時候,據悉其身價高達8000萬片酬,雖然Baby演技一直被人們所詬病,不過片方看中其背後龐大的粉絲流量仍然咬牙接受。但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當時Baby隱瞞懷孕進入劇組,導致拍攝時大多數戲份只能用替身完成,致使劇組不得不後期大量使用P圖來完成最後製作。

然而與內地明星的天價片酬相比,很多大家熟悉的香港演員卻為了生活,不得不暫時放下演員的事業,有的兼職搬運送貨、開出租補貼家用,也有的改行做生意。

想必大家對古天樂版《尋秦記》中的飾演項少龍結義兄弟的騰翼的黃文標並不陌生,其身為香港TVB籤約演員,出道20多年裡參演超過了150部影視作品,不過一直都是以龍套配角出現,算是小有名氣了!不過不久前被媒體拍到其已經改行賣魚為生。

面對媒體的採訪,黃文標表示「我是一個演員,也只想做一個演員,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大明星,我又不是靚仔,又沒什麼特別的地方,況且一部戲並不是靠幾個大明星就能完成,我不介意做配角,只不過人要生活,能夠安享生活就好!」

還有被網友們譽為是TVB「御用奸人」的老演員邵卓堯,從出道至今,在TVB拍攝的眾多影視劇中多出演一些「奸角」。年過40的邵卓堯喜得千金,為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賺錢養家成為他第一要務,但是近年來香港影視行業愈漸低迷,因此他除了演戲之外,還會兼職開計程車。

黃日華版《天龍八部》中的天山童姥,83版《射鵰》中的傻姑,陳小春版《鹿鼎記》中的陶紅英等等眾多經典角色的扮演者陳安瑩,曾經也是TVB劇中的常客,不過晚年的她也淪落到無戲可拍,為了生計不得不在朋友公司打工,近些年則從事一些配音工作!

新晉TVB配角演員方紹聰不久前被媒體拍到為了吃飯而開著貨車給人送貨,雖然目前其在演繹事業上漸漸有了起色,但是因為TVB每月的薪酬才幾千塊,微薄的薪水完全不夠養家,因此只能在沒拍戲時會開貨車送電器補貼家用。

然而與這些香港老戲骨演員的微薄薪酬相比,內地一些明星的身價動輒上千萬足以讓人瞠目結舌了,片酬過億更是成為「小鮮肉」明星的標配,但是演技卻只能用「尷尬」來形容,讓人所不齒。而對於這些香港演員「為五鬥米而折腰」的行為,更多的是讓我們敬佩,在他們面對生活的困難,但卻並沒有退縮和放棄,以一股子「獅子山精神」頑強不息的奮鬥。

相關焦點

  • 成語不為五鬥米折腰(陶淵明的故事)
    出處《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釋義 五鬥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表示行禮,引申為屈身事人。「不為五鬥米折腰」,表示為人清高,不肯為謀求生計而屈居人下。拳拳:牢握不舍,引申為懇切、忠勤貌。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尤其是到他20歲時,家裡異常貧困,這有詩為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入仕為官,不為五鬥米折腰為維繫家庭生計,成年後的陶淵明決定入仕為官,他先後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等職,最後一次當的是彭澤縣令。
  • 怒鞭督郵 不為五鬥米折腰都是千古冤案
    漢書裡的二千石,字面上一說可為糧食,一說可理解為用兩千石買來的官(應該就是太守之類的),都吏即下面給太守辦事的人。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律說,都吏今督郵是也。」作注的顏師古是隋唐時期人,他引三國時魏國馮翊人如淳的說法。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可能是一個士族看不起寒族的故事
    不為五鬥米而折腰常常被用來論證陶淵明的高潔情操,然而考校時代背景和陶淵明的出身,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可能是一個士族旁系子弟看不起寒族的故事。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有爭議,但定有親緣關係),一介寒族起勢,官拜大司馬,爵封長沙公。陶淵明還有一篇「贈長沙公」,贈給世襲長沙公的大宗親戚。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為何喜歡最愛折腰的柳樹,還寫出了《五柳...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就是那個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詩人,他最終回歸田園,寫出了「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在中國古代,士大夫學文與做官之間通常都是矛盾重重的。與一般人為了功名委曲求全不同,陶淵明選擇了挺直腰杆,回歸田園。
  • 淺析陶淵明的田園居與田園詩:不為五鬥米折腰,不堪吏職歸去來
    淺析陶淵明的田園居與田園詩:不為五鬥米折腰,不堪吏職歸去來陶淵明生活在公元365年至公元427年間的東晉時期,被尊稱為隱逸詩人之宗,而且開創了田園文學這一文學潮流。我們熟知他的《桃花源記》和「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也能隨口念出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 予惟不食嗟來之食!
    大學時代曾經看過不少網絡小說,還記得網絡作家煙雨江南的小說《狩魔手記》中,有過這麼一句話:在這個時代最難的事,就是有尊嚴地活著,希望你沒有選擇這條路。當時年少輕狂,只是嗤之以鼻,覺得不過無病呻吟而已。然而在工作多年之後,猛然回首,才發現真的是只有過來人才會有這種感概與無奈。
  • 不為五鬥米折腰,如何評價陶淵明的隱世情懷?
    陶淵明一生超凡脫俗,其中最被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是陶淵明的大隱於世的高尚情懷,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風亮節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優秀品德。陶淵明在看淡世事之前,一直在追求仕途的路途上苦苦掙扎。他年少的時候志向高遠,博學多才,希望通過仕途改變漸漸沒落的家庭環境。陶淵明最初被任命為州祭酒,但他厭煩了官場瑣事,索性棄官回家自給自足。
  • 古人不食嗟來食,今人爭當貧困戶
    不久前臨汾市爆出國家級貧困縣的多名貧困戶名下有奔馳、奧迪等豪車的事情才剛剛落幕,這邊又曝出上海貧困戶家庭有鋼琴和水晶吊燈。我不知道鋼琴是不是奢侈品,只知道當年沒有讓兒子學鋼琴就是因為覺得買一個鋼琴太貴了,所以直到今天兒子還一直說我扼殺了一位偉大的鋼琴家。可是如今,貧困戶都有鋼琴了,不禁令我感到自己的人生太悲催——生活水平連貧困戶都算不上。
  •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是發生在今天的哪裡?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投靠荊州桓玄,但發現桓玄有篡奪東晉政權的野心、他當然不背同流,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管回家、元興無年(402)正月,桓玄兵變奪取東晉政權,次年稱帝,改國為楚。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門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武將軍、下不邳太守劉裕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他投人劉幕下任鎮軍參軍。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實在是令人敬佩,然而是否真的可取呢?
    這麼有才情的人,在古代應該會被政府發現並邀請出來為官的吧。的確如此,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做官的目的不是為了那種攬權於胸的滿足感,而應該是借著為百姓辦點兒事,拿點兒俸祿以養家餬口吧。因為在中學學習他文章的過程中,了解到陶淵明辭官之後的生活還是比較貧困的。那麼,明知生活貧困,為什麼還要辭官呢?
  • 陶淵明:一個不為五鬥米折腰,一心追求理想世界的隱逸詩人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俗稱五柳先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其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
  • 不食嗟來之食!終場前5秒有機會得分40+,但倫納德「拒絕」了
    北京時間5月6日,在今天結束的NBA季後賽中,多倫多猛龍在客場戰勝了費城76人,將雙方的系列賽大比分改寫為2-2平。猛龍當家球星倫納德今天表現出色,全場砍下39分,同時還有14個籃板球和5次助攻入帳。有意思的是他在終場前5秒鐘時獲得了兩次罰球,個人單場得分有望40+,不過倫納德「拒絕」了,不食嗟來之食!在今天的比賽中倫納德的表現可以用天神下凡來形容,他全場20投13中,命中率高達65%,三分球7投5中,命中達到了同樣驚人的71%。但與此同時他的罰球命中率卻只有66%,全場12罰8中,第四節單節就投丟了4個罰球。
  • 嗟來之食亦可食
    一個叫黔敖的富人在路邊準備了飯食,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餓得肚子如一張紙的人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趾高氣揚的黔敖,覺得很是屈辱,沒有接受施捨,默默地走開了。不久,這個人餓死在野外。這是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梗概。
  • 「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 你知道是誰惹得陶淵明說此豪言嗎?
    很多人都讀過陶淵明寫的《歸去來兮辭》,其中人人皆知的就是那句名言:「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可你知道,是誰惹得陶淵明說此有骨氣的話嗎?筆者今天就來揭曉這件事。陶淵明(公元352年或365年—公元427年)是潯陽柴桑人,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祭酒、參軍、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結果只幹了八十一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 新說「志士不食嗟來之食」
    網絡配圖@小明漫畫「嗟來之食」的故事,如果你知道,就請仔細看圖。春秋戰國時期的某一年,齊國發生大饑荒。這時候,黔敖發現有一個人蓬頭垢發,拖著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衣袖遮著面孔,經過黔敖的面前。這個餓漢餓壞了,看上去十分虛弱,走路搖搖晃晃,隨時都有可能跌倒,倒下去就不可能再也站不起來了。黔敖就像獵人發現了獵物一樣,心中暗喜,覺得自己顯示仁慈的機會來了。
  • 「飯有三不吃,酒有三不喝」啥意思?牢記古人的忠告,受益終身
    有這麼一句俗語「飯有三不吃,酒有三不喝」,就需要通過解析才可以明白是什麼樣的飯不能吃,什麼樣的酒不能喝。「飯有三不吃」之「白飯」「飯有三不吃」中的第一種不能吃的飯,就是白飯。古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現有朱自清「不食嗟來之食」,這裡就是不吃白飯的強有力的例子。如果有人無緣無故地向你施捨某樣東西,那麼就說明這個人肯定不是單純地想要幫助你那麼簡單,肯定是有所圖的。你白白地接受,也就相當於欠了對方一次,之後對方對你所做的所有事,都可以被冠上曾經施捨過你的名稱。
  • 不食嗟來之食與甘受胯下之辱——儒家文化的糾結
    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歷史上也出了很多要志氣不要命的文化楷模,比如三國時期的嵇康,臨刑前一曲《廣陵散》成為世代流芳的千古絕唱。而儒家文化有關「氣節」的經典故事就是君子「不食嗟來之食」。「嗟來之食」這個典故來源於《禮記》,原文是這樣的:「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 他是歷史上著名的田園派詩人,不為五鬥米折腰,你知道他是誰嗎
    不過好在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能、有知識的人,他在早年間曾受過儒家教育,也有過遠大的志向,同時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就喜歡嚮往自然的生活,要不然也不可能寫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詩句,所以從個人修養上來說,陶淵明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
  • 無名乞丐卻是奇才:貧苦一生不食嗟來之食,凍死前留下一千古名詩
    而且古代文人大多數都有自己的操守和堅持,寧願受苦也不想要其他人的施捨。在嘉慶年間,就有一位奇才,他生前是一個無名乞丐,在他死後別人才知道他的才華。無名乞丐卻是絕世奇才。嘉慶年間,一個名為永嘉縣的地方,一位掏糞的老人發現了大街上有一具被凍死的乞丐屍體,於是就報導給了官府。州官聽到了這個消息,就派人去處理這具屍體。